APP下载

玛丽·艾伦·里士曼生平著述及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

2014-04-29王国渝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慈善

王国渝

摘要:玛丽·艾伦·里士曼是社会工作实务原则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虽然只接受过中学教育,但她始终保持着献身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公民意识,先后在“慈善组织会社”和纽约拉塞尔·赛奇基金会从事慈善工作。她将毕生的精力都贡献于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社会公平。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历史中,里士曼所著《社会诊断》和《社会个案工作是什么》是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回顾一个世纪前里士曼确立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时代背景和具体路径,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回应社会需求,在社会福利整体中确定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二是扎根实务,在搜集和整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

关键词: 里士曼;社会工作;慈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4)04-0071-05

玛丽·艾伦·里士曼①(Mary Ellen Richmond,1861—1928)被誉为“社会个案工作之母”,是社会工作实务原则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社会诊断》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然而国内社会工作的研究领域内,对里士曼其人的介绍仅散见于研究社会工作发展历史的各类文献之中。而专门介绍其作品的文献也只有王婴于2008年发表的《〈社会诊断〉简介》一文,只是对该书主要内容做了500字左右的简短说明。[1]时至今日,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无论在实务领域还是在理论研究领域都已初见成果,但在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实务,探索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时,对社会工作专业奠基之初的关键人物和经典作品却知之甚少。基于此,本文在对里士曼其人生平和核心作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探讨其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

一、里士曼的生平

里士曼于1861年8月4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贝尔维尔市。童年时父母双亡后,里士曼由其在巴尔的摩的外祖母和两个姨妈抚养。她的外祖母是一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由于家人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存有意见,因此里士曼一直在家学习,直到11岁时才进入当地一家公立学校。

16岁从高中毕业后,里士曼跟随姨妈到纽约市寻找工作。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出版社做杂务。由于每天需要工作12个小时,姨妈很快病倒并回到了巴尔的摩。受生活所迫,里士曼在17岁时便一人在纽约工作,以补贴家用。艰苦的工作和微薄的收入使她的生活非常拮据,身体健康也出现了问题。在纽约工作两年后,里士曼也回到了巴尔的摩,并在当地找到了一份记账员的工作。在这段时间,她加入了基督教,并通过自学阅读了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尤其钟爱莎士比亚的作品。[2]8-9青年时期形成的宗教信仰和自律、自学的品质贯穿了里士曼的一生,并成为她日后在慈善工作和社会工作服务中保持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和持久热情的价值根基。

19世纪末西方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城市中的贫困问题。城市中的人们往往由于失业、重大疾病、亲人离世等生活挫折而致困境,而且身处贫困之中的人们普遍缺乏筹措资源和重塑生活的能力。因此在欧美兴起了一场“慈善组织运动”,各种慈善组织纷纷成立,为贫困的人们提供帮助。“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组织之一。它专注于贫穷和失依人群,尤其是针对妇女和儿童。相对于其他组织,慈善组织会社最具有特色的是其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困难人群,并教会身处困境的个人和家庭寻找资源,申请慈善组织的帮助等。它所有的目标在于使教会、慈善机构和个人的无序、低效的救济变得有序、高效。[3]

1889年,里士曼在28岁时进入了巴尔的摩的慈善组织会社担任财务助理一职。虽然里士曼进入慈善组织会社的初衷只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但是此次工作的变化却将里士曼意外地带进了慈善领域,由此开始了她极富生命价值的职业生涯——不遗余力地推动慈善工作科学化和社会工作专业化。

在慈善组织会社,里士曼身上所具有的领导者、教育者以及实践理论家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她很快成为了慈善组织会社的一名“友好访问员”。友好访问员主要是对需要帮助的人们进行家访,并帮助他们改善自己的困境。1891年在里士曼30岁的时候,鉴于她对机构的使命和目标的深刻领悟以及极强的筹款能力,她被任命为巴尔的摩慈善组织会社的总监,成为慈善组织会社的首位女性主管。里士曼担任主管期间,慈善组织会社无论在善款方面还是在业务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她开始探索如何使得慈善工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困难人群,比如对友好访问员进行专业的培训。1897年,里士曼在“全美慈善与矫治大会”上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题为“应用慈善中学校教育的需要”的演讲,呼吁在高校里开展专业慈善工作的教育和训练,[3]这成为在美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最早倡导。1898年,纽约慈善组织会社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办了一个针对慈善工作人员的暑期培训班,成为社会工作教育的发端。1904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纽约慈善学校将此课程开发成为期一年的课程,由此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正式发展起来。[4]1899年里士曼的第一部著作《贫困中的友好访问:慈善工作者手册》出版。她在书中通过对友好访问员工作经验的总结,提出针对贫困家庭的慈善工作,友好访问员需要着重关注家庭主要收入者、照顾者及孩子、健康、花费和储蓄、休闲、生活信心以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5]该书成为慈善组织工作中友好访问员的重要工作指引,亦是里士曼从整体环境考察贫困的成因并提供帮助的初步探索。1900年里士曼被调往费城担任该市慈善组织会社的主管。1908年《现代城市的好邻居》一书出版。

1909年是里士曼的职业生涯由慈善管理转向社会工作专业化研究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她离开了慈善组织会社,担任纽约拉塞尔·赛奇基金会慈善部门主管,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至去世。该基金会于1907年成立于美国,致力于通过对社会科学数据、方法和核心理论的研究推动社会政策的改进。尤其在成立初期,通过资助慈善领域的相关研究项目推动了慈善工作的科学化。[6]里士曼在这里对其20年的慈善工作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并由赛奇基金会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关于1910年慈善组织会社所知的985个寡妇的研究》(1913年出版)、《社会诊断》(1917年出版)、《社会个案工作是什么》(1922年出版)。其中后两部著作被认为是对费勒克斯讷(Abraham Flexner)在1915年发表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吗”的学术报告的重要回应。里士曼认为个人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地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她所提出的社会个案工作相对于严格的心理学方法来说,更加注重对社会环境的考察。她相信家庭或个人所呈现出的问题,首先需要从个人和家庭方面入手,之后再考察与之紧密联系的亲属、学校、宗教以及工作等社会资源,最后才需要考察社区和政府针对个人或家庭的相关救助规定,从而来决定如何帮助个人与家庭调整和改善其生活状况。[3]因此她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建立了一套通用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得社会工作服务方法成为了一种可以传递的科学技术,在之后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完善和建立起了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并获得了社会公认的专业地位。

另外,对妇女和婚姻问题的关注也是里士曼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1913年出版的《关于985个寡妇的研究》,主要对985个受慈善组织会社帮助的寡妇进行考察,对比研究了她们在丈夫去世前后的工作状况、儿童抚养、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特征。之后,里士曼的两部研究婚姻问题的专著——《童婚》和《婚姻与国家》分别于1925年和1929年出版。在生命的晚期,里士曼致力于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行动来推动婚姻法的改革,改善妇女在婚姻中的弱势地位。[2]12-13

里士曼于1928年9月去世。虽然只有中学学历,但她始终保持着社会行动者献身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公民意识,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致力于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建立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她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敏锐观察和身体力行的推动,赢得了一个世纪以来无数社会工作者的尊敬,她的著作亦被奉为社会工作专业的经典。

二、两部经典著作

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历史来看,《社会诊断》和《社会个案工作是什么》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的内容都得到了极大地丰富。然而对这两本标志性著作的回顾,依然有助于我们从历史源头上更为准确地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方法。

(一)《社会诊断》

1917年《社会诊断》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社会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正如里士曼在书中所说,虽然当时慈善组织会社针对各种困难人群提供了许多帮助,但当她试图向初涉慈善工作的年轻人提供方法上的指导时,却发现没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可供传授。因此她认为,虽然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方法,但是对于社会个案工作来说应该有一些通用的基础方法与技巧。因此,在基金会的支持下,她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了美国五个城市慈善工作中的个案记录和访谈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详细地梳理和总结,所得成果即成为书中三个主要部分:社会证据、诊断的过程和诊断中的特殊情况。该书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四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以证据为本的工作方法,主要是包括对证据的辨别与分类、如何使用以及由证据推论的过程等。这其实就是社会工作服务中着重收集充分的资料,对案主情况的全面考察,并根据实际资料对案主面临的问题进行准确评估的原则。二是清楚地总结了社会个案工作从接案到调查和收集资料,再到建立联系和会谈,以及督导和评估的完整程序,尤其是书中对访谈的地点、范围、方法以及笔记等都做了详细地说明。同时书中初步呈现出了服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个别化、案主自决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三是对案主和社工可以利用的如家庭、亲属、医疗、学校、工作、公共部门、社会机构、文献资料等社会系统或资源进行了逐个说明。这将社会个案工作对案主问题的分析和帮助的方法与心理学的方法做了清楚的区别,由此奠定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分析思路。第四个方面则是在书中里士曼针对移民家庭、被弃的妇女和寡妇、未婚母亲、孤儿、盲人、流浪者、精神病与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和提供帮助的方法,从而初步确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对象。[7]因此,《社会诊断》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个案工作专业方法的建立。

(二)《社会工作个案是什么》

1922年,《社会个案工作是什么》一书出版。这本书是里士曼在提出“社会诊断”的概念后,对社会个案工作的概念与实质的进一步界定。她首先在《社会个案工作是什么》中清楚地提出了社会个案工作的概念,她认为“社会个案工作就是通过逐个对案主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调整,使其个性得到发展的过程。”其次,书中对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个体差异、有目的行动的基础进行分析,同时也对社会环境中的家庭、学校、工厂、医院和司法部门等组织对案主的影响和作用进行研究,指出了当时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领域。再次,书中认为“社会工作的总体重要于其中任意一个构成部分,但每个部分又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着各自的特点”。而正是个案、团体、社会改革和社会研究这四种方式构成了总体社会工作:个案工作通过逐个地或在团体和家庭中与案主单独的接触,发展出最有效的社会关系;团体工作(如俱乐部、邻里小组、社区工作等)中,个人需要发展与多人的关系;社会改革则通过社会宣传、法规制定等方式改善案主的生存状况;而社会研究则是通过不断收集资料对前三种方式进行的不断修正。最后在书中的结论部分,里士曼指出了个案工作的哲学假设,即人们是相互依赖的、人们之间存在差异、人们的行动具有目的性。[8]需要说明的是,里士曼遵循“从个案中学习”的原则,该书自始至终都是在几个经典的个案工作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本书是里士曼对社会个案工作和社会工作专业系统思考的成果,尤其是其中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总体社会工作的构成、社会工作的哲学假设等主题的探索,清楚地阐释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和实质。

不过,从提供服务的视角来看,当时里士曼所提出的无论是“社会证据”还是“社会诊断”等概念都深受医学知识和方法的影响。当时的个案工作人员把案主所面临的困境视为“问题”或“缺陷”,个案工作者需要“借助医学模式,强调实践中的取证与诊断,注重助人活动中工作者的目视、问询、检查等环节,并以此作为诊断和干预的基础。”[9]因此,在里士曼之后,社会工作的助人视角从“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转变亦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实践探索和讨论的阶段。

三、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启示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工作来说,研究专业奠基人及其主要作品,不仅是为了普及基础知识,更在于以此来探讨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意义。里士曼由慈善到社会工作的职业经历,对构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路径的选择亦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社会工作从进入中国至今,学术界对其本土化的探讨几乎从未停止过。同时,无论是对于在高校里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还是一线从事实务的社会工作者,能有一套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指导学习和实务,无疑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因此不断有学者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和梳理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契合的地方,以期建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但从实质来看仍不够理想。社会工作是存在于人们的普通生活之中的专业,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是精英式的道德文化,[10]那么这种以精英式的道德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到底对生存于日常生活文化中的社会工作实践有多大的指导作用?回顾一个世纪前里士曼确立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时代背景和具体路径,对我们建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路径选择会有一定的启发。

(一)回应社会需求,在社会福利整体中确定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里士曼所处的西方社会工业化浪潮推动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并由此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西方国家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改进来解决这些问题。当时,欧美主要国家相继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国家”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主要的福利政策追求。与之相伴而生的是慈善事业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英、美两国得到空前繁荣,各种慈善组织活跃在公共服务领域。不过,这些发展迅速的慈善组织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亦产生了资源浪费、服务重复等问题,慈善工作亟需专业化和科学化。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它们通过在工作方法上的探索极大地推动了慈善工作的科学化。回顾这一时期的英美社会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社会工作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突出的社会问题和整体的慈善氛围为社会工作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土壤;二是现代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为当时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三个方面则是社会对慈善工作科学化的需求成为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的主要动力。同样,对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来说,目前亦面临着基本相同的时代条件。自2008年以来,我国社会整体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对公益的热情在不断提升,大量民间组织和公益活动异常活跃,社会整体的慈善氛围越来越浓厚。但是在具体服务过程中也产生了慈善资源不能最优配置、公益服务重复浪费的问题。因此,一方面,当前的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土壤和需求,亟需专业社会工作实现资源整合,更好地服务于弱势群体。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向“适度普惠型”过渡过程中,需要从整体福利出发,在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中确定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这对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亦有重大意义。

而具体来看,西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和方法的诞生得益于里士曼等学者对大量的已有实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总结。那么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民间社会具有的特别的互动方式和文化,潜在地影响着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一线的社会工作者来说,他们在与服务人群、行政部门、社会组织等打交道的时候,在注意运用专业教材中规范的价值和方法的同时,也许还有一些来自日常生活的非正式的价值和方法影响着实务的过程和效益。也许这些非正式的价值和方法正是构成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基本元素。那么在我国现有的实务工作中,到底是否存在一些共性的、通用的非正式价值和方法?如果存在,它们是什么?它们以怎样的形式作用于社会工作服务过程?它们是独立于西方社会工作的规范,还是与其结合后形成了新的价值和方法?通过对这些价值和方法的总结,是否可以归纳出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的基础理论?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向里士曼学习,扎根实务,对当前已有的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和资料进行系统的总结。然而截至今天,国内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实务工作者,还未做过这样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毋庸置疑,这个工作必然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但这才是建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最为正确的选择路径,它必定会对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带来突破性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需要从这些社会工作先驱者的经历和著作中汲取养料,不断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对专业发展方向保持必需的敏感,并以专业的热情和方法付出努力。

(二)扎根务实,在搜集和整理现有资料基础上构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

“历史的回顾有助于一个专业找到生成其思想的理论和方法的根源以及其历史角色。”[11]正如涂尔干之于社会学、亚当·斯密之于经济学,里士曼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确立亦具有不容忽视的贡献。因此,我国社会工作学术界有必要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社会工作发展伊始的奠基人物和经典作品进行系统地介绍、翻译和研究,从而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专业化研究提供充分的历史资料。

①对Richmond名字的翻译,目前国内学者没有统一,有翻译为“芮奇蒙德” (李迎生)、“里士满”(王思斌)、“里士曼”(童敏)、“理奇蒙”(顾东辉)等多种版本,其中从现有国内文献来看,“里士满”是国内学者应用较多的翻译。考虑到性别因素和学界已有的使用习惯,本文认为,采用“里士曼”的翻译较为妥当。

[1]王婴. 《社会诊断》简介[J].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8(2):64.

[2]AGNEW E N.From charity to social work:Mary E. Richmond and the creation of an American profession[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4:1—15.

[3]The Social Welfare History Project.Mary Ellen Richmond (1861-1928)-Social Work Pioneer, Administrator, Researcher and Author [EB/OL].[2014-06-20].http://www.socialwelfarehistory.com/people/richmond-mary/.

[4]威廉·法利,拉里·L·史密斯,斯科特·W·博伊尔. 社会工作概论[M]. 隋玉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0.

[5]RICHMOND M E.Friendly visiting among the poor: A handbook for charity workers[M]. New York:Macmillan,1912:1—225.

[6]Russell Sage Foundation. History of the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EB/OL]. [2014-06-20].http://www.russellsage.org/about/history.

[7]RICHMOND M E.Social diagnosis[M].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17:1—152.

[8]RICHMOND M E.What is social case work-An introductory description[M].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22:1—268.

[9]熊跃根. 从社会诊断迈向社会干预: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反思[J]. 江海学刊,2012(2):132—139.

[10]殷妙仲. 专业、科学、本土化:中国社会工作十年的三个迷思[J]. 社会科学,2011(1):63—71.

[11]SOYDAN H. Understanding social work in the history of ideas[J].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2012,22(5):468—480.

(文字编辑:王香丽责任校对:徐朝科)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慈善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