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规则的建立
2014-04-29陆丽萍
陆丽萍
[摘 要]区域活动,指以儿童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不同的活动区域。区域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的个体差异,满足了个体发展的需要,而区域所具有的自选性、自主性、小组,教育价值依托于操作材料、情境和及其相应的特点,决定了对区域的指导更多的只能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进行。本文以情景分析为切入口,通过四个方面总结了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介入和维护区域游戏的环境,建立区域游戏的规则。
[关键词]区域活动、游戏规则
一、区域游戏活动存在问题分析
游戏是一种自由自发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序的活动,游戏的有序性一旦被破坏,游戏将无法很好的进行下去。区域游戏活动因其自由、自主、教导指导间接等特点,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规则较难建立。
情景一:一到区域游戏的时间,活动室就成了热闹的菜市场,陈喜和陈悦这对双胞胎姐妹正忙着把积木从这个区域搬到那个区域,然后又跑到小超市把自己购买的东西又藏到了教室的角落里。
情景二:张诚毅、郭子皓、陈兴权这几个男孩子总是呆在建筑区了玩枪战游戏,搞得建筑区域里乱七八糟,一片狼藉,不时地还发出“碰碰”的声音。
情景三:活动室里还间断的冒出令人心乱的吵架声:“这是我的,你抢我的东西,我告诉老师。”“老师,他把我刚刚搭好的楼房弄倒了”“老师他来捣乱”。
相对于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更需要幼儿形成强烈的规则感,知道如何选择区域,如何取放材料、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如何和同伴合作游戏、如何尽可能控制自己的音量来保持教室的安静、如何向老师求助等等。幼儿第一次进入区域,由于缺乏对规则的了解,如“菜场”的场面自然是在所难免。教师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给幼儿做规矩,指定很多规则来约束和控制幼儿,但它只能对某些幼儿起作用或者只在短暂的时间内有效果。
二、区域活动规则建立的方法
在区域活动中制订规则,只是为区域活动的高质量提供一种“可依的法”,而要让这个“法”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有法可依”,否则,活动规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活动中,我们根据不同规则的性质,主要运用四种方法来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和遵守活动规则。
1、暗示性
所谓暗示法,是指将趋于活动规则蕴含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在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
比如说关于每个区域人数的规定,我们在墙上贴上数字,数字几就代表这个区域可以进几个人。也可以运用孩子的接送卡来做进门挂牌、还可以在椅子上贴上幼儿的名字来控制椅子的数量等方法来提醒幼儿遵守该活动规则。如在益智区,我们通过贴数字和进门挂牌的方法,让幼儿形成一种规则;墙上的数字是6,进门挂牌最多就挂6张,其他轮不到的孩子可以先到其他区域去玩,等挂牌空了再来,避免一个区域因为人数过多而引发纠纷。再如科学院,我们投入6人份的材料,暗示没材料的幼儿就要去别的区玩。
2、图示法
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的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
如:通过运用鞋印的方法来让幼儿学会怎么样正确的穿鞋,从而不会左右脚穿反,而且还限定了娃娃家参与的人数。我们将各种漂亮的鞋子打印出来并进行塑封,然后贴在我们娃娃家的人口处的地板上,并且鞋印的脚尖对着娃娃家的门外。这样,既美观又让学会了不穿反鞋子,还限定了娃娃家参与的人数。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学会了这种生活技能。
3、提醒法
幼兒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在活动中常常会因忘记规则而影响了自己人或别人的操作活动。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提醒法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提醒,可以是教师对幼儿的提醒,也可以是幼儿对幼儿的提醒。教师可将幼儿部分规则隐含在环境中,帮助幼儿建立秩序感。
如: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控制好音量。当幼儿声音过响时,教师可以轻轻地地问他:“我听不到好听的音乐了,你们可以安静一些吗?”应避免放激烈的音乐或者是幼儿熟悉的歌曲,以免跟唱。
也可以通过语言提醒和动作提醒。比如说由于幼儿不太能理解规则从而干扰到了其他的孩子活动的时候,教师态度不要严厉,可以用温和的语气来适当的提醒他:“你觉得这样做对吗?”“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更好一点呢?”“我们一起来好吗?”“请你轻轻的翻书好好吗?”等。当幼儿因为不懂得游戏规则而没法活动时,如在娃娃家中,餐具掉在地上到处都是没人来收拾,于是老师就以客人的身份走到娃娃家说:“我肚子饿了,想到你们家来吃个饭。”娃娃家的妈妈马上从地上捡起餐具帮客人烧好了饭,客人一吃饭就叫肚子疼:“哎哟,我的肚子好疼啊,是不是你们餐具不干净啊?下次要把餐具整理好,不要随便丢在地上了,不然别人吃了会肚子疼的。”这种“介人式”的行为提醒,既纠正了娃娃家随便放餐具的现象,又丰富了游戏情节。
区域活动的提醒一般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提醒”,是完全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中进行的,往往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我们认为,幼儿间的“提醒”不仅对区域活动起到一种支持的作用,还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如:在建筑院活动中,小朋友都很认真在搭着积木,郭郑熙也过来参与了,可他一进去开始影响其他小朋友,还把别人精心搭建的大桥给推翻了,搞得别人也完不成了。这时,幼儿间别开生面的“提醒”开始了。“郭郑熙,你为什么要推到我们搭好的桥啊?”,郭郑熙马上反驳“我不是故意的”,秦晨轩生气地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说不遵守纪律不让他玩,我们不让你玩。”刘含宁说“对,你再吵我们,我们不让你玩了。”“你搞破坏,不是好孩子,我们不和你好了。”周围的孩子也反对了。郭郑熙心虚了,委屈地说:“那我说对不起好吗?我想跟你们一起玩!”“我们可以跟你玩,可你不能再捣乱了。”“好吧”一场纠纷就这样解决了,以后又开心的玩着……
4、趣味法
要使幼儿在区域活动时专注,就必须让他们喜欢区域,愿意长时间操作。针对幼儿喜欢模拟、情绪易受感染等特点,教师在设计区域材料时要非常注意情趣性。如在娃娃家,让幼儿学习用勺子舀各种东西来喂娃娃。在小餐厅里,摆设各种半成品如做了一半的蛋糕、或者还没有包好的饺子等等,让幼儿身临其境的融入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这样就很少有人会半途而废。
总之,幼儿的规则意识不能只凭老师的语言或者物质奖励等外部手段来强化,更为有效的通过环境创设让幼儿在环境中了解、体验和接纳规则,真正玩出规矩来。
参考文献:
[1]王海英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2]陈磊 《宋庆龄幼儿园区域活动案例》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