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创建形象的物理情境
2014-04-29王玉芳
王玉芳
[摘 要]做为物理教师必须很好地把握住在什么教学环节,讲解什么内容,创建什么样的模型,才能使物理课上得既不失科学性,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尽管物理知识应尽量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但在关键之处仍要一板一眼,丁是丁卯是卯,不能含糊,以求对物理概念、规律叙述得科学、准确。
[关键词]高中物理 学生 情境
情境创设是情境教学的核心。教学中,设置良好的环境,可使环境与整合正相关,而无效的情境将使环境与整合无关或负相关。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所授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精心选择适当内容,创设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引人入胜的、轻松和谐的、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取得科学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限制,使得他们对很多抽象的物理模型、概念和规律的认识限于表面的,似是而非的理解。这是一个困扰很多物理教师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设法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将科学的抽象转变成一幅幅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动画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便更好、更快地顺应、同化新知识。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便于理解一般可采用下述几种方法。
一、利用詩歌、典故和故事等,将学生带入物理情境
有的教师用“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链当空舞”的诗句作为“光的色散”一节的开头;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绝句作为“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引课,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使学生在对诗歌的欣赏中,将思维转向物理内容,从而进入物理世界。
另外对一些新概念,若直接引入则比较抽象,学生也不易接受,但若巧妙地借助诗歌、典故,先使学生认识到新概念引入的必要性,这样再学习新概念时,也就不觉得抽象难懂了,反而还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对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的引入,借用“乌龟和兔子赛跑”的典故,当说到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时,立刻断言“乌龟就是比兔子跑得快!”此时一些学生往往会为兔子鸣不平。借此反问:“那为什么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将意识到只用笼统的速度是不能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了,需找一新的概念,这样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了,学生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再学习即时速度时,也就 表述的抽象了。
二、运用夸张、对比,活跃思维,强化记忆
对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适用范围,学生总感到不易理解和记忆,但若赋予夸张、形象的比喻,则可增强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化知识的记忆。如对胡克定律的叙述,学生往往忽视“在弹性限度内”这一条件。教师若只是单纯重复定律本身进行强调,则不如用夸张的手法,问学生:“若将螺旋状弹簧用力拉直成为一根钢丝的过程中,弹力还和弹簧的伸长成正比吗?”这样,由于直钢丝和螺旋状弹簧形成鲜明的对比,则“在弹性限度内”这一条件也就容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又如对于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电磁波的调制、发射、传播、接收、调谐、解调等抽象的过程,学生往往面对诸多新名词,不分因果,死记硬背,因此应用时难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但若用货车的“装货”、“出站”、“运行”、“进站”、“调度”、“卸货”等一系列学生熟知的过程来进行形象的比喻、对比,使学生“僵死”的思维“死而复苏”,有利于学生掌握电磁波及无线电广播的全部机理和过程。
另外,对一些比较抽象物理过程的分析,也可采用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对比分析。如对于物理课本上的一题:“一初速度为零的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其速度将如何变化?”学生初学时总觉得加速度减小,速度必应减小。为此可借用“今天你向银行存入十元钱,以后每天递减一元钱地连续存入,则你在银行的存款总额将如何变化?”这样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来对比,也就不难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了,从中还可对加速度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总之,运用夸张、对比,把物理知识生活化,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三、合理张弛,学有所用,消除疲劳
课堂教学应张弛得当,在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或公式得出后,学生一般会感到满足和疲劳,注意力开始分散。从认知心理学来讲,在学生精神松弛的情况下,再进行系统的、抽象的知识教学,则收效甚微。但可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即利用有趣、幽默的语言或事物来吸引学生,使他们消除疲劳感,集中注意力。如在讲完即时速度后,可给学生讲这样一则幽默:“一名警察截住一辆飞快行驶的汽车,对司机说:‘难道你不知道这条公路的车速不许超过40公里/小时吗?司机答曰:‘我的车刚刚开了10公里,你怎么会知道我的车速会超过40公里/小时呢?”如此一幅物理图景生动地摆在学生面前,对司机啼笑皆非的回答,学生听完在一笑之余无疑可加深对即时速度的进一步理解。另外在一些课堂常用的关键词语上,也要抠字眼,不能含糊,如“刚好”与“至少”;“静止”与“速度为零”;“增加了几倍”与“增加几倍”等等。总之,必要的咬文嚼字,抠字眼,既可使物理概念、规律和条件叙述得科学、准确,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创建物理情境的过程中,既有纯物理语言,又有生活中的语言。做为物理教师必须很好地把握住在什么教学环节,讲解什么内容,创建什么样的模型,才能使物理课上得既不失科学性,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尽管物理知识应尽量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但在关键之处仍要一板一眼,丁是丁卯是卯,不能含糊,以求对物理概念、规律叙述得科学、准确。对物理概念、规律进行认真推敲的分析,还有助于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