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群众观的实践价值
2014-04-29王凤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邓小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造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邓小平的群众观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观,还结合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群众观,具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邓小平群众观;内容;实践价值
一、为加强和改善党的执政能力提供方法论指导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完成这项历史性任务。要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地位,树立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就要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群众观为加强和改善党的执政能力提供了方法和指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共产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上。邓小平明确地把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提出了 “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①的问题,他强调“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②邓小平着重从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上解决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健全党的执政体制。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通过改进党的执政方式,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略是永葆我党执政地位的战略选择。
二、为我党制定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还不够完善,人民最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然而,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意见和观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趋势。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邓小平“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作为制定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作为形成政策,进行决策的根本源泉和深厚基础;把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作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坚实根基。”③
三、为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提供思路和原则
“党群关系是邓小平群众观的重要内容,邓小平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高度来认识党群关系。”④邓小平充分肯定了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也结合实际指出党群关系存在的矛盾,为处理好党群关系提供了思路和原则。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尖锐的社会矛盾,如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不断蔓延且越演越烈,在整个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仅造成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干群关系紧张,更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致使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对党失去信任。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党员干部的工作方法过于简单粗暴,长期脱离群众,甚至漠不关心群众的生活,不听取群众的意见,侵占群众利益等等。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个别党员干部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的群众工作没有做好。因此,党员、干部要切实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亲身体验人民群众的疾苦,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勤勤恳恳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继续坚持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赞不赞成、拥不拥护来衡量党的工作。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使之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要继续坚持邓小平群众观思想,就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革新者和创造者,从而突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力争做到制定一切决策、路线、方针、政策时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好群众工作,就要继续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做到时刻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指导意义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做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并引领广大人民群众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必须依靠群众支持,群众配合。中国共产党要坚持邓小平群众观,根据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处理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同时,对于群众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并结合群众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构建群众工作运行机制,努力制定准确而切合实际的群众工作路线。党在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就要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群众观,邓小平群众观对做好群众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路线保证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群众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必须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始终。当前,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坚持邓小平群众观,尊重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和要求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次和领域,这就要求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建立人民群众各尽其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邓小平指出:“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爱国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⑤因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就要促进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正确反映和兼顾群众不同方面的利益,妥善协调处理好各阶层利益关系,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阶层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就要坚持群众观,走群众路线,需要亿万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积极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为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人民群众的自觉维护,使全国人民享受“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⑥的和谐社会,以激发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和谐社会而奋斗。
注解: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2页
③ 袁秀:《论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创新与发展》载《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5页
④ 董海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贡献》,载《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4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203页
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83页
作者簡介:
王凤云,女 (1986—),满族,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