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学生心理需要为出发点,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2014-04-29孙丽花黄冬冬
孙丽花 黄冬冬
摘 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进行,本文以学生心理需要为出发点,阐述了如何从满足小学生交往的需要、情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角度来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口语交际能力 心理需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c)-0229-02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人们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素质。口语交际是指交际者出于某种社交需要,运用连贯的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社交活动。,它具有及时性、流动性、现场性、综合性等特点,是语言表达能力、做人能力、生存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结合体。在口头交际的过程中,每个说话者都是根据自己所处的情景,讲话的动机以及与对方的关系来调整自己说话的方式,这种在口语交际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就是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综合性。它包括良好的语音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组合能力、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相对于听说能力而言,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的特点,是信息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体。小学语文修订版《大纲》把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修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是认识上的升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沿着“口语交际”的方向继续推进,明确指出“应在具体的口语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而目前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较为普遍的学生“不会说话”。正如早些年在社会上颇多争议的“哑巴英语”一样,越来越多的孩子已经走入了“哑巴语文”的死胡同,陷入师生两难的尴尬境地。具体表现为学生普遍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如无话可说,有话不敢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得体等。新大纲强调:“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的需要。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对于每一个个体的小学儿童来讲,由于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教育条件与所掌握的经验不同,表现出来的认识风格、个体特点、道德品质、行为特征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时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只有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需求,才能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文主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来看如何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1 对交往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儿童走出家庭与人交往的重要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孩子学会适应生活、学习、学会人际交往、融合于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一方面,他们迫切需要得到交往,与外界联系,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成长,渴望获得同伴的支持和友谊,需要集体给予的溫暖,而另一方面现在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基本上处在缺乏儿童伙伴、离群索居的状态。在生活中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家长带孩子到了另外一个孩子堆儿去玩,有的孩子躲在大人身后,眼巴巴地看着家长,希望大人能帮助他开口和别人交往,有的孩子则是朝对方扔石子、吐口水等不礼貌的行径来表达“我很想和你一起玩”。因此,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中,应先从学习礼貌用语入手,让学生掌握交往的技巧,让孩子们敢于大大方方开口打招呼,生活中恰当的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这是进行良好口语交际的第一张通行证。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从小就教会他们懂得使用礼貌用语和交际技巧与他人平等交往。例如:“喂”“您好”“认识您很高兴”“请”“谢谢”“对不起”“早上好”“你真棒”等礼貌用语。见到师长、同学时主动打招呼问好。班主任对班上的“文明礼貌小天使”进行评选鼓励,在表扬的同时进行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这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礼貌用语及交往技技巧的兴趣。时间长了,他们就学会了使用友好平等的语言与人交流了。在交往中慢慢的就体现出他们的理智、情感了,也就增强了学生交往的信心,提高他们交往技巧,使他们跨出了交往的第一步,小学生有了交往的自信才会有好的口语交际。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别人交往、大方得体的说话,能提出要求,对不合理现象也能礼貌地说出拒绝。
2 情感的需要
小学生的情感波动性较大,对周围的反应很敏感,他们的情感需要更为强烈,他们不仅需要情感上的引路人,也需要情感上的倾诉者。他们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尊重。他们并不是首先接受周围人的叮嘱、辅导、说教,而是考虑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如果这种说教是令人振奋、愉悦、有帮助、有关心感的,他们往往会积极地接受。反之就会消极地接受,从而影响人的活动。因此班主任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如果班主任能充分地尊重他们,以诚相待,倾注爱心、耐心,做他们的知心人、引路人,就营造了良好氛围,容易激发学生“说”的热情。比如在动情之处让学生多去说一说,如围绕“我喜欢的老师,我的好朋友,让我感动的事,让我难忘的一天”等主题,说的形式更易抒发学生的情感,改变了过去只让学生写作文的形式,说的多了,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自然也就上去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实际上也是满足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使学生在班集体中产生安全感,归属感,体验到他人与集体的爱,有助于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班级观察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一些学生,在家里夸夸其谈,在校却成了哑巴等,如果我们从心理角度来分析,这些学生大多是缺乏归属与爱的需要。对此,教师要主动接触他们,关心他们,缩短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上距离,还要教导其他学生主动与他们交流,让同学们明白生活区在这个集体中,我们都应该相互尊重、友爱互助。只有满足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学生对现在的交际圈有归属感,得到老师的关爱,学生的友爱就会使他们的大胆发表,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也需多找找与学生的情感共鸣。
3 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在此文中笔者泛化地理解为成就的需要,也可以是一种表达表现的需要,有表达表现的欲望并且敢于表达表现出来了,这就是一种自我实现。在人的心灵深处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成功者、胜利者,当代小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和要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总想找机会显露自己,因此教师要多创造这样的机会比如,可以多开展演讲比赛、故事会、小小辩论赛、小游戏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们能大胆的表达表现。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经常发现,凡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写出来的作文就语言生动,感情真挚。写是如此,说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动手,充分让学生手、脑、口并用,边做边说。比如年级的拔河比赛,在学生亲自参加这次活动后,有的老师让学生说出这次活动的经过,然后再让学生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想不到,二年级的学生也能说得那么好。他们不但把整个过程完整的说出来,还能把运动员的动作、神态生动的描绘出来,不少同学还加入了动作,说得惟妙惟肖。因此,作为教师要多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说话的“舞台”,提供孩子说的自由,也丰富课外的内容,孩子的生活经历丰富了,说的“天地”也就广了。
在教学中,也多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其大胆表达,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多赏识并能科学评价,在学《龟兔赛跑》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故事中小兔子是最值得尊敬的,因为他怕赢了比赛乌龟会很伤心,所以他故意睡觉输给乌龟的。对于这种创新性表达,教师非但没有鼓励,反而嘲笑孩子胡说八道,使学生自尊受损,以后再也不敢在课上表达自己的意见了。苏堆姆林斯基说:“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无比,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无比,呼唤隐蔽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的快乐,就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口语交际的一种动力。
据现代脑科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证明,人脑的右半球也有言语功能,这就打破了一百多年来,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左半球才有言语功能的认识。且观察表明,人在十岁之前,或在青春期之前的两段特殊时期,两侧大脑都有发展言语功能的潜能。这就告诉我们,低、中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开掘语言潜力的“最佳年龄”。同时,10岁左右,脑内许多重要的化学过程说明脑的成熟。过了这个关键时期,本族语的语法习得能力降低,词汇量仍在不断丰富,语体、语用知识获得发展。这也就提示我们,低年级的语言教学,包括“口语交际”教学,参与了儿童母语习得的主要成长期。对学龄儿童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更要重视口语交际教学。但是如果只是为了上课而开课,这样的口语课是不能发挥实际效用的,总而言之,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口语表达的内部规律,探究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规律,了解他们的发展需要,从而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口语教学,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章记.浅谈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 叶立平.低年级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J].广东教育,2004(3).
[3] 魏换霞.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概述[J].青年文学家,2010(7).
[4] 赵秋野.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大脑言语功能与交际能力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