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粮食安全农业资源保障能力研究

2014-04-29叶夏白丽月黄曦宋秀高郑昆荩

农学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福建

叶夏 白丽月 黄曦 宋秀高 郑昆荩

摘  要:在深入粮食主产区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简述了福建省的粮食生产、供需平衡情况,指出了耕地资源短缺、耕地质量差、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规模化经营推广受阻、种粮成本上升、种粮比较效益低、粮食自给率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的存在使粮食安全的压力加大,提出了保障福建省粮食安全的对策措施:(1)坚守耕地红线,强化用途管制;(2)依靠高新技术,提高粮食单产;(3)加快制度创新,构建激励机制;(4)转变发展思路,确保粮源供给。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资源;福建

中图分类号:F323.21    文獻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304

Agricultural Resources Guarantee Ability Research of Food Safety in Fujian Province

Ye Xia1, Bai Liyue1,2, Huang Xi1, Song Xiugao1, Zheng Kunjin1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Regional Planning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Fujian, China;

2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Fujian,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 carried out in the main grain production areas, this paper analyzed grain production,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in Fujian Province. It was held that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shortage, poor quality of arable land, grain planting area reduce, total grain output decline, grain scal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promotion blocked, grain costs rise, relatively low efficiency of grain, low grain self-sufficiency rate, serious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have increased the pressure to food security and arable land protection. Accordingly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food security in Fujian Province were proposed as follows. First, stick to the bottom line of farmland and strengthen arable land utility regulation. Second, rely on high-tech and rise per unit area yield of grain. Third, accelerate the innovation of system and establish incentive mechanism. Forth, change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ensure grain supply.

Key words: Food Security; Agriculture Resource; Fujian

0  引言

粮食问题由来已久,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1],在人类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民生大计[2-3]。福建境内山地多、平原少,人口多、耕地资源少,人均耕地面积0.036 hm2,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36% [4-5],人地矛盾突出,属于典型的耕地资源约束型地区。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大量耕地被转为建设用地,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和二、三产业就业机会增多也使得很多耕地被粗放经营[6],耕地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必将影响到粮食生产的波动,从而影响到粮食有效供给及粮食安全水平[7]。

1  福建粮食生产和供需现状

1.1  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呈下降趋势

201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20万hm2,总产量659万t。其中,谷物播种面积83万hm2,产量504万t;薯类播种面积24万hm2,产量114万t;其他杂粮13万hm2,产量41万t[8]。

近10年来,福建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呈下降趋势(图1)。粮食播种面积由2003年的147万hm2减少到2012年的120万hm2,减少了27万hm2;粮食总产量由2003年的713万t减少到2012年的659万t,减少了54万t。

1.2  粮食生产空间差异明显

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福建粮食生产的空间差异明显,产粮大县主要分布在闽西、闽北。201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超过3万hm2的县(市、区)包括浦城、建瓯、建阳、邵武、宁化、长汀、武平、上杭、尤溪、南安、漳浦;少于1万hm2的县(市、区)包括福州、漳州、三明、厦门市辖区及柘荣、周宁、罗源、平潭、石狮、华安、南靖、长泰、东山;上述地区以外县(市、区)粮食播种面积在1~3万hm2(图2)。

1.3  粮食对外依存度高

2012年,全省粮食总供给2040万t,比2003年增加565万t,增幅达到38%。其中,来自省内生产659万t,比2003年减少54万t,下降了8%;从省外调入941万t,比2003年增加了243万t,增长了35%;从国外调入粮食440万t,比2003年增加了376万t,增长了588%(图3)。

2003—2012年,福建粮食供给量以年均3.3%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量达到57万t,省内粮食产量却有减少的趋势,省外粮食调入基本保持3%的年增长率,年均增长量达到24万t,国外调入粮食则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量达到37.6万t,年均增长率达到21.3%。

1.4  玉米、大豆调入量快速增加

粮食供给品种结构中,2012年稻谷供给876万t,比2003年增加29万t,增长了3%;玉米供给382万t,比2003年增加178万t,增长了87%;小麦供给248万t,比2003年增加88万t,增长了55%;大豆供给398万t,比2003年增加309万t,增长了347%(图4)。大宗用粮品种玉米、小麦、大豆的供给基本来自省外,榨油用的大豆基本来自进口[9]。总体上,近10年口粮供给量相对稳定,饲料粮供给量增长幅度较大。

2  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

2.1  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2.1.1  耕地资源短缺,耕地质量差  2012年,全省耕地面积134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仅0.036 hm2,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明显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053 hm2的警戒線。在耕地中,50%为山垅、山排田;约70%为中低产田;缺乏氮、磷、钾的面积分别为总面积的34.6%、57%、59%[10]。

2.1.2  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总产量下滑  由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有所下滑。201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分别比2003年减少27万hm2、54万t,10年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18.4%,总产量下降7.6%。

2.1.3  农村劳动力紧缺,素质有待提高  全省农村劳动力2012年比2003年增加了131万人,农业劳动力却减少了70万人,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降低了14.4%。调研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年龄基本在45岁以上,青壮年劳动力相对紧缺。根据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0.9%,高中文化程度占13.9%,大专及以上人数占15.2%。整体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还较低,高素质人才较缺乏。

2.1.4  种粮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低下  近年来,农资、用工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种粮成本大幅上升。以产粮大县宁化为例,根据问卷调查,2012年早稻每公顷的农资成本(种子、化肥、农药)约4500元,用工成本(机耕、机插、机收、人工)约9000元,总成本约13500元。按照7500 kg/hm2的产量、2.6元/kg的市场价格计算,总收入19500元/hm2,扣除成本,纯收益约6000元/hm2。相比之下,水果、烟叶等经济作物的收益高得多,种植烟叶纯收益可达3~3.75万元/hm2,因此多数农民选择种烟兼种单季稻,或者只种烟、不种水稻。

2.1.5  规模化经营推广受阻,社会化服务水平偏低  近几年,福建省粮食规模化经营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沿海以及劳动力转移就业所占比重较大的闽西北地区,种粮大户、种养大户发展迅速,但规模化经营大范围推广受到一定制约,一方面福建省丘陵地多,土地分布零散;一方面土地流转困难,问卷调查显示,70%以上农户转包土地要求合同“一年一签”、租金“一年一定”,这种短期的转包行为既影响了种粮大户的投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种粮效益提高。由于土地分割、分布零散,特别是闽西北“眉毛丘”、“斗笠丘”较多,无法使用大型农机具,制约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普及推广,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法有效降低种粮成本,进而影响农民种粮效益和种粮积极性。

2.2  粮食供需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  粮食自给率低  2003年全省粮食供给量1475万t,省内粮食总产量713万t,粮食自给率约50%;2012年全省粮食供给量2040万t,省内粮食总产量659万t,粮食自给率不足45%。总体上,2003—2012年全省粮食自给率下降了18%,粮食产销缺口进一步扩大。

2.2.2  饲料粮缺口大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不断改善,对肉禽蛋奶、水产品的消费明显增多,畜牧水产业消耗的饲料粮数量逐年增加。2012年,人均饲料粮需求量182 kg,比2003年增加了55 kg;全省饲料粮消费量为681万t,比2003年增加了258万t,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由30%提高到39%,呈逐年提高的趋势(图5),饲料粮供需缺口进一步加大。

2.2.3  结构性矛盾突出  2012年,全省稻谷产量504万t,消费量809万t,自给率约62%;玉米、小麦、大豆需求量分别达到312万t、199万t、314万t,省内产量很少,基本依赖省外调入,对外依存度高。

3  提升福建省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3.1  坚守耕地红线,强化用途管制

耕地资源一直都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影响和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基本的约束因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要素,保护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则是粮食安全工作中的重点[11-13]。(1)坚守127.33万hm2耕地红线,严格控制耕地减少,强化各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将减少耕地占用作为建设项目选址和方案评选的重要因素,鼓励利用低丘缓坡地和未利用地。(2)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和农业结构调整管理[14],引导在种植业内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不破坏土地耕作层,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3)严格依法履行耕地占用的审批程序,强化违法占用耕地的处罚力度,强化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3.2  依靠高新技术,提高粮食单产

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农业正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主流[12]。在福建省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客观情况下,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是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1)抓好超级稻示范推广,在全省建立一批超级稻示范片,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2)抓好再生稻示范推广,再生稻是福建特色和优势,对稳定粮食生产起到重要作用。(3)大力推广脱毒种薯和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在长乐、龙海、漳浦、霞浦等沿海县(市)建立马铃薯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

3.3  加快制度创新,构建激励机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耕地资源紧缺与抛荒、利用不足并存,家庭承包经营种粮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都直接影响粮食安全[13]。因此,应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和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粮食龙头企业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推动粮食生产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同时,设立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研发和推广关键增产技术、扶持发展优质稻产业、补助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投入力度。

3.4  转变发展思路,确保粮源供给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在粮食市场尚未出现大波动的情况下,立足于福建省耕地资源紧缺、丘陵山地多的客观情况,转变粮食发展思路,确保福建粮源供给。(1)实施“借地产粮”,鼓励和支持种粮大户和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到省(境)外直接承包耕地组织粮食生产,或与当地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以省(境)外的耕地开发来加强省内的粮食安全[15]。(2)实施“藏粮于地”,在当前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的背景下,可以利用部分土地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的作物,增加农民收入,但不能破坏耕地或永久性占用耕地,一旦出现粮食紧缺,可以尽快恢复生产能力。(3)实施“出口替代”,扶持笋竹、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等特色农产品,提高福建特色农产品的外汇收入,并利用国内外市场,调入一部分粮食,缓和粮食生产压力,降低确保粮食安全的成本。(4)调整养殖结构,2012年,全省口粮消费量、饲料粮消费量分别占粮食消费总量的47.6%、39%,饲料粮消费量快接近口粮消费量,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根据福建省平地少、丘陵多的特点,今后一方面要控制生猪养殖规模,另一方面要加大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动物,以草食家畜代替耗粮型家畜,缓解饲料用粮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赵子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 孙梅君,郭玮.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及政策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07(7):6-8.

[3] 藍海涛,王为农.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的若干重大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7(6):7-13.

[4] 中国新闻网.2012年全国总人口13.54亿出生性别比为117.70[EB/OL].(2013-06-18).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6-18/4940094.shtml.

[5] 搜狐网.国土部:2012年全国耕地20.27亿亩仍坚持耕地红线[EB/OL].(2013-12-30). http://business.sohu.com/20131230/n392670530.shtml.

[6] 肖宝玉.山区县市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尤溪县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1.

[7] 曾玉荣,周江梅,杨军,等.福建粮食生产能力预测与粮食安全保障对策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7,22(4):426-432.

[8] 福建省统计局农村处.福建农村统计年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01-103.

[9] 陈扬玉,卢兆钟.2005年福建粮食供需总量及区域平衡的统计分析[J].中国粮食经济,2007(9):49-52.

[10] 陈奇容,丁中文.福建省粮食安全现状及科技发展对策[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5(3):32-34.

[11] 李建平.陕西省农业生产潜力与粮食安全实证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131.

[12] 王慧霞,赵然芬.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5):35-41.

[13] 吕福玉,余建川.中国粮食安全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31(1):10-13.

[14] 唐南奇,邢世和.福建省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4):20-24.

[15] 李立敏,黄跃东.福建粮食安全战略构想及政策建议[J].发展研究,2008(9):71-75.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福建
福建料理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每个村(居)将配备1名“儿童主任”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农村科学储粮与粮食安全研究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