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螟性测定
2014-04-29黄凯缪勇邵正飞
黄凯 缪勇 邵正飞
摘 要:为有效地实施玉米害虫的综合治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安徽淮北玉米产区33个常用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的抗虫性。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螟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同一品种在心叶期和穗期的抗螟性强弱亦不相同。在玉米心叶期,‘中农大311、‘中科11、‘登海3号、‘东单80、‘蠡玉16、‘郑单23、‘济单8号、‘滑玉13等8个品种的抗螟性较强。在玉米穗期,‘浚单20、‘齐单1号、‘中科4号、‘农大108、‘鲁单6018等5个品种的抗螟性较强。心叶期和穗期的综合抗螟性较强的10个玉米品种排序为‘中农大311、‘中科4号、‘济单8号、‘郑单23、‘郑单958、‘齐单1号、‘中迪985、‘农大108、‘蠡玉16、‘登海3号。
关键词:玉米;品种;抗虫性;玉米螟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174
Determination of Resistance of Different Corn Varieties to Corn Borer
Huang Kai, Miao Yong, Shao Zhengfei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Anhui,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actic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corn insect pests effectively, a field experiment was made to study the resistance of 33 corn varieties to corn borer (Ostrinia furnacalis) in the area to the north of the Huaihe River of Anhui Province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evident differences of the resistance to corn borer among different corn varieties and the resistant levels to corn borer in the whorl leaves stage and the ear stage of the same corn variety were also different. In the whorl leaves stage of corn, the resistance to corn borer of 8 corn varieties, ‘Zhongnongda 311, ‘Zhongke 11, ‘Denghai 3, ‘Dongdan 80, ‘Liyu 16, ‘Zhengdan 23, ‘Jidan 8 and ‘Huayu 13 was relatively high. In the ear stage of corn, 5 corn varieties of ‘Xundan 20, ‘Qidan 1, ‘Zhongke 4, ‘Nongda 108 and ‘Ludan 6018 had relatively high resistance to corn borer. The order of the comprehensive resistance of different corn varieties to corn borer in the whorl leaves stage and the ear stage was as follows: ‘Zhongnongda 311, ‘Zhongke 4, ‘Jidan 8, ‘Zhengdan 23, ‘Zhengdan 958, ‘Qidan 1, ‘Zhongdi 985, ‘Nongda 108, ‘Liyu 16, ‘Denghai 3.
Key words: Corn; Variety; Resistance to Insect Pest; Corn Borer
0 引言
玉米是中國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但玉米害虫的频繁严重发生是玉米生产中的一个严重障碍,寻求玉米害虫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是实现玉米生产高产、优质和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1-5]。在玉米害虫的综合治理中,选育和应用玉米抗虫品种是一条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6-9]。
安徽淮北地区是中国玉米的重要产区之一。该区玉米主要害虫有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和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等。其中以玉米螟为害最重,常年春玉米受害株达30%左右,减产约10%;夏玉米受害较重,一般减产20%~30%,严重发生时,被害株高达90%,减产30%左右[2,10]。对玉米螟的防治目前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造成玉米产品和环境污染,也使玉米田丰富的天敌资源受到破坏,削弱了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4-5,11-12]。鉴于此,笔者研究了安徽淮北玉米产区常用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的抗虫性,旨在为制订和实施玉米害虫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玉米品种
供试玉米品种见表1。
1.2 试验处理
试验于2009年6—8月在安徽省萧县圣泉乡红柳树村进行。试验田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沙土,肥力均匀,有机质含量13.4 g/kg,pH 8.2,碱解氮含量74.4 mg/kg,速效磷含量13.3 mg/kg,速效钾含量91.6 mg/kg。玉米于5月20日播种,播种方式为人工穴播。每个玉米品种1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共99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18.4 m2,即每小区播种7行玉米,每行4 m长,玉米行株距0.6 m×0.37 m,折合45000株/hm2。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距离1 m。
1.3 调查和分析方法
在玉米心叶末期,调查各品种的花叶株数和被害级别。被害级别采用5级标准[7]划分:0级—无虫孔;1级——叶片虫孔呈针孔状;2级—叶片虫孔多数呈针孔状,少数为小米粒大小的中等虫孔;3级—叶片上有大量中等虫孔和少部分绿豆大小的大虫孔;4级—叶片上有大量中等虫孔和大虫孔。按式(1)计算各品种的花叶指数。
[花叶指数=(被害等级×该等级株数)调查总株数×5×100%]…(1)
从玉米吐丝初期开始,每5天调查1次雌穗上的玉米螟幼虫数量,共调查3次。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方差分析,采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13],综合比较不同品种的抗螟性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玉米品种心叶期抗螟性比较
试验结果见图1、表2。不同玉米品种心叶期的螟害花叶指数差异很大,最低的‘中农大311为1.06%,最高的‘隆平206为18.48%,两者相差17倍。螟害花叶指数小于4%的玉米品种有‘中农大311、‘中科11、‘登海3号、‘东单80、‘蠡玉16、‘郑单23、‘济单8号、‘滑玉13等8个品种,花叶指数分别为1.06%、2.58%、2.58%、2.73%、2.88%、3.3%、3.79%和3.94%,表明这几个品种心叶期抗螟性较高;花叶指数在4%~6%之间的品种有‘郑单958、‘中迪985、‘中科4号、‘弘大8号、‘皖玉17、‘先玉335、‘金赛6850、‘鲁单661、‘农大108、‘齐单1号等10个品种,这些品种心叶期抗螟性中等;其他15个品种的花叶指数均大于6%,心叶期抗螟性较低。
2.2 不同玉米品种穗期抗螟性比较
‘浚单20、‘齐单1号、‘中科4号、‘农大108、‘鲁单6018等5个玉米品种雌穗上玉米螟平均30穗幼虫数较少,分别为11、11、12、13和16头,表明其穗期抗螟性较强,5个品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中农大236、‘申源213、‘安农8号、‘隆平206、‘金赛6850上玉米螟较多,平均30穗幼虫数分别为46、46、46、51和51头,表明其穗期抗螟性较差,5个品种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其他玉米品种穗期对玉米螟的抗性中等(表3)。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螟性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同一品种在心叶期和穗期的抗螟性强弱亦不相同。在玉米心叶期,‘中农大311、‘中科11、‘登海3号、‘东单80、‘蠡玉16、‘郑单23、‘济单8号、‘滑玉13等8个品种的抗螟性较强。在玉米穗期,‘浚单20、‘齐单1号、‘中科4号、‘农大108、‘鲁单6018等5个品种的抗螟性较强。由于玉米心叶期和穗期玉米螟为害对玉米产量都有较大影响,因此将33个供试玉米品种心叶期和穗期的抗螟性按强弱顺序分别排序并相加,对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螟性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综合抗螟性较强的10个玉米品种排序为‘中农大311、‘中科4号、‘济单8号、‘郑单23、‘郑单958、‘齐单1号、‘中迪985、‘农大108、‘蠡玉16、‘登海3号。
对玉米害虫的防治,实行以生态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害虫生态控制的核心是实现对害虫发生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和调控,充分发挥自然因子的生态控制作用。在农田生态系害虫的自然控制中,天敌与作物抗性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14-16]。因此,充分保护和利用玉米丰富的抗虫品种资源,加强玉米抗虫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种植,是实现玉米害虫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的重要基础和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4 讨论
目前国内玉米生产中使用的玉米品种很多,不同玉米产区的常用玉米品种差异很大。对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研究,国内虽有一些报道[6-9],但总的来看研究报道很少。笔者研究了安徽淮北地区33个常用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的抗性,其中除‘郑单958、‘浚单202个玉米品种外,其他玉米品种未见相关研究报道。罗梅浩等[7]研究了14个玉米品种的抗螟性,其对相关玉米品种的研究结果与本研究基本一致。
对不同玉米品种综合抗螟性的评价,从现有研究报道看,主要是根据不同玉米品种心叶期(前期)和穗期(后期)的抗螟性作综合判定[7-9],有一定的模糊性,笔者也采用了这种方法。通过建立玉米心叶期和穗期螟害程度与玉米产量损失关系的数学模型,明确玉米心叶期和穗期的抗螟性对玉米品种综合抗螟性的贡献,从而对不同玉米品种的综合抗螟性作出更加客观的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万永东,谭映红,王大鹏.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保护,2004,5:20-21.
[2] 苏延宾.玉米螟危害的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2):124-126.
[3] 戈峰,苏建伟.21世纪害虫管理的一些特征展望[J].昆虫知识,2002,39(4):241-246.
[4] 丁伟,赵志模,王进军,等.玉米地节肢动物群落优势功能集团的组成与演替[J].生态学杂志,2002,21(1):38-41.
[5] 侯美珍,张永强,王卫光.玉米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分析[J].中国生物防治,2005,21(4):209-214.
[6] 庞保平,孙家骧,周晓榕.不同玉米品种对截形叶蟎种群参数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7):1313-1316.
[7] 罗梅浩,赵艳艳,刘晓光.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研究[J].玉米科学,2007,15(5):34-37.
[8] 张颖,王海亭,罗梅浩,等.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螟性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3(5):543-546.
[9] 朱秋云,从斌,赵江雷.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螟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24-625.
[10] 孔令娟,李冰.安徽省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2,8(6):8-9,12.
[11] 张永强,侯美珍,陆温,等.玉米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J].广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1(1):268-275.
[12] 侯美珍,张永强,王卫光,等.玉米地昆虫及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J].植物保护,2005,31(6):47-52.
[13]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02-204.
[14] 戈锋.害虫生态控制的原理与方法[J].生态学杂志,1998,17(2):38-42.
[15] Tshernshev W B. 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 (EPM): general approaches [J]. J Appl Ent,1995,119:379-381.
[16] 邵正飛,缪勇,王云.玉米品种抗虫性对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5):28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