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钢琴曲《秦王饮酒》

2014-04-29李彦坤

作家·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气韵意境

摘要 《秦王饮酒》是汪立三根据唐代诗人李贺的同名诗、运用十二音体系的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钢琴曲,本文通过对此曲标题与原诗作的解读,提出了演奏中国钢琴作品应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使演奏者重视对原诗时代背景的理解,对诗中塑造的形象及画面由表及里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使演奏者相应地调整自己的音乐情绪,描摹出诗作的意韵美。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 秦王饮酒 意境 气韵

钢琴这一西洋乐器自清朝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经过百余年的潜移默化,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汇。“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任何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稳定,并自成一体。

中国自古以来诗乐本为一体,《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般都是诗乐相合。因此,用音乐来表现诗词中描绘的虚拟意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汪立三在1982年根据唐代诗人李贺的同名诗,运用十二音体系的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钢琴曲共有两首,即《幻想曲二首——李贺诗意》。钢琴曲《秦王饮酒》是其中的第二首,其一是《梦天》。

一 李贺原诗作《秦王饮酒》的解读

许多初次接触此曲的人往往以西方标题音乐的表现手法来定位这首钢琴曲的创作思路。从钢琴曲的标题“秦王饮酒”的字面意义展开联想,通过描摹身份各异的饮宴者,觥筹交错的饮宴场面,以及危机四伏的饮宴过程,来表现整首钢琴曲的意境。殊不知,这恰恰是误入歧途。

标题性是中国钢琴曲的一大特点,但区别于欧洲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是,中国钢琴作品的标题往往不是“实物”,而是通过对典型形象的塑造,体现存在于标题背后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因此,要想充分展现这首钢琴曲的音乐内容,准确地表达其音乐情绪,首先就要熟悉原诗作,洞悉其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对诗作者李贺的写作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原诗作者李贺是一位典型的浪漫派诗人,写的诗常常是题旨在“笔墨蹊径”之外。李贺的咏古诗多是借用古人古事的名义,讽喻当时的社会现状。清代王琦的《李长吉诗歌汇解》和姚文燮的《昌谷集注》都指出这首诗“无一语用秦国故事”,而是借此讽刺唐德宗李适的,展现的是“恣饮沉湎,歌舞杂沓,不卜昼夜”的饮酒场面。李适为太子时,封雍王,雍是秦地,所以用“秦王”来影射他。李适是一位功与过相对突出的君主,他即位以前,勤于武功,以兵马元帅的身份平定“安史之乱”,又曾以关内元帅的头衔出镇咸阳,并率军抗击吐蕃,有着显赫的战绩。但即位后见国民安泰,祸乱已消,四海升平,便沉溺于歌舞宴乐之中,纵情享乐,过起了奢靡的宫廷生活。而这首诗正是借写秦始皇的恣饮沉湎,隐含对唐德宗的讽喻之意。

由此可见,《秦王饮酒》这个标题本身就不是“实人实物”,更非一场极具戏剧性冲突的皇家盛宴,而只是作为一种提示或暗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预示性。理解原诗作品时,不能只留于表象,即具体描写的外在形象,而应积极捕捉内在的涵义和历史文化底蕴。

二 诗歌与钢琴的对话

钢琴曲《秦王饮酒》的创作所运用的调式并非西方传统的大小调,也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五声民族调式,而是较为少见的十二音体系。从钢琴曲的谱面来看,乐曲的开头部分运用了大量长短不一的“弱——强”节奏以及横扫钢琴键盘六个八度的组合,表现了秦王的勇武豪雄,他的威仪与赫赫战功,威慑八方。而后紧接着的切分模仿了古琴曲《酒狂》的节奏型,利用中低音区的浑厚音色表现了秦王头重脚轻、踉踉跄跄、跌跌撞撞的酒后醉态。在右手持续的三连音节奏型中,左手不断的在其余的三个声部——高、中、低音区翻腾敲击,营造出“羲和敲日”那不同凡响、惊天动地的“玻璃声”。左手连续八度切分音型加上右手大琶音横跨七个八度键盘的宽广音域,一泻千里,生动地描绘出“龙头泻酒邀酒星”的“泻”字——酒流如注的样子。不断变换的节拍和重音更是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秦王醉眼迷离且沉湎于声歌宴乐之中的神态。中间部分略显单调的同音反复模拟了夜半宫门的打更声,尽管天已微亮,但饮宴并未停止,高声部的清亮音色衬托出“衣香清浅、烛树烟轻”的绮丽场面,歌女歌声娇弱,舞伎舞步踉跄。为了配合诗歌以“清琴醉眼泪泓泓”的冷语作结,乐曲连用了两个小节的三连音转切分节奏型,音区由低至高,气氛为之一变,旋律跌宕生姿,含蓄地表达了哀怨、讥诮、惋惜等复杂的音乐情绪,余意无穷。此曲将中国古典风格的审美情趣与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再现了李贺原诗作中超凡脱俗、新奇瑰丽的意境。

三 钢琴对诗歌的临摹:气韵、意境

作曲家用钢琴这一西方乐器来表达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除了借鉴西方现代十二音体系的作曲技法,还从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以虚拟性的表现和以泛自然主义的审美理念作为审美价值的核心观念,即重视“意韵”,追求意境美——虚实相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钢琴曲《秦王饮酒》中,旋律和乐句只是一种表意,音乐表达才是乐曲的灵魂所在,通过乐音传达出的意韵来演绎古诗词的写意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之“意韵”,具体来说,是追求“意境之美”和“气韵生动”。从字面的描写上来看,无论是现实场景的描写还是虚拟神游的想像,李贺的原诗作已经将唐德宗平息战乱、安定天下的英明神武和他通宵达旦饮酒作乐的豪华场面描摹得淋漓尽致。钢琴曲《秦王饮酒》的标题性虽然对意境的塑造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但更超乎于具体作品之外,对音乐意蕴的描绘需借助于内心听觉对音色的把握和对意境的联想。“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自相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虛实的辩证统一创造出作品的意境之美,通过逼真的形象描绘表现出内在的精神世界,从实处下笔,凭虚处传神。虚实相生,“虚”是基于“实”而存在的,“虚”赋予“实”无限遐想的意境,“实”因“虚”而得到提炼升华。“钢琴演奏中只注重‘实的表达,会使演奏显得单调、单板、僵化,缺少艺术感染力;相反,过于强调虚,又使作品显得轻浮,缺少力量。只有在‘实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在‘虚的方面进行合理创造和想象,才能使钢琴演奏具有生动的艺术感染力,才能把抽象化为具体。”李贺的原诗作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演奏者应利用有限的“实”,即作品中的旋律、曲式、技法、风格等来表现无限的“虚”,即演奏者的综合能力、文化修养、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1 气韵

中国音乐中的“气”指首尾贯通,呈现线条状的律动感。《诗说杂记》中谈到:“气脉之来,绵绵如绳,前后相连,首尾相应,虽千音万韵,依然生气勃勃,跃跃欲动。”“气”不仅是“韵”发生和依托的根本所在,更是统摄整个演奏的音乐灵魂。中国传统音乐是以“线性思维”为主的,旋律和乐句只是一种表意。而钢琴所具有的特性是西方多声部的“立体思维”,演奏者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多声部织体中注重具有中国气质的“线性旋律”,在乐句和乐段的衔接处照应中国音韵的“抑扬顿挫”而处理的“形散而意聚”,用连绵不断的气息如丝线般将整首作品贯穿起来。钢琴曲《秦王饮酒》的一开始就在不同音域出现了三连音的同音反复,紧接着低音声部两次出现了时值八拍的保持音,这都需要演奏者身体、手臂、手腕、手指四者内部气息的贯通。尤其是乐曲结尾处的三个声部相距七个八度,长达二十二拍的和弦结尾,除了尾音的触键要通透自然,演奏者离键的速度、部位、方向,以及手腕和手指的姿势,都要做到以气带音,使音乐委婉生动、意味悠长,造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演奏效果。正如杨易禾所说:“真正优秀的音乐表演艺术,最难得的就是它独特的气与韵的美妙。”气不贯则韻不足,演奏者只有深刻的分析作品,从作品的创作思想、写作背景、音乐风格、文化底蕴等方面全面、整体的进行解读,才能驾驭作品,使之气脉贯通而气韵生动。只有深度挖掘作品的音乐文化内涵,才能诠释出完美、具有灵性的气韵。

2 意境

中国传统音乐追求的是“静、虚、淡、远”的意境,“表里相应、万物合一”的气韵。钢琴曲《秦王饮酒》正是蕴涵这种“心随音运、乐隐于行”的美学特征,通过表演者对作品的深度解读,进行“二度创作”,既忠实于原作又充分展示自己的演奏个性与风格,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

从中国传统的教化理念来看,中国儒家传统的音乐思想是“移情”,在表象背后总隐喻着某些更深层的意义,这也是东方音乐美学特征的主要内容。“移情”观念最早见于《荀子·劝学》中“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记载,《琴操》一书中的十一曰《水仙操》则明确提出了“移情”之说。发乎心的“情”在音乐中进行移注,采用“物化”的手段进而升华,以达到“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的教化含义。《秦王饮酒》正是通过对唐德宗文治武功的夸耀和豪华饮宴场面的描摹,暗喻其生活的腐化,表现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原诗作文字上的虚实与钢琴曲不拘一格的旋律布局相互映衬,全曲构思巧妙,乐曲的音域、节奏型与诗意内容相互照应,十二音体系的作曲技法和诗作奇幻瑰丽的写作风格相互交融,深化了原诗的意境,余韵深远悠长。因此,在演奏这首作品时,演奏者除了具备应用自如的娴熟技巧外,还必须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功底和艺术文化修养。在熟悉原诗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风格的基础上,把握好音乐情绪的倾向感,通过原诗作的文字探索诗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挖掘出钢琴曲中不同段落所暗喻的历史含义,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以及物化移情的人文教化理念,对钢琴作品“曲形之外”的“教化之意”进行较为清晰、准确的诠释和演绎。

四 结语

“内得于心,外应于器”是中国传统器乐演奏艺术中的美学标准之一,再现艺术形象追求的是意境至上。这就需要我们在意念中对钢琴曲风格的整体把握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进行表现,而且还要通过对其原诗作的研究理解,对作品进行质的分析,形成对作品意境、画面、情绪、诗意、内涵的联想。只有准确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音乐内容和文化内涵,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对诗中塑造的形象及画面由表及里地展开联想,突破曲式布局的束缚,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相应地运用演奏技巧,调整自己的音乐情绪,虚实相生,以韵传神,意在形外,描摹出诗作的意韵美。

参考文献:

[1] 张瑞蓉:《汪立三钢琴音乐创作中的传统因素》,《音乐研究》,2008年第4期。

[2] 代百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汪立三钢琴曲〈﹟F商:书法与琴韵〉中的“中国风格”探析》,《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3] 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华乐出版社,1998年版。

[4] 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

[5]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杨洪冰:《中国钢琴音乐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 杨贤中:《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虚实相生》,《音乐探索》,2008年第2期。

[8] 刘锡庆主编:《中国写作理论辑评:古代部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9] 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气与韵》,《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4年第4期。

[10] 郑福田、王槐茂、杨飞云主编:《名家藏书》(第43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彦坤,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中国钢琴作品气韵意境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浅论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的音乐意象
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音乐元素解析
浅谈中国钢琴作品中踏瓣的运用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