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创作思想

2014-04-29曹巍魏晓红

作家·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艾略特乔治现实主义

曹巍 魏晓红

摘要 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乔治·艾略特的创作素材来源于英国历史和现实生活。艾略特小说中的生活描述生动详实,人物具有代表性,心理描写真实细致,忠实地反映了19世纪英国乡镇普通百姓生活的动荡与变迁。本文论述了乔治·艾略特在小说创作中所凸显的现实主义、道德说教以及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创作思想,旨在探讨艾略特小说创作的主旨思想和创作艺术。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 现实主义 道德说教 传统与创新

引言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诞生,不仅使社会学家从动物界的适者生存,联想到19世纪人类社会的生存现实,作家们自此从对人的外部描写开始转向人物内心世界的描述,剖析人的内心本质。通过对人的内在欲望与外在道德的冲突,为人类寻找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乔治·艾略特通过象征性的语言、科学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心理描写来继承和发展现实主义文学。在文学创作中,她强调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她认为作家的首要职责就是要用同情之心去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挖掘人生美好的东西,但不能忽略人世间的悲哀与丑陋。本文仅从现实主义、道德说教和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三个创作思想,阐述艾略特小说创作思想。

一 现实主义思想

关于“现实主义”,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在1888年4月初《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阐述了其内在的含义。现实主义既强调细节的真实,还注重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法国杰出作家司汤达借助对人物内心世界冲突的描写以及对人物思想感情瞬息间变化的揭示来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俄国文学的代表人物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刻画受贵族资产阶级社会侮辱和受损害人物的复杂心理,深入剖析人物的病态心理和双重性格。乔治·艾略特认为,作家创作的并非客观事实本身,而是一种真实的意识和心态。

作为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乔治·艾略特以其细致的心理刻画明确了其小说最鲜明的特征。她细心研究主人公的心理,力求做到逼真。在《亚当·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米德尔马契》等代表作品,艾略特以其高度的真实感表现英国乡村市镇的平凡人生这一现实主义主题。她的现实主义强调真实素材与真实背景,注重亚里士多德的必然性和可然性达到的高层次的真实性。她“在心底里始终相信非物质的、精神的或心灵的美存在于自然和现实世界,存在于平凡与丑陋之中。这种充满想象和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促使她不仅关照外在的现实,而且更加留意自然、社会、人物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的神秘的真实”。正是这种创作思想,艾略特在她的著名作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和《米德尔马契》中创造出麦琪、马南、多萝西亚等惟妙惟肖的人物。他们来自于现实生活,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艾略特以她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冷静的洞察力和精确细腻的人物描写,真实地展现了维多利亚时期乡村小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艾略特深刻剖析了人与社会的虚伪与堕落等丑恶,尖锐地抨击了英国社会诸多时弊,创作出一部部反映维多利亚时期乡镇平民百姓生活和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的优秀作品。

二 道德说教思想

乔治·艾略特始终坚持艺术形式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艾略特倡导融故事情节的生动性、细节描述的精确性、心理活动的多重性、思想的深刻性和道德的高尚性等创作精神为一体,借助故事讲哲学,借助寓言讲伦理,积极地奉行“道德现实主义”,即在翔实地展示平凡的人与事之时,强化其内在的价值,使人们在那些习以为常的人或事中产生同情,感受真实与美好的生活,从而获得道德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陶冶。艾略特非常敬佩德国著名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叙事风格,平铺直述,流畅自然,没有任何戏剧性的夸张和喧闹,而一切思想和道理尽显其中。

乔治·艾略特视教育民众为己任。在作品中,艾略特既不以道德家的身份说教,也不以道德标准来评判任何人和任何事情,而是以客观真实的描写影响和教育广大读者,让读者对小说中的人与事进行道德上的判断。例如,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艾略特讲述了汤姆如何16岁就承担起养家、偿还债务重任的故事。这里,艾略特是在向人们诉说成功来自痛苦的磨难和坚强的意志的道理。又如,艾略特在《织工马南》这本小说里,艾略特通过详细描写马南因收养孤儿而得到幸福晚年、高德弗雷因抛弃妻儿而最终无子女、邓斯坦因盗窃金钱而丧失生命三位男人的生活,讲述了善恶有报的道理。在艾略特的代表作中,她还塑造了多位伟大女性形象。《米德尔马契》通过对女主人公多萝西亚·布鲁克的描述,展示给读者的是多萝西亚无私的奉献和爱。正是多萝西亚无私的帮助使她周围的人脱离了困境,使他们对生活和事业充满了勇气和信心。在这本小说里,艾略特既高度赞誉了女性的爱心和美德,又颂扬了女性的赤心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里,艾略特成功塑造了鮑勃这个小人物。虽然是个小商贩,但他从未失去过个人尊严。作为汤姆的好朋友,他帮助汤姆经商,替父还债;在洪水到来之时,他送船给麦琪,让她驾船去营救家人。面对艰难的生活现状,鲍勃保持了自我,并以他的勤劳和智慧,养家糊口,帮助朋友。通过对鲍勃的描述,艾略特让“同代的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在传统观念和反传统观念中保持自我,生活才有光明的前景”。

乔治·艾略特认为,对现实世界中平凡的人、物的描写必然离不开一些较粗俗、丑陋的东西。为保证真实性与教育性的统一,艾略特常常使用寓言式的叙事手段,把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描写成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因此,当普通的读者看到丑陋的事情和行为、听到粗俗的言论时,他们能够给予正确的评判,不讲粗俗不雅之语,不做不文明之事。通过这种说教手段,艾略特的人物描写起到了警示和教育作用,“清楚地显示出鲜明的道德教谕倾向,说教的成分甚至比艺术的成分更占优势”。

三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思想

19世纪的英国小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日益繁荣。以查尔斯·狄更斯为首的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改良主义思想的作家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思想,对当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在人物塑造方面,这些现实主义作家从英国历史与现实生活中摄取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塑造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勾画出一幅幅逼真的生活画面,而且更注重通过探究人物的心理,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忠实地反映了英国社会的动荡与变迁。19世纪的小说与过去的小说相比不仅更具有深度与广度,而且还体现出更完美的艺术风格。作家更注重表现人的物质生活环境,刻意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性格。在小说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人物”。英国城乡的社会中的芸芸众生成了作品的主角,他们的坎坷经历和奋斗历史成了最佳追求表现的基本题材。

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继承了传统的现实主义特色的创作手法,以表现本土和平凡作为创作思想。艾略特独特的创作魅力不但表现在她对农村景色详实的描写,而且凸显于她对平民百姓生活细致的描述。她的描写展现了这些平凡人期待关爱与理解的心愿,抒发了他们渴望找到归属的迫切愿望。这些平凡的小人物,来自农村,来自乡镇,来自真实的现实生活,“他们的语言、行为、教养和价值标准和她自己及她的本土的同胞十分相似”。

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伟大作家,乔治·艾略特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在创作思想与叙事技巧的结合方面有很大的创新与突破。艾略特的前期作品记叙了她既熟悉又远离现代机械文明腐蚀的英国乡镇的家庭生活,从本土百姓平凡琐碎的生活中挖掘人性。随着创作的不断成熟,艾略特的作品涉及伦理、民族、政治和经济等领域,从而更广泛地展现社会现实,揭露社会中存在的诸多弊病;从更多的视角,描写人物的心理,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表现出一种非文学的历史的厚重,显得与众不同”。

非语言描述与叙事话语分析相结合是乔治·艾略特写作创新的重要方面。艾略特在作品中,她通过描写人物的表情,例如,脸红、哭、笑、眼神等,尽展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艾略特又巧用叙事分析的方法描写人物的心灵,旨在运用叙事者的解释性评价来解析人物的所思所想。艾略特在她的代表作《米德尔马契》中借助叙事分析技巧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评价人物的的思想和情感,给予读者道德上的洗礼。另一方面,她以全知者的身份潜入人物思想意识之中,通过直接叙述、间接叙述和心理叙述的方法,诠释、分析人物的动机和情感,揭示人物的内心变化。因此,结合采用非语言描述与叙事话语分析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是艾略特创新写作的特点之一。

心理描写是乔治·艾略特对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大贡献。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认为她是“第一个把行为放进人物心理的作家”,她在创作中始终关注对人物内心世界真实性的再现。她认为,人性本来就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因此,面对瞬时万变的社会,小说中人物的心理也应该是复杂多变,表现出人性的多重性格。这种多元化人物性格往往表现在面对个人欲望与道德义务发生冲撞、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产生矛盾进行选择之时。例如,《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汤姆面对继续学业与承担家庭责任的选择,《织工马南》中马南面对宗教信仰和放弃信仰的选择,《米德尔马契》中多萝西亚面对婚姻与事业的选择,在处理这些选择方面,艾略特细致地描述了汤姆、马南和多萝西亚的内心活动,把每个人物在利己与利他的选择中所表现出的双重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凸显了艾略特在小说创作中一贯坚持的“个人欲望与道德义务的冲突”这一创作主题。

结语

乔治·艾略特被誉为英国当代“精神导师”,是19世纪维多利亚小说艺术的集大成者。艾略特通过小说创作,表达了她对现实社会的看法,通过诸多人物的塑造,表达了她内心的感受。她采用面部表情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内心生活,通过叙事话语模式直接或间接地表述人物的思想。她将自己融入叙事者之体,让读者去沉思,给读者以启迪。她把自己融入人物之心,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因此,艾略特在小說创作思想方面震古烁今,不仅使现实主义小说臻于完美,而且为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本文仅从现实主义、道德说教、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三个方面,对艾略特的小说创作思想进行了探究。希望在文学批评理论蓬勃发展的今天,艾略特小说创作思想得以更深入的研究,使她的一部部揭示人物思想、融道德与说教为一体的憾世之作,为文学这部人类心灵的史书增添更光辉的篇章。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HB12WX024。

参考文献:

[1] 杜隽:《乔治·艾略特小说的伦理批评》,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2]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 李维屏:《英国小说人物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 马建军:《乔治·艾略特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曹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魏晓红,邯郸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艾略特乔治现实主义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新法律现实主义
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游乐场(上)
大城市里的小象
乔治和他的斧子
小猴子乔治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