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莱塞《美国悲剧》中克莱德的人生悲剧

2014-04-29伍雁

作家·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克莱德

摘要 《美国悲剧》是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思受到社会上不良的道德风气影响,逐渐自甘堕落,最终沦落为凶杀犯,人生走向彻底毁灭。德莱塞对美国外部世界进行了描写,其外部环境是造成克莱德人生毁灭的重要因素,但是克莱德自身的性格特点、思想观念和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导致其人生悲剧后果的关键。本文主要结合作品内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主人公克莱德的经历,分析了克莱德的人性特点,由浅及深地分别从克莱德好高骛远、享乐主义和欲壑难填的人性特点,剖析其人生的悲剧。

关键词:《美国悲剧》 克莱德·格里菲思 好高骛远 消费享乐主义

西奥多·德莱塞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为美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善于运用自己的才华客观如实地描写当时美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状,他的作品对美国历史文学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是20世纪美国文学界的标志人物。《美国悲剧》是德莱塞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思的整个蜕变过程进行分析,以此反映了美國社会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思想影响和人们价值观的逐渐改变,传统道德标准的偏移。德莱塞以《美国悲剧》为名,以克莱德·格里菲思的人生悲剧为线索,增加了作品的悲剧感,给人们带来更深刻的感受,从不同方面表达德莱塞对人们在经济过渡期的悲惨遭遇的同情。

一 社会背景是造成克莱德人生悲剧的“温床”

1 冷漠的社会现实和残酷的等级制度开启了克莱德的人生悲剧

德莱塞曾经说过:“贫富的界限如同一把刀子切开,或者是一堵高墙隔开,分得十分地清楚。”《美国悲剧》中开场情境是拥有着几十万人口的商业中心,在街上面有许许多多的行人与车辆,也有着各路电池车当啷当啷的响铃声。20世纪初期,美国由资本主义向垄断主义转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主义不断流行,让人们消费观有了重新的认识定义,对物质的追求日益强烈,与主人公克莱德的贫苦生活形成反差,增强了克莱德对物质、消费主义的追求,为主人公的悲剧人生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小说中克莱德在其伯父的工厂中获得一份工作,他以为伯父从此可以带他进入上流社会,但是伯父并没有给他提供任何的机会,其堂兄弟吉尔伯特也对他表示极大的不满,极具恶意地排斥他。当他终于在桑德拉的帮助下参加了上流社会的舞会,桑德拉挽着他的胳膊走进舞会时,以为终于结束了自己悲惨的生活,却不曾料到自己只是桑德拉用来刺激堂兄弟吉尔伯特的工具,这些事实都给了克莱德的梦幻生活一个沉重的打击,让他的思想开始扭曲,人生观彻底颠覆,也开始了主人公克莱德的悲剧人生。

2 克莱德的家庭给他的人生悲剧创造了条件

《美国悲剧》的开场情境便是在熙来攘往的行人中,父母领着孩子在大街上传播福音,唱着赞美的诗歌,克莱德在车水马龙中向前奔跑着,街上形形色色的人们对传播的福音无动于衷,与在大街上引吭高歌的一家人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开场给人们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文中的克莱德出身贫贱,为了生存,克莱德从小跟着父母在街上传播宗教思想,在人群中高唱赞歌,赞美他们所坚信的上帝来拯救他们贫困的生活。但是在小小的克莱德心里,早已对在大街上抛头露面宣传宗教的行为痛恨不已,他将父母的生活看作乞丐一般,长期感受到来自人们的冷漠,不断地接收到人群中鄙视和轻蔑的眼神,这些现象早已给克莱德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阴影。

克莱德的父亲对宗教的信仰十分虔诚,但他并没有对生活对人的主见,迷茫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只是活在对宗教福音的传播的“事业”当中,并没有给主人公克莱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向,也没有给克莱德传输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克莱德教育的缺失也是出现人性偏差的重要原因,导致克莱德在意志力薄弱,处理事情的时候不够理智,没有正确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态度,不敢给自己的身份地位进行明确的定位,在残酷的等级制度下失去了适应能力,让人生在错误的道路上渐渐地走向深渊。

二 克莱德“好高骛远”的性格让他的人生走向悲剧

1 克莱德自身的“好高骛远”的性格特征

《美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克莱德出身比较贫穷,地位也十分低贱,在跟随着父母卖唱的过程中,早已受够了众人的歧视,对贫困具有着深刻的认识,对物质的追求和对金钱的渴望也是更加的迫切,在心灵受到贫困的侮辱时,他便对生活产生了更多的幻想。主人公克莱德会对因为贫穷造成的差距而耿耿于怀,对自身知识的缺乏也会埋怨父母的无能,他从内心轻视父母赚钱养家的方式,对他们卑微的地位和低贱工作嗤之以鼻,这也就造就了克莱德渴望出人头地,野心勃勃,好高骛远,虚荣心特别强的性格特点。克莱德对自己的身份地位没有准确的定位,有一颗高傲的心,并不愿意接受普通老百姓的工作,内心拥有一个成为百万富翁的远大理想,却不愿意努力奋斗,他自身知识水平很差,操作技能也很匮乏,却永远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陷,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无法自拔,最终迷失在现实的生活中。主人公克莱德始终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实际生活,想抓住每一个可能实现自己幻想的机会,当桑德拉出现时,仿佛给他带来了重生的希望,克莱德对桑德拉富家小姐的身份地位十分动心,对桑德拉百般讨好,大献殷勤,渴望通过这个女人实现自己的“理想”,通过带有目的性的婚姻使自己的人生走向富裕,最终实现穷人的华丽逆袭。

2 “好高骛远”的思想气氛加剧了他的人生悲剧

《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对社会地位的渴望、对金钱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美国当时的时代特点,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氛围中,处于弱势的穷人会对生活的巨大压力产生扭曲变形的反映,很多年轻人在自己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的脚步,把“娶到富家小姐”作为创造新生活的目标,反而没有认清自己真正的社会地位和现实生活,一味地想象发达后的美好生活,却忘记了当下的残酷现实,这种对地位的渴望和对金钱的追求,在美国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表现地更加突出,这种颠覆传统的思想意识,已经慢慢渗透到美国人们的生活里,同样在《美国悲剧》中也是克莱德的人生走向悲剧的导火索。西奥多·德莱塞曾经说过:“克莱德做着美国人认为明智道德的事情,在美国这样的社会,人们逐渐接受“娶富家小姐”的痴迷梦想,他们会感觉到自己行走在虚幻的海市蜃楼里。”从文学的角度看,西奥多·德莱塞利用《美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克莱德的“好高骛远”的性格特点,来讲述他的悲剧人生,以此来警示美国当代的年轻人应该具有务实的精神,不要对海市蜃楼的生活充满希望,把握住现实的生活,从而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不会因为“好高骛远”的性格使自己的人生与克莱德相似地走上悲剧的道路。

三 “消费享乐主义”是克莱德走向灭亡的催化剂

《美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克莱德所具有的人性特点都是作者西奥多·德莱塞自身经历或自身感受,或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射。斯宾德勒曾经谈及《美国悲剧》这部作品,他说:“克莱德的成长,受到经济上消费倾向的风格和价值观的影响,这些倾向和价值观从20世纪初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们否定了清教主义的约束,欢迎建立在满足个人需要上的享乐主义。”消费享乐主义严重威胁传统的道德标准,金钱逐渐成了衡量所有事物的尺度,消费享乐意识在社会意识里的地位慢慢提高,人们会为了获取金钱和利益,做出违背道德违背法律的事情。《美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克莱德是社会的典型代表,他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在氛围中,被“消费享乐主义”的意识所渗透,陷在“消费享乐主义”的沼泽中,成为经济社会转型的牺牲品。克莱德一直觉得自己的身份地位、金钱财富必须在外面表现得一览无余,否则会被人们忽略或被人们轻视。《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受到父母影响,内心存在非常虔诚的宗教信仰,具有坚定的传统思想情感,但是“消费享乐主义”弥漫的社会环境中,他原有的思想意识与正在盛行的思想观念格格不入,使得他的人生在意识的冲撞中更加迷茫。克莱德对“消费享乐主义”下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都有迫切的愿望,十分渴求自己幻想中的生活,从而对“消费享乐主义”的崇拜更加盲目,对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实认识的不够清晰,最终成为悲剧命运的主人公。

《美国悲剧》以克莱德这个生活在社會底层的小人物为题,通过他在消费享乐主义影响下的反映和人生的悲剧结果,体现了消费主义意识对当时美国人们的深刻影响,同时主人公克莱德身上具备的严重的“消费享乐主义”,并最终走向悲剧的经历,也提醒人们要正确对待社会环境,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明确的目标,脚踏实地地生活,不要被暂时的外界诱惑迷惑了双眼,最终使自己的整个人生都走向悲剧和灭亡,也批判了自甘堕落,过分享乐的人们和消费享乐主义盛行的社会,把《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作为反面教材来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进行讽刺和嘲笑,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

四 “欲壑难填”的人性特点成为克莱德悲剧命运的终结

《美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克莱德在之后的工作中开阔了眼界,开始逐渐对自己的母亲隐瞒自己的收入,将自己的收入投入到感官的刺激,在他的姐姐被骗并被人遗弃,他拒绝了对姐姐的帮助,而是将自己的钱用在霍斯坦身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克莱德的道德思想开始逐渐偏离,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欲望消费的生活中。当主人公克莱德的欲望驱使他去征服罗伯达,并违心地答应怀孕的罗伯达自己永远不会抛弃她,但是当桑德拉出现时,克莱德的欲望再次唤醒了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抛弃罗伯达,奔向富家小姐桑德拉,不甘心的罗伯达写信对克莱德进行威胁,最终让克莱德对她产生了谋杀的想法。德莱塞对此进行描述:“有些人想象力十分敏锐,或因病态而不合时宜,他们的心态受到挫折,而又不具备坚强的毅力,面临艰难复杂的问题,会有这样的时刻这些人心里早已糊涂,以致非理性或迷惑。”

《美国悲剧》中克莱德对金钱的欲望、对地位的欲望、对女色的欲望,都是他人性偏离道德标准,性格扭曲的原因,“欲壑难填”的他对生活有着无限的渴望和幻想,使得他整个人生都迷茫在追求所谓“梦想”的路途中。但是“追梦”的路上并没有付出自己的努力,而是为所欲为,一切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极力享乐为主,最终使主人公克莱德的人生走到悲剧的终点,彻底走向了毁灭的深渊。

五 结语

《美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克莱德成长在“消费享乐主义”弥漫的社会环境中,他与其他年轻人一样自身,具有“好高骛远”的性格特征,卑贱的地位让他倍受打击。克莱德对“享乐主义”追求异常迫切,让他开始想利用一切机会获得财富和地位。克莱德的欲望给他的人生带来了的悲剧结果,他不择手段地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犯罪杀人,最终自己的人生也是彻底毁灭。《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作为一个反面教材,也时刻提醒着人们要认清自己、审视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准确定位,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使自己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会迷失。

参考文献:

[1] 蒋道超:《虚拟交易和消费文化——评德莱塞〈欲望三部曲〉的主题》,《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 赵丽红:《解析〈美国悲剧〉中消费主义的社会层化作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版),2009年第4期。

[3] 西奥多·德莱塞:《美国悲剧》,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伍雁,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克莱德
论《美国悲剧》中主人公克莱德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乌鸦抚养被弃小黑猫
为克莱德复仇
英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克莱德滨水区为例
《美国悲剧》中克莱德的男性气质探析
我没事
《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伦理成因解读
论《美国悲剧》中克莱德的伦理选择
警察毙了骡子之后
欲望的满足 伦理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