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德育实效性的职业学校德育课制度设计探究

2014-04-29李彦燕

新课程·下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制度设计职业学校

摘 要:分析了职业学校在德育实效性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基于德育实效性进行了德育课制度设计,在设计主体、设计定位、设计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探究。通过探究,发现在职业学校德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提出对策,以促进日后的教学。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制度设计;职业学校

德育是职业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的教育,强调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德育作为职业学校的非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课程,其地位也逐日受到高度重视。而德育实效性的发挥,尚需引人入胜的德育活动形式的开展、学生活动的内化、学生逐日的品德养成等。完善的课程制度是德育课堂实效性的有力保障,因此,良好的德育课制度设计将对德育实效性的发挥起到重要作用。

一、德育实效性

德育实效性,简而言之,即德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所得的有关教学的实际效果。所谓德育效果,就是德育实践活动对德育对象所产生的直接与间接、有形与无形、认知与行为、当前与长远的影响,以使德育对象的主观世界发生有利于人和社会发展的变化。

德育实效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说教形式或一两次课程就能带来学生在行为、品德等方面的改变。加之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一方面,他们大部分仍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与发展的年龄阶段,可塑性很强,另一方面,大部分职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成为技能型人才,为企业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学生个人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职业学校为企业培养有较高素质、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基础。

二、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形式在德育实效性方面面临的问题

德育工作在职业学校所受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德育实效性的发挥已成为德育工作的重心,而德育实效性是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德育养成也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作用,且德育课并非用说教的形式能解决其效果,必须加入学生身临其境的活动,从活动中进行德育的养成。因此,给德育实效性带来了一定的变数。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德育情境,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学校更新了德育教学形式,将德育活动作为德育课开展的主要途径与方法。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德育教学,围绕德育教学目标,在德育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情境,采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能亲自感受到活动所蕴含的意义,从中不断得到感化、感悟,甚至顿悟,促使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但是,活动的开展尚且能在一两次课堂中发挥作用,还不能依靠活动长期持续地进行学生素质的养成。在德育课堂和德育活动中,出现了如下的问题。

1.学生参与度较低

在德育活动课堂中,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分析其原因,一是学生的认识不到位,对德育课重要性的认识不清晰,二是对德育课开展的活动内容不感兴趣,三是职业学校学生认为在学校仅仅学习专业知识即可,专业知识比德育课更重要,因而产生了惰性。

2.学生感悟度不强

在德育活动课堂中,并非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活动的积极意义。分析其原因,一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活动内容与他们的认知产生了偏差;二是学生体验过程中,受其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对德育课程内容产生抵触情绪,不愿积极参加活动;三是学生对德育课无兴趣,对素质养成亦如此。

3.学生认知持续度偏低

在德育活动课堂中,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认识深刻,并产生持续的认知。分析其原因,一是在活动总结中不够深刻,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未能认知到位;二是学生参加完活动后,没有后期行为以及日常活动的强化;三是很多学生认为德育课就是玩玩游戏,打发时间,对德育课的认识不到位。

三、基于德育实效性的德育课制度设计

为保证德育实效性的成果,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德育课的顺利进行,我们对德育课的制度进行了相关设计,使德育实效性更好地发挥。

1.制度设计主体的变化

课程作为一项教学活动,其主体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而在传统的德育课教學过程中,几乎是由教师对课堂的相关规定进行宣布或指示,学生只能遵循,导致在整个德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有学生的奇思妙想与创新被埋没,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制度,即自上而下的、单向的制度下达。诚然,教师自上而下的德育课制度,不仅来自学校层面的相关规定,代表学校对学生的相关强制规定,同时,也有来自教师对自我教学经验的总结,对教学有效性的相关考虑,而做出的课堂教学制度规定。但是,这仅仅是出于学校作为教学主导机构的教学使命,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众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由于学生习惯于在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下行动,逐渐地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从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到思想上的按部就班,学生逐渐丧失了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勇气。而德育实效性的保证,必须改变这样的路径,相应的添加自下而上的制度设计。在制度设计的主体上,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条互通的路径,让制度的设计更为合理,实效性更容易发挥。

自下而上的制度设计主体,即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德育课堂教学规则的制度中来,无论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提议、教学形式的开展,还是教学评价的界定、教学成果的展示等,都有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真正的主体性地位。对于“90后”的职校学生来说,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思维活跃度、行动反应能力等,都是活动课程的最佳主角。此时,德育工作不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想,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判断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本应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在制度的指导下,没有自我想法的发挥,以及自我创新的表现机会,因此,在改革中,我们将学生对于课堂进行的制度意见进行了搜集,从而与老师的相关课堂规定进行权衡与制定。

学校让学生在德育养成过程中,有权根据自己的自身发展,提出符合自己的相关教学内容,让更多的学生投入主动式的学习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德育制度设计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以及自我诉求的表达能力。

2.制度设计的定位

(1)职校定位

在进行德育课制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本着职业学校的教学为本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站在自己是职业学校的一分子角度,进行德育课制度设计。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的将是具有一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德育课是非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战场,因此,进行德育课制度设计有必要站在这样的角度进行。

(2)导向定位

德育课教学,到底是以目标为导向还是以过程为导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职业学校德育课制度设计的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德育课的教学目标。传统意义上的德育课程是以目标导向为核心,忽略了过程导向在课程中的作用,而我们认为,德育课制度设计既要兼顾目标为导向的优势,即教学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又要想办法使过程导向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更适合学生的素质发展。

(3)内容定位

保持德育课程内容的多元化,是德育实效性持续发挥的基础。德育课制度设计的原则,远远不是主体、导向的事情,更多地与内容相关。如果没有内容的多元化、丰富性,那么德育课堂将如同一潭死水,没有发展性。德育内容不仅依靠社会、学校、教师等进行主导性的选择,还需要探索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内容,学生自我兴趣浓厚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到内容制订的过程中来,保障德育内容的全面性、差异性,将主体性德育与规范性德育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目前,世界各国一致认为道德教育应利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造一个具有真实性的教育情境,为学生理解和体验价值、美德、社会规范、法律等问题在生活中的表现和意义提供机会,以有利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与交往中形成优良品德,并在实践中自觉遵循和养成符合教育要求的道德行为。它一方面强化了德育课程内容的情境性,同时,也将各个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融合到一起,其内容的生活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因此,德育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化,强调作为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与应遵循的准则,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

3.制度设计的途径

为保证具有实效性的德育课堂,德育课制度设计应基于学校定位、课程定位,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和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进行反思,改变以往德育课制度方面出现的不足,调整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与时俱进,更新内容

德育課堂一般是将众多的自上而下的内容、规范性的内容作为教学的指导性内容,由教师输送给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很少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进行内容更新。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将很快走向岗位、走向生活,因此,在为其选择内容时,既要考虑专业特点,又要考虑众多与生活相关的内容,以支撑学生未来的长期发展。同时,作为“90后”的一代,随着电子多媒体的发展,一些时尚的新观念、新理念也应在内容设计的过程中展现出来。总之,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

(2)多元参与,提高民主化

德育课制度设计不是简单的平面工作,它是由学校、教师、学生公共承担起来的三维综合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之前的单向传送,而是双向的反馈与共进关系,因此,以民主化的过程,多元参与德育课制度设计,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条有力途径。

在这个三维综合体里,学校与教师并非是这个综合体里的强势群体,学生也并非是弱势群体。相反,一直以来,站在接受者位置的学生,他们才是德育课制度最具有发言权的人,他们对求知方向的渴望、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对自身发展的诉求才是学校与老师持续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三者的长期发展,公平地接受学生的意见,采纳老师的建议,结合学校的规划与发展,以民主化的进程推进德育课制度的实施,保证德育实效性的顺利进行。

(3)有力执行,增强公正度

执行是任何制度创始的终极目标,没有有力的执行,再好的制度设计也只是一纸空谈,而没有公正的执行,再好的制度设计也只是海市蜃楼。

德育课制度的顺利实施,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推进,不仅需要德育内容的更新、参与的民主化,同时,还需要设计完成之后,公正的执行力。德育课堂制度的执行,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执行的过程更多的是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自我调整的过程。同时,这个执行过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教学总结、教学调整的过程。只有公正地执行德育课的相关制度,课堂的实效性才能得以保障,才能使德育课程更有效果。

德育课制度设计是在具体实施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更新发展而来。依据德育实效性的制度设计,是完成德育教学工作的有力支撑,是德育实践者们,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合发展,向更加完备、科学的教学进程始发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志军.德育管理论[M].中国社科出版社,2008.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人民出版社,2002.

[4]俞国良.为中职服务的心理学探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班华,薛晓阳.学校道德生活教育模式的探寻与思考[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6]张伟,杜旭东.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实践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08).

[7]齐学红.制度设计与自我呈现:学校德育模式的社会学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0(03).

[8]孙进.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知行合一的途径研究[J].职教论坛,2009(06).

[9]张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10]张伟,杜旭东.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实践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08).

作者简介:李彦燕,1983年出生,女,重庆市人,硕士,重庆建筑高级技工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专项课题: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职业教育建筑类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建构研究》(课题编号:2013-ZJ-022)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制度设计职业学校
浅谈中国地方戏曲衰落成因及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跃升的校企合作症结及其破解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谈职高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校班主任工作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