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词语的锤炼

2014-04-29刘立芬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词语

刘立芬

摘 要:词语是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是由作用不同的各类词语构成。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言,利用语言工具进行交流的水平如何,直接取决于运用语言的能力,突出表现为对词语的理解和使用。本文仅就锤炼词语的现实意义、要求和方法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词语 锤炼 主要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c)-0044-01

1 词语锤炼的时代意义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语言以其生动性丰富性在世界语言中独树一帜,可在信息时代和外国文化的冲击下,这种优秀的本质正在受到很大程度上的损毁。官方的宣传标语中错别字时有出现;商业广告中错话、废话连篇;中小学生作文语言不合规范、词语乱用的现象俯拾皆是。因此,为维护汉语的形象性、鲜活性、准确性,必须提倡词语锤炼,进一步净化和美化口语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不能让不规范、不确切的词语影响了汉语的形象。

2 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

2.1 使用规范词语

生活中,经常见到交流中使用文言词、生成语言“半文不白”的现象,有点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也有的使用生僻的方言词。这些不规范词语严重影响了词语运用的准确和优美。

2.2 力求准确朴实

鲁迅小说《故乡》中描写闰土的语言并不华丽,用词也不复杂,写闰土动作和神情用了“他站住了,脸上出现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这就把中年闰土的门第和等级观念写得淋漓尽致。

2.3 崇尚简洁凝练

所谓“去一字则缺,加一字则余”就是这个道理。古人写文章提倡“文约而事半”。简洁有力的語言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毫不逊色于长篇大论,并成为文章的真正境界。

2.4 追求语言创新

生活中,都追求语言交流的新意,多数人希望自己“语出惊人”,这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更需要语言创新。但语言创新不等于追求时尚,不等于标新立异。

2.5 达到形象传神

汉语是表义文字,有利于把人和事物写得形象逼真,锤炼词语就是要在说话和写作中达到“数字乃至一字传神”的目的。老舍《骆驼祥子》“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只一句就把受尽饥寒的人吃热豆腐的感觉写得活灵活现。

3 词语锤炼的主要方法

3.1 注重学习和积累

(1)专家认为:“语文教材中,有时不甚起眼的一个字,往往意蕴深远、情感丰富。教学中,教师若能扣住这些看似平常的字眼,加以锤炼琢磨,才能沿径探源,披文入情,达到‘见奇、见险、见新、见色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学生丰富词汇、积累语言的重要时期。

(2)从生活体验中汲取。

生活是语言的第一源泉。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感人,不仅是写出了浓浓的父子之情,而在于观察生活的深刻,特别是写父亲“过铁路”那一节,运用了几个传神的词语,让读者至今难忘。

3.2 精心选择和使用词语

(1)恰当选用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词汇。现代作家鲁迅的小说《药》中描写刽子手“康大叔”那段,用了“抢、扯、裹、塞、抓、捏”等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康大叔”的贪婪凶狠。

(2)善于把握词语的色彩。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里有这“原来如此……”这句,普普通通的一个中性词,但在语境里却蕴含了无与伦比的对段政府枪杀无辜学生的愤怒之情。

(3)重视词语的声韵配合。

语言表达追求的是声情并茂,所说的“声”就是词语的语音,也应列入词语锤炼的范围内。中国古代的诗词、小品文之所以脍炙人口,很多方面是由于声韵的功效。

(4)学会灵活运用词语。

《我的老师》里“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这句,“狡猾”一词用得恰到好处。至于文学创作中“动静结合、名词动用、大词小用、褒贬倒用”,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3 运用修辞手段增强词语效果

(1)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如《丰碑》中的“他静静的坐在树下,像一座丰碑”,这里“他”和“丰碑”都是普通词语,但用比喻组合之后,平凡之中见功夫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的描写“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都是由于运用比喻等方法,使语言更加优美产生的效果。

(2)富有节奏感和对称美。

对偶、排比和反复是常用的修辞方法,运用得当会使语言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让读者体会到“波浪式推进”的语言气势。毛泽东在写长征的时候用了“长征是宣言书,长重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排比,三个中心词语意连贯一气呵成,有力地说明了长征的意义。

3.4 引用古语提高文化底蕴。

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适当引用古语会让语言更有说服力和表现力。如中考满分作文写道:“此时已是深冬,虽无山中寻桂子的意境,看看冬捕的场面,却也颇有羡鱼情的乐趣。”这句中,“寻桂子”和“羡鱼情”来自白居易的《忆江南》和孟浩然的《临洞庭》,无论是读者还是评卷教师,都会对考生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暗引”的妙处所打动。

3.5 学习大师的经典语言。

许多文学大师,如鲁迅、郭沫若等都是大量阅读名篇才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实践证明,大师的经典语言不仅是锤炼词语的榜样,更是说话写文章的词语宝库,运用好了就能写出文采斐然的作品,反之,就会干干巴巴。

3.6 恰当使用成语

许多成语出自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历代诗文,其中凝结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有较高的文化含量。使用成语就将古典文化的精髓植入了讲话和文章,意蕴深厚的特点就自然而成。同时,可以使语言精炼,表意深刻。

参考文献

[1] 罗铮.对词语翻译的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1(9):145-146.

[2] 刘敏,于阗.网络词语成因及构词方式之我见[J].华章,2011(22):67.

猜你喜欢

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词语ABC
都是乱用词语惹的祸
流行词语两则
拼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