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为心声,巧为心声

2014-04-29赵利安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12期

赵利安

摘 要:写作向来是令多数学生深感头疼的一件事。高一学生在经历过中考作文的密集训练后,常对高中作文表现出无趣与无绪。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改变写作理念和加强写作训练两个方面入手,谈谈如何帮助高一学生树立“言为心声”的写作理念,以及如何通过系统训练和升格写作实现“巧为心声”,小结对高一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一点想法和体会。

关键词:写作理念 系统训练 升格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c)-0031-03

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深感重视对高一学生进行写作能力培养是极有必要且重要的。这主要是基于两点原因:高一学段的特点,对高三考试的意义。

首先,高一是初高过渡的重要时期,是学生诸多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帮助学生肃清对写作的认识并通过有效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在这一时期实现的可能性最大。

其次,高中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要为高考选拔做准备。笔者认为高一阶段的写作能力培养与高考作文训练不相悖,从另一层面上说,高一阶段以培养写作能力为宗旨的写作训练更能提升个体的综合写作能力,对高三考场作文的训练也有裨益。

为培养高一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从“改变理念、加强训练”两方面入手。

1 改变理念:言为心声

学生们常将考场作文等同于写作,将得分技巧与写作技巧混为一谈,因此,要让高一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初中有较大程度提升,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写作理念,惯于“言为心声”。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主要尝试从两方面着力。

1.1 重视阅读

阅读是帮助高中生打开视野增加阅历的重要途徑,同时,也是让他们学习模仿的重要范本。笔者和备课组同事除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外,还为他们布置了统一的阅读任务,高一一年内,学生需阅读七部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作品。为督促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思考,还有相应的检测。如“有人评价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充满了‘乡土哲学,请结合细节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重视课外阅读,一是因为写作不是纯技巧的玩弄;二是因为仅凭“教”是不可能教出作家来的。当然,要让课外阅读发挥更好的效果,首先要重视课内阅读。如果抛开课本而大谈特谈课外阅读作品,那是本末倒置,对高一学生而言,影响的不仅是写作能力,还有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1.2 关注生活

学生们总抱怨生活单调乏味,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就很有必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利用点滴时间进行有价值的深入的思考,并将之化为文字。

1.2.1 随时关注所思所悟

再简单的生活都可能产生丰富的思想世界。如果能指导学生将那些自认为上不了台面的私下想法付之笔墨,那么他们也就慢慢学会“言为心声”了。

有位学生曾在随笔本上记录了班级调整座位的事,通篇流水账式的记录。如何让这件小事具有记录的价值?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在随笔本上整理了自己的思路。

班主任无征兆地强制换座位,班里同学有的窃喜但故做不满,有的抱怨大声质问,有的狂喜迫不及待,有的失落泪水涟涟,可谓显出世间百态。自己的新座位不好也不坏,但是对班主任的突然命令和有些同学的矫揉造作感到不满,因而很不满意这次的座位调整。但实际上,仅仅一周的时间,就证明调整座位后,班级自修纪律好多了,自己也觉得当时的生气有点无谓。

这样一来,这位学生在思想上挖掘认识到自己情绪的来源,表现在作文上就言之有物,凸显了记录的重点。不轻易放过自己的所思所悟,不仅能积累写作的内容,同时也能保证写作的深度。

1.2.2 细心留意校园四季

笔者觉得能从熟悉处发现新奇,才算真正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对学生来说,从留意校园的四季开始,是培养发现与体悟能力的最好方法。

为了做好这一引导工作,笔者先做了两件事:一是推荐阅读;二是亲身示范。很多名家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创作了优秀的文章,值得学生阅读模仿。同时,笔者常利用各种机会,与学生交流自己在校园里在上下班途中看到的各种自然之景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作示范。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在校园的四季转换中,拥有自己的独特体悟。

不忽视身边的风景,才能继而将这种“细心留意”迁移到校外生活中去,发现不曾留意的平凡。一位学生就曾这样写母亲在寒冷冬日专为自己做的东坡肉。

那些烧入了味的肉肥头肥脑地被整整齐齐地码在白色的瓷盘里,油汪汪的酱汁均匀地洒在它们身上。拿筷子轻轻地碰一下,它们便像果冻一般,摇头晃脑起来,那独特的香味就争先恐后地钻入了我被冷风吹得有些麻木的鼻孔里。

作为语文教师,笔者认为要教学生写作,让他们爱上写作,首先就要让他们发现生活的多彩,发现思想的多样,让他们认同写作是为自己心声的吐露而存在的,那才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

2 加强训练:巧为心声

写作能力的提高,关键还是要“拿得起笔”。“巧为心声”的写作训练主要涵盖两个训练:“有系统地训练”和“有重点地训练”。

2.1 着眼于局部,有系统地训练

根据高一学生惯于应试的特点以及写作本身的特点,笔者着力于两个局部系统的建立。一是建立一个阶段的局部系统,目前是尝试以年级、学期为单位;二是建立单次写作的局部系统。

2.1.1 以年级学期为单位的系统训练

笔者首先将高中三年分为三个阶段,高一、高二、高三的写作训练任务各有侧重。其次将高一两个学期分为两个阶段,每一学期又各有两个侧重点。(见图1)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任务,训练更有针对性。

2.1.2 以单次写作为单位的系统训练

如果说一个阶段的局部系统更侧重于宏观写作系统的建立,那么一次写作的局部系统可以归于微观写作系统了。学生们传统写作训练的基本模式是这样的:写作—— 教师批改—— 老师讲评—— 新的写作要求下达。(见图2)这种训练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始无终”,即若干活动步骤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因此,笔者尝试建立了一次写作的局部系统,这个系统分五步进行:写作—— 学生互评—— 教师批改—— 教师讲评—— 升格写作。(见图3)

系统写作训练的循环模式相较传统写作训练的线性模式而言,有两大不同:增加了“学生互评”环节,完成“教师讲评”后要进行“升格写作”。要求学生互评是基于积累写作经验的目的。而加入“升格写作”这一环节,是因为笔者自感修改是提升写作水平的最佳捷径。升格写作的目标在于实现某些至少某一方面的改变。这就涉及实现“巧为心声”非常关键的一步—— 有重点地训练。

2.2 着眼于升格,有重点地训练

所謂升格,是指文章经过讲评和再写作后,品质上实现提升,“有重点地训练”就侧重在一次写作训练中有重点地解决某一问题或某几个问题。她不仅能让学生在写作构思时就明确目的,更可以为其后包括“学生互评”在内的四环节的高效落实奠定基础。

2.2.1 着眼于“多向立意”之升格

学生写作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想求新但又往往不能如愿甚至弄巧成拙,因此,他们最关心的升格首先就是“立意升格”。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词有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具体说来,“是什么”基本保证了正确立意,避免出现“成拙”之文;“为什么”和“怎么办”着眼于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能有效提供多种立意,实现此方面的升格。

2.2.2 着眼于“出彩描写”之升格

没有仔细观察,写不出精彩的细节。但如果没有机会观察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学生全面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充分展开想象,对事物进行想象性描写。比如有学生写一个小孩翻门坎,第一次的描写很枯燥,“他肥肥的小身子努力向上攀,掉下来,又爬上去,反复了几次,终于翻了过去。”经过想象后的描写则较之前有了质的飞跃。

小孩突然把两只手搭在坎上,试图抬起一只脚放在门坎上。小孩脚上穿着双鱼鞋,有点像那种红色的虎头鞋,脚尖上还有两捋金黄的鱼须。但这鱼须没能碰着坎沿儿。小孩把前身往坎上挪了挪,有点像趴在坎上了,再把那只已经离了地的脚搭在坎上,摇摇晃晃了好一阵,终于是把另一条腿也挪了上来。接着很轻松地从坎上下来了。此时,他已经在屋内了。

不可否认,想象性描写不是空想,因为那会不合逻辑或晦涩难懂。因此,要让学生能实现“出彩描写”的升格,就必须让其在平时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2.3 着眼于“叙之提升”之升格

当学生的作文有了精彩的叙事描写后,教师应留意其文章能否实现立意提升,让“叙”不只是“叙”,而是“思”与“议”的引子,指导学生在充分叙事的基础上实现“叙之价值的提升”。

一位学生曾在文章里表达寒冬过去后的心情。

进入阳春三月,阳光终于也不再吝惜他的热力,有力地照耀大地,带给世界无限的生机:家里几棵原本已被弃置的盆栽竟又抽出了新芽;几根嫩葱才被剪去大半,不过两日却长得比原来还高;妈妈回了一趟外婆家,拣回了一大袋野菜;我想到江边滩涂地周围那一块儿,满坡疯长的马兰头、荠菜、香菜就忍不住心生向往。

文章开篇的记叙精简但不失精彩,可惜的是,后文仍停留在同一层次上。事实上,该生在文章里隐约透露出了熬过寒冬的庆幸与欣喜之情,笔者推荐了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引导其把握住自己潜藏的情感,文章的“叙”就获得了提升。

每个生命都得经历寒冬。经过了一冬的风雪的洗礼,不知有多少迟暮将朽的昔日栋梁轰然倒下,又不知有多少未来的良材待不到春日临照而不曾苏醒。至于那些成功挺过来的生命,等待他们的则是无限光明的未来。

实现文章的升格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但并不是有重点地反复训练就可以实现文章的升格,这其中教师讲评应当起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笔者赞成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让所有学生投入课堂,积极提升文章品格。随后,应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能力,要求他们将文章在某一方面或某两方面实现提升。做到了这一点,一堂作文讲评课就是具有实效的,一次作文训练就是具有实效的。

3 有关实践的反思

“言为心声,巧为心声”的写作能力培养方式应该说一直为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普遍运用,但笔者特地将其针对高一学生来进行教学实践,目的在于纠正高一学生在写作方面的错误理念和不良习惯。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有了如下反思及体悟。

(1)根据每位学生的客观实际,为其制订写作发展合理目标。教师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个人在写作一方面的天赋和能力是有差异的,不能对每位学生做整齐划一的要求。

(2)认识写作训练的客观实际,制定写作教学的合理教学目标。美国有人对写作能力培养专门做过相关的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作文是不可教的。但“不可教”不等于“不必教”。

(3)教师以身作则,勤于思考,勤于练笔,为学生提供更切实际的写作指导。教师只能纸上谈兵而不能实地作战,那就很难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

(4)教师不放弃语文阵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尤其是写作学习的氛围。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若一再被挤压,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伤害。

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坚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语文教师应当坚守写作教学的阵地,从高一开始,从理念和技巧两方面着手,稳抓学生的写作,不急不躁,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其能力范围之内实现自己最大空间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松泉.语文课程新理念导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陈铮.语文新课程百问[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4] 曹明海.语文陶冶性教学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5] 崔允漷.课程·良方[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曾钦泉.有效教学模式探索[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7] 苏霍姆林斯基.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译.苏霍姆林斯基教学思想与<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选读[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

[8] 郑桂华.作文教学过程化指导的思考与尝试[J].中学语文教学,2011(6):3-6

[9] 陈俊江.作文教学:写作理念课怎么教[J].中学语文教学,2011(12):4-9.

[10] 黄厚江.共生写作与再生作文[J].中学语文教学,2012(1):1-6.

[11] 王栋生.学生“会说话”有什么不好?[J].中学语文教学,2012(5):6-7.

[12] 茹红忠.作文教学思路的拓展策略研究[J].中学语文,2013(3):39-41.

[13] 丁爱军.思想的缺席是作文假大空的根源[J].语文月刊,2013(4):57-59.

[14] 郭永军.作文批阅实效性的探讨[J].语文教学之友,2013(4):42-43.

[15] 连中国.心和脑没有到的地方,笔就不会到—— 模拟大考之后有关作文的四点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2013(5A):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