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

2014-04-29张志明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12期

张志明

[摘 要]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特快的社会。它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再是只注重获取知识的多少,而是更注重获取知识的方法。对此,应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一要安排自学环节,二要传导自学方法,三要重视自学评价,四要开发自学潜能。

[关键词]自学环节;自学方法;自学评价;自学潜能

一、安排自学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普遍规律,在小学数学课堂里,应做到“动”“静”结合,在“动”“静”结合中,为学生安排自学环节。

1.授前预习性自学。授前,出示预设好的系列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圈点旁注,对所要学的内容进行探究。如教学“比例尺”时,可出示思考题:(1)例题中为什么要进行单位换算?(2)哪两种量的比叫比例尺?(3)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比例尺”的预习性自学。

2.授中启发性自学。授中,也应抽出时间安排学生自学,让新授教学“动”中有“静”。“静”,很适合启发性自学,因为教材具有前后连贯的特点,所以学生在已学与将学内容的关键处、沟通点上自学,既能保持自学的延续性,又能在学法上得到启示。

二、传导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式,把自学的方法传导给学生。让课堂中的“动”“静”过程成为教师传导自学方法、学生“笑纳”自学方法的过程。

1.重点自学法。“动”时先由师生一起剥离外围去次留主,抓住重点。再让学生围绕重点,在“静”中按要求看书看题,仔细揣摩,认真探究。

2.范例自学法。“动”时先由教师举例,作典型的示范指导。其余的则放手让学生凭借范例正向迁移,在“静”中领会感悟,举一反三。

3.对比自学法。“动”时先由教师对前一例作具体指导,对后一例的变化作适当指点。再让学生抓住教材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特征,在“静”中对已学和将学的内容分析对比,寻找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法。

4.疑点自学法。“动”时先由教师故意设置一些疑点,引起认知的冲突。再让学生联系教材和题意,在“静”中一边看书一边思考,动脑筋,想办法,攻克疑点。

5.变式自学法。“动”时先由师生一起对某一习题改变问题、条件和叙述,重新组合成新的习题。再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静”中识破变式,解决问题。

三、重视自学评价,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自学的评价应特别重视,努力让评价成为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好数学的催化剂。

1.教师方面的评价。学困生的自卑感较强,课上不敢举手发言,不想上台板演,自学的积极性也不高。评价他们的自学结果,应重过程、抓细节,首先要为他们“挖地三尺”地找“亮点”和“闪光点”,让他们看到希望,感到自己能行,然后适当指出他们的不足,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2.学生方面的评价。学生方面的评价,有自我评价,有相互评价。然而,小学生的评价意识极其淡薄,必须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针对自我评价,可抓住适当参与作业批改、定期自查检测反馈题的机会,让学生逐步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针对相互评价,可抓住“同桌互议互批”“学习小组讨论”“全班展示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自学效果各抒己见。

四、开发自学潜能,培养自学能力

开发学生的自学潜能,应尽可能地做到:教材让学生自己学习,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疑难让学生自己解决,题目让学生自己演练……一句話,用教师的放手换取学生的放胆。

学起于思,让学生在自学中放胆想,能有效地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思起于疑,学生在自学中会出现疑问,要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透视出问题的全部。学生通过自学,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对问题的解决有独特的方法,应支持学生大胆思考。

责任编辑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