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2014-04-29沈静
沈静
摘 要:本文通过引导学生积淀文学语言、丰富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内容、营造浓厚的文学作品阅读氛围等途径,让学生接受文学作品的直接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怀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介绍背景;扩充内容;积淀语言;创设氛围;拓展空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63-1
一、介绍背景,激发兴趣
在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课文下方的“本文作者是……,选入课文有改动”往往会引发孩子的好奇和兴趣。作者是怎样的人?还写过什么作品?原文是怎样的?各种期待在孩子脑中盘旋。此时,介绍作者及背景能激发孩子了解作家、学习课文、阅读作品的兴趣和欲望。
如教学《第一朵杏花》,由竺可桢这个主人公开始介绍,他的爱好、研究、生活经历、成就等,孩子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住,他们不一定能够全部理解,但是一个科学家的形象开始在孩子心里扎根了。学习了《第一朵杏花》,老师还可介绍关于竺可桢爷爷的其他故事,这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扩充内容,突出文学感觉
教学一篇课文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更多的文学感觉。如学习《少年闰土》,可以补充《故乡》的内容进行阅读;学习《最后一头战象》时就可以把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读给学生听。每一次“回顾拓展”的“日积月累”里,出现了很多选自经典文著的语句,像《老子》、《庄子》、《论语》等,老师就可以再找一些里面的传世佳句或篇章呈现给孩子,带着孩子走进经典。
三、诵读积淀文学语言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对于诵读的意义、作用有精辟的见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等。而且对诵读的要求、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朱熹的“凡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种传统的诵读方法既符合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以说,古人语文教育的成就不得不归功于诵读的运用。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好,先抓住时间把文学经典的篇章或片段输入学生大脑,逐步理解它们的思想情感内涵,从而积淀下文学语言,形成文学语言习惯,这对塑造学生的文化灵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除了课本中的必背篇目外,教师应补充一些适宜的名篇供学生选读背诵。
四、创设阅读文学作品的氛围
首先是发挥教师的自身魅力。俗话说“言传身教”,一个经常阅读文学作品名家经典的老师,其文学底蕴和文学修养在言行、教学、品格中处处呈现,时时对学生起示范熏陶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其次,师生共读经典,能够消除师生之间审美的距离,最大程度地避免教师按个人主观意愿为孩子选择书目,使孩子阅读处于“非自由”的状态。共读就是共同生活;共读,就是创造共同的语言与密码,拥有共同的语言。只有拥有共同的语言才能保证交流的通畅。只有共同的密码,孩子们与老师的交流才会充满了欣喜,老师和孩子的交流才会充满魅力,只有有共同的语言才能使阅读文学经典的热情持续下去。
五、营造浓郁的文学气息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空间,对孩子进行文学熏陶,还要营造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浓郁的文学气息。学校里浓郁的文学气息的形成,可以借助班级的“读书角”。在“读书角”放置文学经典,在墙壁上张贴经典名句,在图书室进行阅读,都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进行熏陶默化。家庭环境是否有文学气息也是很关键的。购置文学作品,家长和孩子进行共同阅读,才能形成浓郁的富有文学气息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文化素养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六、拓展阅读文学作品的空间
一是结合教材,推荐课外阅读的文学作品。课外读物丰富多彩,其中也不乏一些无聊乏味的东西,如果不加选择,那读的效果也是一般的。因此,要根据课内阅读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合适的文学作品。比如上完《猫》,就可以推荐老舍的散文和小说;学习《祖父的园子》,可以把萧红的《呼兰河传》介绍给学生;至于学习《草船借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等选自古典名著的课文,更是引导学生阅读的好时机。
二是充分发挥阅读指导课的作用。如果说结合所学课文给学生推荐文学作品属于零散推荐的话,那么阅读指导课则可以“批发”推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多数学生原有的阅读基础以及现实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学作品,还可以利用导读课就文学作品阅读要求和方法作适当的指导。
三是有效开展多种阅读竞赛活动。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文学作品活动是很有实效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开展“走进文学长廊”写读后感活动、“古诗文诵读”活动、美文诵读活动等。通过一个阶段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以后,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当学生感到阅读有意义时,就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愿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