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2015-11-19孙国庭

文理导航 2015年33期

孙国庭

【摘 要】我们必须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的艺术水平,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

【关键词】创设氛围;进入情境;导想象;领会内涵;个性朗读;深化感情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朗读效果的好坏上不但可以体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余映潮老师曾经说过:课堂上进行朗读教学,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教学改革和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缺的教学手段。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让学生通过有效地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味、领会文本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怎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效果呢?本文作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创设情境朗读,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境创设即通过声像、模拟表演、再现生活等方式营造一种氛围,以便于让读者、观众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小镇的早晨》一文,在读到描写在“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时候,,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小溪流水的钢琴曲。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流水声开始朗读。在读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说说这些景物中哪些地方让你最能感受到小镇早晨的恬静。

课件出示:穿镇而过的小河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河水清澈透明,河面波光粼粼。

“一条碧绿的玉带”十分柔美,读好这句。

“清澈透明”看到了河里的什么?读好这个词。

“波光粼粼”这个词又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微风吹来,河里的水在轻轻地摇动,一闪一闪的,非常美丽!)

这时,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叙述:小河是碧绿的,是清澈的,是透明的。小河是清秀的,是纯洁的,是清清亮亮的。看到这样美的小河,让人抛去了一切杂念,心清如水。能读出这种感受吗?谁来试试看?(指名读、齐读)同学们把小河、石桥、小船、太阳、早起的老人构成的一幅美丽的图画,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二、引导想象,领会内涵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朗读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时间,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真正内涵。例如《水乡歌》是苏教版低年级的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了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又使人如闻劳动的愉快歌声,读来让人浮想联翩。教学中,我以朗读教学为中心环节,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想像,把学生带进一个优美的感情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水乡的独特风光和风俗人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伊始,我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水乡特有的生活情境:白帆点点的湖面、千河万渠的水景、歌颂水乡的歌声等,勾勒出江南水乡水多、船多、歌多的优美画面,播放歌曲《太湖美》,我有感情地示范朗读,再引导学生动情学读。学生一下都被吸引到充满水乡氛围的情境中,想象水乡优美的风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三、个性朗读,深化感情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朗读。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鼓励学生大胆地朗读。例如,我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学生对如何朗读九色鹿在国王面前说的一段话时,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这时候九色鹿胸有成竹,毫不惧怕,因此读这段话时速度应该缓慢一些,沉稳一些,这样才能体现九色鹿的沉着冷静。有的学生则认为,这时候九色鹿非常紧张,语速应该快一些。还有的学生认为,这段话是九色鹿对国王的批驳,读的时候应该义正词严,毫无惧色……学生的这些理解都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出来的,我指导朗读时,尊重了他们各自的独特感悟,孩子们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又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在熟读课文,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感情之后,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写解说词,接着再结合课文挂图,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青海高原上这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学生大都能带着新奇和欣喜的感情,作一番绘声绘色的解说。这种说的训练,不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帮助他们将作者描绘的作品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他们对感情的把握会更加深刻,更加真切,作者对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所表现出的伟大生命力的赞叹和敬畏之情自然会溢于学生的言表。

总而言之,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现如今,不少学校都在不同学龄段开展了经典传统文化诵读,举办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的艺术水平,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程晓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硅谷,2010年05期

[2]赵海霞.浅析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2年11期

[3]段保发,杞正丽.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J].中国民族教育,201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