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社会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4-29王光辉赵艳芹
王光辉?赵艳芹
摘要:根据企业调研和办学经验,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培养创业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设社会适应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的一些具体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以后专业建设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社会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光辉(1981-),男,山东巨野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赵艳芹(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高等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BC1212076)、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改项目“新型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社会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5-0019-02
当前网络、报刊等媒体报道了很多本科毕业生乃至研究生毕业后,适应不了工作压力和社会环境,做出了逃避等一些极端的做法,包括部分在大学期间表现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不尽人意。社会不适应性通常表现在:初到社会后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不知道如何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各种在学校不会遇到的复杂情况;不知道如何安排和处理个人生活等,导致该部分学生走上社会后有失落感和挫败感,心理素质差的毕业生开始否定自我,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在社会上的表现,有的甚至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不适应性越来越受到社会以及高等院校的关注。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自1998年被国家列为一个新的专业以来,现在几乎每个高校都设置有该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2]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日益更新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全国高校中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仍存在诸多问题,培养目标及目的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导致各个高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点不突出,没有创新性,这些问题若不能很好的解决,势必会影响该专业的生命力。[3]
黑龙江科技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从2001开始招生,培养了上千名毕业生,为黑龙江的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的IT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近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更新教育理念,依据社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大力推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把传授知识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依据社会需求和学校特色,制定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信息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特别是2014年“两会”的召开,当前需要大量的专门技术型人才进行大数据收集分析、处理,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信息辅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欧盟委员会《就业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共三种能力,这里的适应能力就是指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部要求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能成为信息技术或科学与工程计算中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4]因此,结合社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需求和黑龙江科技大学的“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较強的专业素养,良好的文化修养,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术解决信息处理、科学与工程计算、金融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课程体系设置,适应最新技术发展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强化专业基础,突出特点特色,培养综合能力”的办学原则,把课程体系分为四种类型:素质拓展类课程、计算数学类课程、信息科学类课程、技术实践类课程。改革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承前启后,避免每门课程的独立性和脱节性。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设置了数据挖掘和Hadoop平台等一系列课程,使学生在校就能紧跟时代技术潮流,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在一、二年级,加大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课时量等,充分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为以后考研等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到三、四年级,各个方向的专业课全面展开,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后的职业规划按不同方向选课,跨专业选课,扩大知识面。开设的课程也会随着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更新,最后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三、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动手能力
2014年号称中国高校毕业生最难就业年,但同时企业需要大量技术性人才,这就构成了中国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重要特征。高校中各专业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办好该专业的重要问题。[5]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信息技术或科学与工程计算或运筹控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实践教学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1.课程设计
对于课程设计,在掌握、理解好本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编写程序、运用数学软件解决本课程知识点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提高实际动手能力。课程设计时间由原来整个大学期间的2个课程设计增加到每个学期都有2周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做到本学期学到的知识马上可以实际应用,增强知识的融会贯通。
2.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学生结束大学学业走上社会岗位的临界点,也是大学期间最重要的锻炼机会,对于接触和适应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两年,通过院系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联系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全部学生“顶岗”实习,从而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工作岗位,适应社会。该做法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高度认可,今后还要将该想法进一步发扬光大。
3.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培养适应型人才各方面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既是对学生大学四年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对指导教师工作责任心、研究水平和工作能力检评的重要手段。通过几年的努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做了如下尝试:选题方式采用双向选择和鼓励同学们自主选题,对于就业学生要求一定要结合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真题真做,全部来自于工程实际,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对于要进一步深造的学生,让其与教师一起参与科研,为其进一步读研奠定基础。既锻炼了学生科研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容易得到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6]
4.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文化修养教育
创新教育体系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等为目的的系统教育活动。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国家特别鼓励有创新思维的大学生创业,带动其他人就业。但是目前高校中没有真正的创业实践课和创业实践基地。大一、大二年级鼓励学生选修全校人文、经管类的课程如“人机交往”“企业管理”等,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积极到专业基地创新实验室或参与到教师的相关教科研项目中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经常在创新实验室跟着教师做科研的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课下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如ACM程序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创新水平和创业能力的目标。
四、小结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科技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社会适应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社会在发展,社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该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地研究和实践,科学定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社会适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明凤,姜成志.新世纪信息与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8,24(2):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周晓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221-223.
[4]王光辉,赵艳芹.基于MATLAB的常微分方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经济师,2013,(1):152-153.
[5]刘涛,王忠群.应用型本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1,13(3):104-106.
[6]蔡賢资,黄小虎,文斌.农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289-291.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