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文献综述
2014-04-29薛媛张海冰李超
薛媛 张海冰 李超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概念、审计评价、审计风险、审计结果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目前研究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尚未统一确立等,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研究的发展。本文中笔者对我国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整理和评价,以期为其他学者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基本理论 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诞生于1985年,曾称为离任审计,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而产生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针对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在内的县级、地厅级、省级干部进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外并未得到发展,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献,但经过我国学者的不断探索,已形成基本完整的研究体系。本文对经济责任审计基本理论方面、评价方面、风险防范、质量控制、审计结果使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能反映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现状。
一、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概念研究
(一)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动因的研究
巫昌国、程庆认为,经济责任审计不可忽视的两个社会因素是我国民主思想和公有制的树立。李季秀认为,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是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定义的研究
于保和、张相洲(2002)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用来监督、鉴证和评价企业领导完成其经济责任情况而进行的独立的审计活动,一般是由企业管理部门委托审计机关或组织执行,主要针对领导任职期间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其本人对所承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彭振威(2005)认为,企业领导任职期间,应对其所在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负责,而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审计部门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对企业领导的这种责任所进行的监督、鉴证、评价,并将审计结果落实到其个人身上的活动。
(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主体的研究
郑英林(2005)认为,国资委是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主体。简燕玲(2006)指出国家审计机关、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通常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扮演执行者的角色。姚爱科(2007)认为,各级政府是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真正的主体。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问题研究
(一)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的研究
河南省审计科研所审计课题组(2005)认为要想经济责任审计更具科学化,必须坚持六项原则,即:重要性、客观性、谨慎性、科学性、历史性、统一性。
(二)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的研究
贾震和王新华(2001)为了能将数学语言应用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大胆引入了高等数学中的贝叶斯判别模型来对经济责任进行衡量,建立了标准化贝叶斯判别等经济责任审计监控模型。周金昌(2004)分别采用沃尔比重评分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权重法中的定量和定性指标进行了改进。樊晶玉等(2008)认为可以通过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并运用评分法和条件限制法,对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分。赵晓玲(2009)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该方法的提出为该领域的软件开发提供了新思路。马月娥(2011)认为,可以结合卡普兰、诺顿发明的平衡计分卡法来选取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并且在讨论了该种方法所选择指标的基础之上,也阐述了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方法的选择,从而全面的探讨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研究
阮滢(2008)认为评价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时,所选指标不仅要能考核和评价领导干部项目决策和财政管理能力,还要能衡量经济总体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张崇荣(2007)从财政收支状况、经济发展与责任目标的实现、廉洁守纪以及前瞻性四个方面来审计乡镇长的经济责任。王奇杰(2009)认为应将定量指标,如通用指标、个性指标等与定性指标(一般受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执行率、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资产安全完整率的影响)相结合来衡量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研究
于保和(2003)认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因为审计人员因判断失误,对被审计对象应负责任发表了与真实情况不相符的评价并造成被审计对象这种损失的可能性。徐雪林(2005)认为经济责任审计难度越大,其所带来的审计风险就越大。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以更严谨的工作态度、更坚定的职业精神执行审计工作,采取各种措施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保证所执行的每项审计程序都完全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谨慎进行审计初步业务活动,严格把控所有审计过程,增强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通过控制检查风险,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低水平。
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使用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初期,审计结果报告一般具有保密性,并不对公众公开,但随着审计实践中各种问题的出现,审计报告的保密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质疑。刘晓峰、杨新(2003)认为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审计报告只提供给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方而不选择公开,以及对在审计报告中表明存在经济问题的干部如何处理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会引起公众对审计过程客观性、公正性的怀疑,并且也不利于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的结合。湖北省审计厅经济责任审计处课题组(2006)认为,审计报告体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效,充分利用审计报告的结果,各级党委政府可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组织部门可以在干部管理教育工作中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提供依据;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可以在查办渎职、失职和经济案件中促进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并提供大量经济案件线索。
五、总结与评价
近年来,各位学者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研究一方面豐富了该领域的相关理论,同时也及时指导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工作。但是经济责任审计还仍处于其发展阶段,存在的理论争论和出现的实践问题比较多。一方面,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往往既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该类综合人才的缺乏无疑会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进程。另一方面,现阶段很多学者都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其中大多是借鉴绩效审计评价模式,还没有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各位学者和审计人员应该继续拓展对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和方法的研究,以期能够为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勇.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87至2007年研究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9(3):21-28.
[2]李莹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以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为例[D].吉林大学硕士研究论文,2010.
[3]蔡春,田秋蓉,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2):9-12.
[4]王海萍.浅析任中经济责任审计[J].财会研究,2011(18):71-72.
[5]马月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1(11):84-86.
[6]秦萍,王霞.探析国有及国家控股企业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运用问题[J].财会研究,2012(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