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2014-04-29郝赤彪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19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

[摘要]建筑创作是深层次的创新,离不开建筑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文章从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培养的一般途径入手,结合建筑学教学中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相关要素,从教学内容、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建筑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建筑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作者简介]郝赤彪(1960- ),男,吉林前郭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山东 青岛 26603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86-02

建筑学是关于建筑及其环境构成的综合性学科,同时具有技术和艺术两个属性。建筑创作是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创造,不论是人文层面的建筑学,还是技术层面的建筑学,其本质都是创新。近年来,中国蓬勃发展的建筑市场为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舞台,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建筑设计竞标机制,打破了建筑师既有的思维模式,增强了建筑师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但是,这种由市场竞争主导的创新意识,往往是功利主义驱动的结果,而非创造性人格的表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建筑设计的创造性这一问题,需要从建筑教育入手,探求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高等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目标。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从1896年F Galton 对天才人物所做的智力研究至今,“创造性思维”一词已被广泛应用。目前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和认识往往是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性、状态性和结果性三方面入手。综合国内外对创造性思维的不同认识,可以将创造性思维概念的界定为大腦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的心智活动。

2.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影响因素。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与个体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品质都有重要关系。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促进或抑制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作为个性品质内容的耐心、恒心、好奇、自信、独立等个性特点,本身就是创造性的组成部分。而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在发掘学生创造性潜能、影响学生创造性发展方面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3.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产生创造性思维所需的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环境。这些环境不管是在物理属性上还是在心理感受上所传达的情境都应该是积极的、宽松的。其次,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从教育观念出发,注重学生个性的自主性展示以及独立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最后,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丰富其想象力,鼓励求解的创新性、多样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扩散思维训练、异同转化思维训练、思维定式弱化训练、想象力思维训练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建筑教学中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

1.设计选题落后,导致惯性思维和模仿主义。一方面,主流建筑设计教学采用以“类型学”为主线的设计选题模式,往往是题目类型、建筑规模的简单变化,学生在面临新的设计题目时,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机械地沿用过去的经验和方法解答,从而束缚了想象空间,致使创造力缺失。另一方面,“假题真做”的设计教学内容,导致建筑教育几十年来一些陈旧设计题目沿袭至今,像“公园茶室”“书报亭”等设计选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计教学中的模仿主义与样式主义的产生。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易于找到相似的“先例”而进行简单的模仿甚至是“复制”,这与建筑设计的创作性特点是相悖的,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教师主导教学,抑制创造性思维。在影响了各国教育近半个世纪的“行为主义教育观”的作用下,目前建筑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过多把持教学。教师既是设计题目的设置者,又是设计成果的评判者,难免致使教师将自己的设想、解题思路甚至是答案影响学生,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缺少“我应该如何做”的主动思考,这与建筑的多解性的魅力特征恰恰是背道而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盲目、机械地迎合教师的审美趋向、评判标准,而缺少提出质疑的批判精神,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个体封闭式学习,创造性思维难以激发。在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国内高校的学生往往具有比较内敛的性格,他们在建筑学习的过程中不善于与他人分享、交流设计的构思及创作过程。这一现象会阻碍学生在建筑设计中思维开放度的扩展,禁锢其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不利于设计中的协作意识的培养。教学中发现,那些性格外向、善于表达、喜欢交流的同学的设计往往更有创意性。

三、建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针对建筑设计教学中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实问题,借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性途径和方法,下面探讨在建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塑造。

1.优化教学内容,营建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情境。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创造力的维度。因此,在建筑文化趋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从深层次理解“广义建筑学”的内涵,在课程体系中要强化学生在人文、社科、自然等方面的学习,搭建一个主次明晰、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合理有效的训练内容、课题实践,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更新和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建筑学专业是一个互动性极强的专业,强调创造性思维学习情境的塑造。正如孔子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强调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除了系统化的教授知识之外,要营造宽松的、适宜学生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心理安全环境,给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一定的空间舞台。创新性课题是克服惯性思维、避免模仿主义的很好的途径,也是一个营造性思维的学习情境的理想舞台。国内设计院校对此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在与设计课程联系比较紧密的美术课或建筑初步课中增加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课所占比重。尤其是一些特定主题、特定要求的空间和造型训练,开辟了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学习情境。如同济大学初步课中《如是我闻如是我画》的“音乐凝固”训练、《意大利广场变奏曲》的色彩构成训练等转译类课题和让学生设计一种使鸡蛋从三楼落下而不破碎的装置及方法的课程环节;香港中文大学建筑设计入门阶段用瓦楞纸板来设计和制作一个能够承载人重的实用性坐具的训练;还有其他院校的折纸建筑等一些趣味十足的课程环节等。这些课题环节都脱开了原有的课堂情境,以音乐、感受、实验等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来训练思维的多向性、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再如,东南大学在中国建筑史理论课教学中一改传统的“编年史”式讲解,加入了意向设计教学,进行“理性直觉思维”的培养,以理性的逻辑分析为切入点来提升学生的设计创造性思维能力。

2.注重启发式教学,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作为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和教学课程的主导人,教师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传统的教育观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目的,教师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检查以及改正学生的错误,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支持与鼓励,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向教学转而开展双向、多维的启发式教学。

作为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够接受和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由于从小学到高中的应试化教学,学生更习惯于模仿和复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统一性讲解会得到学生的普遍接受和采纳,这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是对教师引导能力的重大考验。创造性的学生需要创造性的教师引导。教师对学生设计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必须要让他们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在建筑的“非规范类”课程的授课中应尽可能避免带有主观彩色的讲解,能够给予学生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应该在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促进学生接受信息的广度和多样性,并为学生提供采用不同见解、不同视角解决问题的切身体会;在建筑设计中,要提供学生阐述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机会。实践表明,这些形式会改变学生多年形成的封闭学习习惯,有助于激发灵感。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学术中的关系更加趋于平等。在欧美建筑学教学中,学术辩论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建筑学教学中这种观念更为明显。以建筑设计课为例,一边是学生对于自己创作见解的表达,一边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或批判。在激烈的辩论和对撞中,深入思考、凸显问题、激发灵感。与传统的被动学习相比,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异同转化思维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3.把握学生个性特征,引导创造性认知风格的形成。著名建筑设计大师的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透过个性鲜明的个体作品,我们能够发现设计师一些共性的创作思想与手法,如我们熟知的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对于“三角形”元素的钟爱,莱特作品中对于建筑与环境的独特理解与处理。这些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筑师认知风格的外在物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人格测量中心通过对124名建筑师的研究,发现具有创造力的建筑师的认知风格特点是对美的事物具有高敏感度;个性独立、自信;思维灵活,不因循守旧;有进取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筑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认知风格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基本参考目标。要在把握这一共性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因材施教。如英国的AA除了常规的设计训练之外,紧扣学生的兴趣点,采取Unit教学制度,致力于建筑相关的专门化研究,如参数化设计、建筑表皮等,能够实现建筑技能专长的深透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性认知与应用。还有就是设计中的团队合作完成设计题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每個队员发挥特长,学生能够取长补短,促进不同观点的碰撞,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求异思维和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认知风格的形成。

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独立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智慧活动,可以培养但无法直接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包含经验的传授、知识的拓展、认知的提升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完善。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依附于日常的专业教学,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教学准备。在教学中,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氛围、教学途径以及教学环节的相互完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白学军.创造性思维研究概述[J].教育科学,2006(5).

[2]赵卿梅.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郭清水,张国强.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

[4]赵睿,熊瑛.创造性思维训练与建筑学基础课程教学[A]//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华桥大学,厦门大学.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培养
如何运用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