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选择几何解题的思维着手点
2014-04-29蓝裕鹏
蓝裕鹏
【摘要】 如何快速解证几何题,是众多中学生心中的一道结,如何解开这道结,关键是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寻找几何解题的思维着手点,本文结合实际例子,从题目条件结论、几何知识方法、图形处理等三大方面阐述了找几何解题的思维着手点。
【关键词】 几何 思维 着手点 选择 培养 方法、图形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86-02
“几何题难解”,这是众多初中学生的共同心声,从而对学习几何知识产生畏惧情绪,甚至采取放弃的态度。为什么几何题难解,关键是学生在解题时找不到或者找错了思维着手点,逻辑推理就难以展开,似盲人骑瞎马,乱碰乱闯,解题就会受阻,感觉无从下手。因此,解题时,首要的是选择合理的思维着手点,才能有效地组织好逻辑推理活动,顺利完成由条件到目标的解证、计算过程。本文结合具体实例,从几何知识方法、题目条件结论、图形等方面谈谈几何解题中思维着手点选择的常用方法,仅供参考。
一、注重从几何知识及方法方面培养学生寻找几何解题的思维着手点
1.从已知命题的结论和解法选择思维着手点
许多几何问题是从已知命题拓展出来的,如果把千变万化的题目归结到已知命题的结论和解法,思维就会像打开闸门的水流一样流畅。
例1如图1,△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F是AD上的点,且FD=5AF,连接BF并延长交AC于E,求证:EC=10AE。
分析题目AD中是中线,而BE是把AD分成1:5的一条直线,若囿于此比值,便给思维带来很大束缚。如果索性把BE当作一条动线,它可以在形内,也可以在形外,当然也包括是AC边上的中线,就不难想到三角形的重心把中线分成1:2的两条线段的结论和证法,必定想到作CF′∥BF交FD的延长线于F′,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不难证得结果,可见已知命题的的结论和证法对思维着手点的选择是何等的重要。
图1 图2
2.抓等量关系选择思维着手点
几何习题中相当一部分可以转化为几何方程问题。列方程求值的思路就是从寻找等量或不变量开始的,如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平行线所截线段成比例;圆的切割线定理,等等。列方程解题时,教师要善于根据这些基本关系及这些关系的变形,挖掘出扑朔迷离的题设条件和所求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由此找到思维起点。
例2如图2,延长圆的内接四边形ABCD的两组对边,它们分别相交于M、N,求证:所成的∠AMD和∠ANB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分析观察图形,HM是∠AMD的角平分线,如果能证∠MGE=∠MEG,则就证得MH⊥EN,考虑到∠MGE是△GNC的外角,∠MEG是△EAN的外角,∠ANE=∠GNC,这样就可利用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②圆的内接四边形任一外角等于它相邻的对角,由这两项等量关系,列出三个方程,而顺利找到MH⊥EN的充分条件。
3.从观察和实验中寻找思维着手点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数学的最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数学家欧拉曾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当我们遇到难以下手的数学问题时,不妨冷静地用观察和实验作为思维起点,或许在山穷水尽之际能迅速达到柳暗花明之境界。
例3如图3,已知D是△ABC中AC边的中点,E、F是BC边的三等分点,BD分别与AE、AF交于M、N,求BM:MN:ND之值。
分析:解这道题,即使先作出了DF辅助线,也容易被重叠的中位线和众多的相似三角形干扰,不容易简捷的得出待求值,但如果利用三角板的刻度仔细地测量,会发现BM:MN:ND=5:3:2,再作几个较大的准确图形,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即使需要证明,也因为找到了答案,问题求解会容易得多。
二、从题目条件、结论等方面培养学生寻找几何解题的思维着手点
4.从题目的条件中寻找思维着手点
几何证明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条件决定了结论的存在,完成了几何证明好比在题设条件和结论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使思维从桥的这端顺利通往另一端,思维着手点又好比是勘探由水文、地质、气象等条件决定的桥址,所以几何解题的条件中一般都蕴伏着思维的着手点。例如,凡是两圆相切的,蕴伏着要补作公切线,相交两圆要补作公共弦,相似三角形要找等比线段和相等对应角等,不胜枚举。
例4如图,在△ABC中,∠B=90°,O是AB上一点,以O为圆心,OB为半径的圆与AB交于点E,与AC切于点D,又已知AD=2,AE=1,求CD的长
分析由题设条件,∠B=90°,AC与圆相切于D点,已知长度的线段AD和AE既是Rt△ABC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的一部分,也是圆O的切割线的一部分,所以条件中就蕴含了连接OD构造两个相似直角三角形的思维着手点,一旦连接OD,解题的思路便会顺利展开。
5.分析问题目标的特征,选择思维着手点
目标是问题要求的结果,特别是几何证明题,定向证明的结果是逻辑推理的终点,也是思维的着手点,它控制着我们解题的整个过程。我们在解证逻辑推理活动中所做的每一步的价值,都是以能否达到目标为标准去评价的,解题时要善于抓住目标特征,并以此为突破口建立思维着手点,如目标是线段相等的,可构造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同圆(等圆)中等弧、等弦心距、等圆周角等;目标是线段的积相等的可变形成等比线段,再找相似三角形、角平分线,等等。
例5如图5,△ABC中有正方形DEFG,点D、G分别在AB、AC上,EF在斜边BC上,求证:EF2=BE·FC
分析题目本身已经给出了证明的目标,考察这一目标的特征不难发现:若结论成立,那么BE/EF=EF/EC,DE=EF=FG,于是就不难想到Rt△BED∽Rt△GFC,所以,只要以本题目标特征为思维着手点,问题便很快得到证明。
三、从图形方面培养学生寻找几何解题的思维着手点
6、构建几何模型寻找思维着手点。构建几何模型,就是在题设条件下,突出决定研究对象的本质因素,忽略非本质因素,对一个文字几何题建立一个理想化的图形,并以此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模型的建立,能使问题从复杂变得简单,使抽象变得具体,模型的建立过程离不开思维,没有图示的几何题的解证思维着手点就应该建立在构建模型上。
例6已知梯形中位线长16cm,梯形的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线段的差是4cm,求这个梯形的上、下底的长。
分析因为问题没有图示,给思维带来一定的困难。构建一个合理的模型,就会给思维以正确导向。
1.作中位线EF,将它分成4等份,每等份代表4cm.
2.作过第二等份中点G的线段BD,使BG=GD。
3.分别过B、D作直线BA和DC,使它们都平行于EF,连接DF和BE并延长交两平行线于A、C,得到梯形ABCD(图6)。
因为构建图形的过程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所以作出了图形,也就找到了解题的思维着手点。
7.从图形的特殊位置选择思维着手点
几何题中求定值的问题,总有一个点(或线、形)运动变化的过程,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总有一些特殊的位置,由于它的特殊性,但又带有普遍性,所以可以给我们认识问题提供了一种思维的途径。
例7如图7,已知为△ABC等边三角形,P为BC边上一点,过P点作BC的垂线,交另两边(或延长线)于E、F,求证:PE+PF为定值。
分析由于题目中待求的定值是与边长有关,拟还与它的高有关没有直接给出,所以本题具有一定难度。但由于P是BC边上的任一点,那么我们可以考察P为端点B及P为BC中点的两种特殊情况,如果过B点作BC的垂线,只与一边的延长线相交,则垂线的长显然是BC边上高的二倍;如从BC中点做垂线,结果依然,定值已定,解证的思路便畅通。
8.还原问题的图形,选择思维着手点
思维着手点的选择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的,当分析几何问题的终态图形发生障碍时,不妨利用恰当的方式还原问题的初态情景——图形,这一分析过程能使我们茅塞顿开,从中找到思维着手点,我们在计算圆锥体的侧面积时,就是利用这种方法把终态立体图形还原成初态的平面扇形,使问题从复杂变得简单的。
选择思维着手点的方法除上面谈到的八种外,还有通过合理的假设、图形等效转化等方法,由于各种问题的千差万别,因此,解题思维着手点的选择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同一问题,也存在几种思维方法,学生必须结合题目、自身掌握的几何知识作出灵活选择,但无论通过哪种思维方法获得解题途径,思维着手点的选择都很重要,选择不同的思维着手点,解题过程的复杂程度和解题速度不一样,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选择好的思维着手点,解题才有可能获得快速成功。
[ 参 考 文 献 ]
[1] 课本、参考资料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