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部位烧伤后的护理
2014-04-29张丽平
张丽平
【摘 要】目的:探讨特殊部位烧伤后的护理方法。方法:我科自2009-01~2011-01共收治颜面部、双手及会阴部烧伤患者45例,功能部位早期手术修复,自体皮移植等,根据治疗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其中5例因眼烧伤严重视力仅有光感,20例面部及五官功能恢复良好,3例面部有不同程度的疤痕形成。结论: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及功能部位早期修复可加快患者的康复,明显提高伤后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特殊部位;烧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6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29-01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9个月~56岁,平均19.5岁,其中热力烧伤33例、化学烧伤12例、波及眼烧伤8例、鼻烧伤6例、口烧伤6例、耳烧伤5例、会阴部烧伤9例。
2 护理
2.1头皮烧伤
头发对烧伤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故一般头皮烧伤多不深,头皮的毛囊、汗腺、皮脂腺及血管丰富,生长能力强,烧伤后易于愈合,然而头皮的毛囊、汗腺不但多而且深,虽有利于愈合,但也成为病原菌的庇护所,不易清洁[1]。护理头皮烧伤的重点是清洁,伤后要剃净头发,使之不与渗出物粘着,以后每周要定期剃发一次。
2.2面部烧伤
颜面为暴露部位,易于烧伤。头面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床旁备气管切开包,无休克者采用半卧位,以利水肿吸收,颈部烧伤者头颈部取过伸位,如枕部、顶后烧伤患者,病情允许白天可采用坐位,以减少受压时间。
2.3眼部烧伤
眼烧伤较常见,火焰烧伤时,眼睑常反射性闭合,故多眼睑烧伤,少有眼球烧伤。(1)眼睑烧伤:烧伤后水肿严重,伤后36-48小时内最显著,当水肿开始回吸收后才慢慢消退。保持眼的清洁,有睑外翻时、应用眼膏及无菌油纱布保护,以防角膜暴露引起感染和擦伤。每次滴眼药前应将眼部分泌物及药膏拭净后再滴,必要时用生理盐水冲洗。翻身俯卧时要注意检查眼部是否受压。(2)眼球烧伤:嘱患者将面部浸入水中,不断睁闭眼睛,将损伤物质清洁干净,时间不少于10分钟。特别是要注意穹窿部结膜皱折处有无隐藏的异物,若有在局部表面麻醉下用针尖将其轻轻挑出,用1%阿托品眼液点眼散瞳,每日3-4次,防止并发虹膜睫状体炎,及早用抗生素眼药滴眼,防止感染。
2.4耳烧伤
耳壳暴露而突出,易遭受烧伤。由于耳壳皮肤及皮下组织较薄,故烧伤常易累及耳软骨,加之它邻近头发并与外耳道相连,以及本身凹凸不平和不易清洁等因素,故烧伤后容易并发感染及化脓性耳软骨炎。护理上重在清洁干燥,防止耳部受压,侧卧时可用圈形棉垫支持。有分泌物时应随时清除,局部可用抗生素,外耳道口用棉球填塞,并经常更换以防分泌物流入耳道。
2.5口鼻腔烧伤
保持鼻腔清洁通畅,去除鼻腔尘埃及痂皮,有分泌物流出时及时用棉签吸干,过多时可用吸引器轻轻吸出,鼻孔可滴入少许液状石蜡,防止分泌物粘结阻塞。面部烧伤同时伴有口唇及口腔粘膜烧伤时,要保持唇周局部创面干燥及口唇湿润(用冷开水棉球湿润)进餐宜用小汤匙防止损伤唇周创面及食物残渣污染创面。每次进餐后需行口腔护理,饮食以软食为主。面部植皮早期的应给予鼻饲流质,经常观察口咽部,如发现溃疡或真菌生长,可涂制霉菌素液,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6手烧伤
早期清创时,要把皮肤皱纹中的污物清除干净,修剪指甲。可用热塑夹板固定,以减轻水肿和维持关节的正确功能位置。虎口握绷带卷,指蹼填纱布以维持手指的功能位。抬高患肢,一般手要高過肘,肘要高过肩[2]。前臂特别是腕部有环形缩窄性深度烧伤时,严密观察肢端血液循环,血运受影响时应及时通知医师行焦痂切开减压术。
2.7会阴部烧伤
会阴部较隐蔽一般不易烧伤,但站立时下肢火焰烧伤或臀部跌坐在高温热源上,也可烧伤会阴部。入院时成人应剃净阴毛,采用暴露疗法,仰卧位双腿外展60°充分暴露创面。用碘伏等保持创面干燥,溶痂后可用抗菌油纱布覆盖,污染后应立即更换,留置导尿减少大小便污染的机会,每日用1:5000呋喃西林液冲洗尿管2次,每周更换尿管1次。会阴部烧伤伴有外生殖器烧伤时,男性患者早期阴茎及阴囊水肿严重,俯卧位时应托起必要时可用50%硫酸镁湿敷,女性患者注意分开阴唇,保持清洁及防止粘连。
2.8功能锻炼
早期无论采用暴露或包扎疗法,应把手的姿势维持腕关节功能位置。掌指关节屈曲,指间关节伸直以及对掌的位置。为防止眼睑外翻及口形缩小,在面部肿胀消退后即可指导患者做睁眼、闭眼、转动眼球、微笑、抬眉、张大口等动作,使各器官恢复到功能位。
3 讨论
头皮是良好的自体皮供皮源,可反复切取达6~12次之多。保护头皮勿使感染,使其在抢救大面积Ⅲ度烧伤时提供重要的皮源。面部烧伤常伴眼、耳鼻、口腔等器官的烧伤,五官分泌物常使面部创面潮湿软化而感染,反过来面部创面感染也可并发或加重五官特别是眼、耳的感染[3]。面部静脉多呈网状,缺乏静脉瓣,一旦感染易向颅内扩散,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护理烧伤患者时要争分夺秒,耐心细致多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尽量减少创面感染,减少疤痕的形成,尽快恢复功能,降低伤残程度,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杨宗城,汪仕良,周一平.实用烧伤外科手册[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
[2] 黎熬.烧伤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
[3] 张绍岚.疾病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