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临床体会
2014-04-29王晶沈国伟
王晶 沈国伟
【关键词】 鼻内窥镜;鼻中隔偏曲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27-01
传统手术矫正鼻中隔畸形的方法是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但这种方法有以下缺点,如手术后鼻中隔软弱、随呼吸摆动、鼻中隔穿孔、外鼻形状改变(鼻小柱回缩、鼻底增宽)等。这是由于手术中去除了鼻中隔的软骨和骨质的原因。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应用及手术器械的发展。在鼻外科手术中,鼻内镜已经广泛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弯曲矫正术运用鼻内镜良好的照明,视野清晰,使鼻中隔偏曲的手术矫正向微创方向发展。2008年8月——2011年12月,本院鼻中隔弯曲矫正97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3例,女34例,其中C型偏曲29例,S型偏曲18例,骨棘或距状突24例,从前向后条形骨嵴16例,高位偏曲对位嵴突10例,临床表现为鼻塞、鼻出血、头痛等,其中单纯偏曲37例,合并鼻甲肥大者23例,合并有鼻竇炎22例,合并有鼻息肉1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镜及鼻窦冠状位CT检查。
1.2 手术方法 应用0o或30o内窥镜下,做鼻腔粘膜表面麻醉:1%丁卡因15ml加肾上腺素2ml浸润棉片,挤干后在内窥镜下置于鼻中隔表面,中鼻道后部及嗅沟处,麻醉筛前神经,筛后神经及蝶腭神经。1%利多卡因10ml加肾上腺素3滴,鼻中隔两侧粘膜软骨膜下做浸润麻醉。在鼻中隔左侧皮肤黏膜交界处先做弧形切口,在内窥镜直视下,充分分离左侧黏膜软骨膜/黏骨膜后,在切口后1-2mm处切开软骨至对侧黏骨膜下,同法广泛分离对侧黏软骨膜/黏骨膜。再用鼻中隔黏膜刀轻压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结合处,断开其连接,然后在30°鼻内镜直视下,用轮转刀或黏膜刀整块取出方形软骨,(有嵴突或距状突,应充分暴露,用直咬钳或小平凿去除鼻中隔嵴突或距状突)用鼻中隔回旋刀或筛窦咬钳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在内窥镜直视下用鼻中隔多关节咬骨钳咬除偏曲的筛骨直板及梨骨,凿除偏曲的上颌骨和颚骨鼻嵴[1]。并按照生物动力学原则在软骨表面划痕并修整后,放入生理盐水中浸泡备用,待鼻中隔完全矫正后回植。筛骨垂直板也可按照软骨的处理办法处理后回植。复位鼻中隔黏膜,缝合切口。鼻中隔矫正后,可按预定计划行鼻息肉、鼻窦炎等手术,全部手术结束,双侧鼻腔凡士林纱条填塞。术后应用抗生素,24-48小时抽取鼻腔填塞纱条。
2 治疗结果
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术后恢复良好,鼻中隔后部的嵴突或棘突得到矫正,鼻粘膜损伤轻,未造成鼻中隔穿孔,术后随诊6-12个月,97例鼻中隔偏曲均无因鼻中隔粘膜撕裂造成鼻中隔穿孔,患者鼻塞、头痛等症状得到良好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疗效满意。
3 讨 论
鼻中隔偏曲传统手术方法,利用额镜反光照明,一般只能看到鼻中隔前1/3处,鼻中隔后部的嵴突或棘突、高位偏曲等视野不清晰,往往摸索操作,易损伤鼻中隔粘膜,造成术后鼻中隔穿孔。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的优点:借助鼻内镜的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分离的黏软骨膜和白色的软骨,有助于找到正确的层次。通过回植经过修整后的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等骨质,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鼻中隔穿孔的发生,以及术后鼻中隔软弱。由于术时先将软骨、骨质尽量整块取出,在体外修整非常容易,将主要精力用于处理高位、后端、鼻底等处的骨棘,因此手术矫正彻底,术后效果好。笔者还体会到,在处理高位偏曲时,只用鼻中隔多关节咬骨钳或直筛窦咬钳小心地一小块、一小块地咬除骨质,而禁止用扭动的办法,可以避免损伤鼻中隔软骨与外鼻之间连接的韧带,从而不会引起鼻梁塌陷,不易出现并发症[2]。待鼻中隔矫正后,可同期行其他鼻部手术。
参考文献
[1] 赵守琴,周兵,刘华超.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5,(2):18-20.
[2] 袁伟,李进让,李厚恩,等.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32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11)(增刊):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