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2014-04-29武福泉
武福泉
审美素质指个体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品质与特性。人的审美素质有三个层次:一是知美、爱美;二是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三是能够按照美的要求来塑造自身和客观世界。语文审美素质指学生通过学习一篇篇课文,逐渐形成的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审美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语文素质高低的标志。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并将语文审美素质教育落实到语文教学之中。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语,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这些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依照审美素质的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理解到想象,由感悟到评价,才能真正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在理解中感受形象美
对于小学语文课本中写人记事的文章,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整体把握人物形象,打下审美的基础,感受人物的心灵美、人格美,达到审美素质中得知美、爱美的层次。
如《挑山工》这篇课文,学生只有理解了挑山工那段朴素的话,才能体会出其中包含的意味深长的哲理,才能感悟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奋力攀登的精神,从而在每个学生心中树立了一座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美好形象丰碑。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理解课文内容进行对比能够再现形象美,想象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小学生毕竟受知识阅历的局限,要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
1.凭借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如教学《望洞庭》时,学生被《望洞庭》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以色写春天。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2.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根据事情的发展,可引导学生推理想象,灵车开走后,首都人民还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着周总理回来。引导学生联想但是夜幕降临,寒风凛冽,人们内心凄冷,昂首眺望,盼着奇迹出现,幻想周总理慈祥而归。通过这些深邃意境的营造,让学生感受到人民爱戴总理,总理永远在人们心中的强烈感情,从内心深处受到启迪和审美熏陶。
3.联系自己熟悉的有关情景展开想象。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搜集朋友离别的资料,或亲身经历,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情景展开想象。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炼准确,散文句式优美传神,记叙文对话个性鲜明,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既丰富语言库存,又培养了审美素质,使学生进入审美素质的第二层次。
1.推敲传神的词语。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在《鸟的天堂》中这样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堆”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层层叠叠的景象。这些词语教师如不引导学生认真推敲,他们就很难培养出审美能力。
2、欣赏优美句子。散文是一个审美教育的好素材,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求错落美。如《桂林山水》一课,在写“桂林山”“漓江水”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把桂林山水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教学时,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感受到句式优美的韵味。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它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设置,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含义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
情感体验是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的内在动力,贯穿于学习语言的全过程。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渗透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并且陶冶审美的情操。“文章不是无情物”,以情节为中介,阅读教学过程必然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积极内化的过程,只要引导得法,学生情感体验就会强烈深刻,更能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使他们能够按照美的要求来塑造自身和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