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质疑和争论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2014-04-29陈彩霞
陈彩霞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由于争论和质疑时,学生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就会在寻找不同见解的过程中,竞相迸射出智慧的火花。随着课改春风的不断吹入,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要求阅读教学中:“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争论、善于质疑的能力,就能使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
一、营造和谐气氛,创设质疑和争论的条件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要求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创设和谐气氛,营造质疑和争论的条件,教师要力求做到:(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敢于质疑和争论。(2)师生平等。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一起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3)民主评价。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4)鼓励大胆。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鼓励追根究底,激发质疑和争论的兴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阅读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鸡蛋里面挑骨头”,勇于创新。教师可相机诱导,学生相互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三、设置生疑情景,指点质疑和争论的方法
质疑和争论的能力是一种由多种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反映了一种整体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要使学生善于争论,重要的是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让学生提出问题更能体现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例如《晏子使楚》一课,晏子出使楚国,连续碰到了三大难题。我在教学中,设置情境,把学生置于晏子的地位,激发思考,引导争论。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那样回答难题,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刺激了深读课文的兴趣,在深读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论述,使自己的争论更具有针对性。显然,这样的争论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是极具训练效果的。这样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思维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在质疑问难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不理解之处、似懂非懂之处、容易混淆忽略之处进行设问性、推敲性、疑难性质疑。
四、组织课堂教学,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辨证思维不是让我们做出非此即彼的是非选择,而是在对立统一中寻找确切、新颖且有价值的解答。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联想,灵活性强,但往往容易走向片面化、绝对化。因此,教会学生质疑和争论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学会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
如《田忌赛马》,田忌提出“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帮助孙膑转败为胜。有同学问:“有没有其他的出场顺序?如果孙膑第二次用这种顺序与齐威王的马进行比赛,齐威王能赢吗?”显然,这里渗透了偶然性和必然性,个别和一般两个辨证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争论,通过学习语言将文中的辨证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会大有启发,并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表达,让学生体味成功的愉悦,能调动学生争论的兴趣。因此,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质疑争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场所、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