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一张丝丝相扣的育人之网
2014-04-29庄丽颖
庄丽颖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中,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德育还肩负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奠基的任务,德育不仅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不仅有发展个性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性的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深深地认识到了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思想教育,家庭德育对孩子的成长显示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家庭德育乃是学校德育的巩固,社会德育乃是家庭、学校德育的深入与实践。对于班主任来说,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相统一的德育教育,就要编织一张育人之网。
一、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共同编织的:教师都是育人者
现象:在校内很多学生在班主任面前表现得既文明又规范守纪,做事积极主动。他们在任课教师面前却“活泼”过火,作业拖拉,课上打闹,行为散漫。有的任课教师上完课就走了,面对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良迹象,他们不加以深纠,而是把学生交给班主任。
策略1: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上不要“孤军作战”,要师师联合。很多人认为德育是班主任的事,是品德老师的事,尤其是在学生思想、情感出现问题时就把问题推给班主任,好象跟科任教师关系不大。其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责任去对学生实施德育,作为班主任要主动同本班的其他任课教师沟通,让科任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多一点,和科任教师共同商讨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2:班主任面对学生品行问题不能“守株待兔”,要主动出击。班主任要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学生道德行为上存在的问题,或直接问任课教师,或课下与学生交流。例如:刚刚上完体育课,班主任问学生,你们体育课上得有趣吗?有没有不愉快的事发生啊?这样学生的表现班主任就了如指掌,针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和事件就会及时处理,及时纠正,使他们的行为更规范。
二、班主任与家长共同编织的:全方位沟通才能育好他人
现象:有的学生在老师眼里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热爱劳动,团结同学,可是在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对待父母长辈的做法稍感到不如意就大发脾气。这样的孩子经常带着两种面具往返于学校家庭之间。这些孩子在心理上是疲乏的,道德上是残缺的,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策略1: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沟通。针对学生在家的不良表现要指导家长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同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不骄纵孩子,不要听之任之。家长要是非分明,不要被孩子的可爱蒙蔽了双眼,失去了理性。面对班级里的个案要同家长商讨出一个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案。认真疏导,细致说理,耐心地同家长分析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努力赢得家长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共同探讨教育的有效方法。
策略2:班主任要给家长创设一个提升德育的机会。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是来自于家长的潜移默化。因为某些家长缺乏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品质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其本身存在着问题就导致家庭教育也相继出现问题。定期召开家长会、主题班队会,利用学校开放日等活动,邀请一些家长参加,班主任要给家长提供一些家教策略,讲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有关的教育方法。还可以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主题活动形式不仅使学生接受教育,同时也使家长的思想认识得到提升。
三、由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编织的:全面育人才能成功育人
现象:现在有些少年儿童缺乏社会公德心。坐在公交车上,面对站在自己身边的老人,缺少尊老爱幼的美德;在超市购物乱拿乱放,给超市的工作人员带去麻烦,甚至造成经济损失;在图书馆、书店吵吵闹闹。
策略1:走进社会,放眼社会,德育实践源于社会,德育巩固根在社会。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家长可利用休息日带孩子去超市、图书馆、书店等公共场所看看,让孩子留心观察自己居住的小区内发生的事,路上见闻,发现一些不良现象记录下来,定期召开汇报会,开展“照镜子,找不足”等活动。
策略2:班主任定期组织召开“人人从小讲公德”、“我是一名小交警”等主题系列队会活动,通过队会活动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养成。在活动中可以邀请书店、超市、交警等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让他们讲讲工作的艰辛,加深同学对他们的理解。队会活动过后,安排学生去书店、超市等地购物,给孩子们一次实践的机会,纠错的机会,活动后再写一写活动心得:,让孩子们的品行认知得到提升。
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在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劳动,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