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红皮病的病因特点及治疗
2014-04-29高树成
高树成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红皮病的病因特点,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红皮病患者共35例,分析病因,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在本组35例患儿的研究中,继发于银屑病3例,药物过敏12例,继发于麻疹15例,继发于恶性肿瘤1例,不明原因4例;治愈18例,显效13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7.1%。结论 儿童红皮病的病因主要有继发于皮肤病、药物过敏、继发于恶性肿瘤、不明原因等四类,临床采取针对性治疗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红皮病;病因;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46-01
红皮病是累及患者全身的慢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治疗的难度较大,且存在较高的死亡率。正确认识红皮病的病因对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对成人红皮病的研究较多,对儿童红皮病的研究较少。本文选择在我院治疗的35例红皮病儿童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红皮病患儿共35例,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最大为12岁,最小为3个月。病程10天-3个月,平均病程为1.1个月。临床表现:所有患儿均表现为皮肤潮红,且表面有糠秕状脱屑。其中12例患儿面部有浆液渗出,全身症状突出。23例患儿存在慢性经过,皮肤为浸润性潮红,伴肿胀;8例患儿存在关节疼痛或脓包;12例患儿有不规则发热,4例患儿有呕吐症状。
1.2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升高4例,白细胞计数下降1例,血红蛋白降低3例,白蛋白降低1例。肝功能异常2例,肾功能异常0例。
1.3 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后,在表皮脱落部位涂维生素霜或百多邦,5h重复一次。红皮病性银屑病患者采用阿维A治疗,其余患者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剂量为2mg/(kg.d)。同时输入血浆、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治疗,积极纠正患儿水电解质紊乱,加强临床护理。
1.4 临床疗效标准 患儿临床症状消失,皮肤损坏完全消退为痊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且皮肤损坏消失程度在70%以上为显效;患儿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皮肤损害消退在50-70%之间为有效;患儿症状改善不明显,皮肤损害消退<50%为无效。
2 结 果
在本组35例患儿的研究中,继发于银屑病3例,药物过敏12例,继发于麻疹15例,继发于恶性肿瘤1例,不明原因4例。经过积极的针对性治疗,本组35例患儿治愈18例,显效13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7.1%。
3 讨 论
红皮病属于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毛发脱落、口腔红肿、角膜炎、指甲萎缩、淋巴结肿大等。红皮病与脱落性皮炎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性,但是前者以浸润性潮红为主,后者则常伴有水肿。临床中对红皮病的诊断主要是皮肤受损面积达到90%以上。红皮病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一般年龄越大,患病的几率也相应增加,但是近年来,儿童群体中红皮病的发生率开始逐渐上升。
对于红皮病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群体中其病因是不一样的。在成年人群体中红皮病的病因主要有药物过敏、继发于恶性肿瘤、继发于皮肤病、原因不明等四类。而在新生儿、婴儿群体中,红皮病的发病病因主要为皮肤炎症、免疫缺陷综合征、Nethertons综合征、鱼鳞病等。在章一近[2]的研究中,16例儿童患者中,主要病因为继发于其他皮肤病、药物过敏两类。在本组35例患儿的研究中,继发于银屑病3例,药物过敏12例,继发于麻疹15例,继发于恶性肿瘤1例,不明原因4例。所以在临床治疗中要根据不同的病因恰当选择药物。
由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红皮病发后均能及时到医院就诊,因此极大的减少了重症患儿的出现。儿童红皮病治疗中主要应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其中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向心性肥胖、水钠潴留等情况,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此不主张大量应用。本组研究中大部分患儿采用的是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其主要成分有甘草酸苷、甘氨酸、盐酸半胱氨酸等,其中甘草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效,抑制磷脂酶A的活性,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同时,甘草酸还能诱生C2干扰素,使血液中的cAMP增加,起到抗过敏的作用,在治疗中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能起到抗炎、免疫调节和抗过敏的效果。本组患儿经过治疗,总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7.1%,实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儿童红皮病的治疗中,首先必须要对病因详细了解,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抗感染治療、局部治疗以及精心的护理能有效减轻患儿症状,实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慧.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临床治疗与护理[J].求医问药,2012,10(5):372-373.
[2] 章一近.儿童红皮病16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11):1025-1026.
[3] 华静,王霞,艾华,孙雪,纪金华.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与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07):32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