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病临床治疗分析
2014-04-29李连斋
李连斋
【摘要】 目的 根据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病的临床症状,研究中西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患者进行抽样,选取60例患者
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多酶片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多酶片和参苓白术丸结合治疗。结果 在患者治疗的第15天和第35天进行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发现对照组疗效明显高于观察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法治疗小儿消化不良腹泻病的临床疗效果教好。
【关键词】 小儿消化不良腹泻病;中西结合;临床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42-02
现阶段,小儿消化不良导致的腹泻早成小儿死亡率的重要因素。由于,小儿腹泻病的产生原因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临床表现也非常复杂,治疗起来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西医一般采用多酶片进行治疗,但是存在治疗后遗症。因此,人们开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医治疗,并得出了如下治疗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小儿消化不良腹泻病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在2岁至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5±2.32)岁,患者平均病程为3个月,病患均符合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将上述儿童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多酶片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多酶片和参苓白术丸结合治疗。
1.2 一般方法 观察组采用多酶片治疗,每次服用2片至3片药物,每日3次,帮助小儿患者消化。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参苓白术丸治疗,每次服用6克,每日3次。
1.3 疗效评判标准 将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病患者治疗的第15天和第35天的大便以及临床疗效进行综合分析。中医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将其疗效分为3个等级:轻、中、重,并分别记为6分、4分、2分就,进行疗效评价。临床疗效则根据大便次数、性状进行评判。症状积分处于75%至90%之间,则为病情好转;症状积分处于35%至75%之间,则为进步;症状积分低于35%,病情无明显改善。
2 结 果
通过对患者第15天和第35天的治疗,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后症状进行比较,见表1。发现治疗组积分明显优于观察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观察组疗效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病的病因相当复杂,并且,其临床表现也呈现出多样化,治疗起来相当的困难。目前,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病并没有固定的治疗药物,多数患者在患病一周后停止腹泻。在药物贫乏的地区,患儿未进行治疗也可以自行痊愈。西医中一般采用多酶片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症。通过降低患者血液内的甘油三酯水平,达到分解脂肪的目的,促进患者的胆汁向体外排泄。一定程度上,多酶片可以缓解消化不良症状。但是多酶片并不是此病症的对症药物,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病菌转移的症状,导致患者出现内源感染。同时,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症在中医中也有对应的病征,即“虚劳”、“泄泻”等等,中医中常以参苓白术丸进行辅助治疗,该药物的构成成分为:人参、莲子肉、茯苓等,具有调节肠胃的作用,且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促进患者消化。
根据上述实验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症方式逐渐趋于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加强患者的肠胃蠕动,还能有效缓解腹泻症状。通过将本院收治的60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多酶片进行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参苓白术丸进行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地15天和第35天的症候观察,发现对照组患者症候计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通过多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对照组的总有效为93.33%,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只有73.33%。由此可见,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因此,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病时,可以采用中西结合的治疗方式,减少治疗后遗症,有效改善小儿患者的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病症。且该药物该证据针对性,疗效也相对持久,可以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吕霜,杨燕,盛燕.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类文献的相关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3(10):657.
[2] 方鹤松.小儿腹泻病的诊断和治療[J].实用儿科床杂志,2011(19):1537-1538.
[3] 王文金.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一结合杂志,2013(2):150-152.
[4] 杨海军,孙梅.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83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9(10):93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