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官素质教育浅析
2014-04-29陈洪斌
陈洪斌
摘 要:当前,士官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士官教育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对“素质”本身认识上的一些问题,此问题不解决,许多理论性探讨实际意义将大打折扣。仅从何为士官学员的素质及如何实施士官素质教育两个方面进行了肤浅分析,旨在为正在进行中的士官教育改革做一些探索。
关键词:士官;素质教育;现代化
士官现代化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现代化的教学思想、现代化的教学内容、现代化的保障要素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士官教学,才能称之为现代化士官教学。其中,现代化教学思想是前提和先导,而素质教育思想又是现代化教学思想的精髓部分,所以,现代化的士官教学,必须围绕素质教育来实施。
我们在士官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曾经提出“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的“三段”论,由此观点可以看出,素质与知识、能力三者地位为平等关系,而且认为素质是一种内在的、抽象的心理品质。我们认为,对素质的这种认识,不利于解决素质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素质是否可以测量,如何有效提高学员素质等等。因此,有必要对素质进行客观认识。
一、何为士官学员的素质
按照“素質结构论”的观点,个体素质是对个体的综合反映与评价,而且它是以一种结构的形式进行呈现,是个体知识、能力及非认知因素的有机融合。人的外在行为由个体的素质结构决定,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这种结构,扩大人的外在行为空间。
根据素质的这种定义,素质与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并列的,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框架,它有具体的内容,它由知识、能力和非认知因素构成。对素质的重新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对于评价人的素质提供了依据,对于发展人的素质指明了方向。同样,依据素质的结构理论,按照部队现代化建设要求,使士官学员的知识、能力和非认知因素分别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并使三者协调发展,便是士官教学的中心任务。
二、如何实施士官素质教育
士官学员素质由知识、能力和非认知因素有机构成,那么,士官素质教育,就是使上述各要素充分、协调发展的教育。
1.知识教学应突出有效性
知识本身具有自己的结构,它分为信息性知识、思想方法性知识、经验知识和技能。
(1)信息性知识教学应具有新颖性
信息性知识的特点就是易吸收又易忘记,人类文明所积累的知识可谓烟波浩渺,即使是某个专业的士官教学所涉及的知识,
其量也大的惊人。所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应当将反映本学科、本专业最新颖的知识传递给学员,使其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应根据部队发展建设的实际,及时调整更新,避免以陈旧的信息耗去宝贵的教学时间和学员精力。
(2)思想方法性知识应具有基础性
思想方法性知识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迁移性等特点。掌握这类知识,为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因此,它也具有增值性的特点。在向士官传递这类知识时应注重基础性,同时又不至于过多过滥,如蜻蜓点水,反而使学员什么也掌握不了。
(3)经验知识教学应具有广泛性
经验知识是指亲身经历或体验到的知识,此类知识既包括动手实践的经验,又包括思维实践的经验。士官在部队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士官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应当多动手、多思考、多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加强实践环节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这些实践经验应基本覆盖士官学员在部队的工作范围,以增强士官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4)技能教学应具有重点性
技能是经验的反复强化,一旦形成便不易被遗忘。如电脑操作、汽车驾驶等,需要时不假思索、顺手拈来,可见,技能的应用性更强,但其形成和培养也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在士官教学中,应当针对学员自身的特点、爱好及工作需求情况,重点培养其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技能,同时强调技能培养过程的迁移性,使士官学员在岗位上具备自我发展的空间。
2.能力培养应具有针对性
能力又可划分为语言能力、数字能力、空间能力、行为能力四种。而每种能力又包含感知、记忆、分析、综合、评价等模块。根据士官工作岗位特点,对士官的能力在这四个方面并不要求其均衡发展,对同一种能力的不同层次,针对士官的职责范围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如同样是行为能力,对于初级士官,要求达到感知、记忆和分析层次即可,而对于中高级士官,则要求其在具备行为的感知、记忆、分析的基础上,还要具备综合和评价的能力层次。
因此,在士官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士官岗位要求及个人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能力进行培养拓展。
3.非认知因素培养应具有全方位性
非认知因素又称为非智力因素,指除智力与能力因素以外的影响个体外在行为的全部心理因素,它包括心理过程中的情感和意志,包括个性心理倾向中的动机、兴趣和性格。这五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对人的行为起到定向、动力调节作用,在个体素质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素质结构中最稳定的成分。
士官学员正处于青春期后期,其非认知因素中的多种成分都处于形成的关键阶段,必须对学员的非认知因素的价值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针对学员的个性,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固强补弱,使学员非认知因素各成分得到全面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非认知因素结构。
参考文献:
佟庆伟,秋实.个体素质结构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01.
|编辑 代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