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高中语文古诗词中的情感
2014-04-29华丽红
华丽红
摘 要: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题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关键词:古诗词;题目;作者;注释
清新质朴的山水田园诗,如一朵幽菊,伫立在东篱边;雄浑壮丽的边塞诗,仿佛金戈铁马的战士,驰骋在大漠上……学生在欣赏这些瑰宝的时候,却出现了困惑:这首诗中作者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通俗地说,学生读不懂诗歌,因而在做题的时候只能猜想,答题准确率很低。今天我就如何读懂一首古诗谈几点自己的经验。
一、开宗明义——看题目
题目是一首诗词的眼睛,是诗词灵魂所在,我们第一步可以破解的就是题目中透露出的思想感情。有一些诗歌的题目本身就已经点明了情感,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将遇佳节而思亲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题目是我们要关注的第一个突破点。
二、知人论世——识作者
顾名思义,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就是要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一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了这些就找到了通往诗歌灵魂的途径。比如,诗圣杜甫,我们习惯性地将他的一生分成几个时期:读书壮游时期(712~745),困守长安时期(744~755),陷贼为官时期(756~759),漂泊西南时期(759~770),筑浣花草堂。其中他漂泊西南时期得到朋友严武的接济和帮助,过了一段安宁太平的日子,不必漂泊,生活有着落,诗歌中出现了“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样的诗句,不同于他以往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因此见到杜甫诗中描写农家生活的题材,我们就容易理解诗歌情感了。
南宋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求和、不思抵抗激起了爱国人士的愤慨,南宋时期的有识之士在文学作品中,无不流露出抗金报国、收复失地的情感,给那个时期的作品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此,当我们遇到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南宋诗人的作品时,我们就要想到,诗歌中一定有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感。
三、诗海撷珠——抓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描写的浸润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已经具有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比如,月亮代表思乡,梅花代表高洁,浮云代表漂泊。因此,从意象入手,我们就可以比较轻松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诗歌中集中了长亭、古道、芳草、夕阳几个意象,长亭、古道是古代送别的场所,芳草因其绵绵无尽而成了离恨的代名词,所以从这些意象我们很自然地就可以把握诗歌的离别情感。
四、拂捋“情丝”——抓关键词
关键词是指诗歌中能透露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比如,羁旅诗中“孤”“悲”“无情”“怜”“空”“独”“相思”“故园”“归”“客”“旅舍”“驿站”等,这些词已经将作者的思想感情透露给我们了,我们只要顺着这些“情丝”理过去,那作者的情感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了。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故园”乃是家乡,人人都起故园情,自然是思乡情。折杨柳的曲子本身也代表思念。白居易诗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当我们看见“邯郸驿”时知道诗人是在驿站中,“影伴身”告诉我们诗人是多么的孤独,将这些加起来,佳节时刻人在驿站客宿,只身孤独,诗歌中过节思念家人的情感,漂泊的孤独感就体悟出来了。
五、不忘回眸——看注解
诗歌鉴赏题一般在诗的后面会给我们一些注释,这些注释的内容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每个注释都有它的用意,从中我们能看到诗歌的写作背景,看到作者的个人遭遇,甚至能看见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请看下面的例子: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途经
此地。
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在这道题中,给了三个注解,第一个注解告诉我们诗歌描写的不仅是送别朋友,而且是送朋友回家探亲,那自然也勾起了诗人自己的思乡思亲的情感。第二个注解交代了一个典故,典故中的主人公在自己父母膝下承欢,而诗句说“兵戈不见老莱衣”表现了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和自己不能见亲人的愁苦之情。第三个注解告诉我们黄牛峡不是眼前所见的地方,是要经过之地,因此,有虚实结合的手法存在。由此可见,注解也是解读诗歌情感的一个关键所在。
诗歌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要读懂一首诗就要从多个角度切入,以上的几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配合的。拿来一首诗,先看题目、作者和注解,再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词,就可以大致上把握作者的情感了。
| |編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