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避虚就实 去伪存真

2014-04-29史幽鹤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有效问题自主探究

史幽鹤

摘 要:现在的科学课堂上,老师为了在四十分钟里完成教材里的探究内容,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无效,还会给儿童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就提高学生研讨有效性的策略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结合有关案例谈谈想法。

关键词:有效问题;自主探究;适时引导;有效研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研讨”学习方式已成为小学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貌似热闹的自主研讨,实则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本末倒置,严重违背了科学学习的本意。如何正本清源,让研讨从形式走向实质、从现象走向本质呢?

一、有效问题是有效研讨的起点

探究源于问题,探究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明了事物真相、消除疑惑、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一旦解决,探究的动力也就会随之消失。虽然学生所学的知识多是间接知识,但对于他们来说依然是未知的,只要精心设计,就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多了实验材料这个因素,老师往往在课前精心准备材料,但由于各种因素,往往又不能准备全面。因此,在探究之前,我们老师往往有这样的问题:

案例1:“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片段

师:对,不能用手去摸。那我们又能怎么样看到热传递过来了,思考一下想想看。如何眼睛能够看得到,手又不能摸。有什么方法?

生1:把木条之类的绑在上面,其他易燃物之类的也行。

师:但是木条的燃点还是比较高的,一下子如果着不起来,那怎么办?谁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生2:餐巾纸……

师:(打断学生的话)餐巾纸着起来对吧?同样它的燃点也比较高。

生2:不是的,是把餐巾纸打湿,卷在铁丝上,热的地方干起来就看到了。

师:嗯,这个想法不错。

生3:把火柴棒固定在金属棒上。

师:火柴棒?那你觉得你怎么固定?

生4:用铁丝把火柴棒绑在金属棒上。

师:那你观察什么?

生4:火柴棒掉下来。

师:火柴棒在什么情况下会掉下来?

生4:火柴在燃烧后。

生4:预热的时候就会掉下来。

师:哦,用铁丝绑着,预热就掉下来对吧?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生5:直接用火柴棒去试。

师:也就是说直接用火柴棒去碰,它如果着起来了说明……

生:传递了。

师:但是呢,我还要讲一句,火柴的燃点还是比较高的,超过100摄氏度,所以……(被学生打断)哦,还有意见?你说。

生6:我觉得直接用火柴头就可以了。

师:火柴头我刚刚讲过了,它的燃点还是比较高的。谁还有办法?

生7:可以用蜡烛。

师:(学生进入教师准备的材料上来了)哦,用蜡,他想到了。用蜡的话,它在热传递过程中会怎么样?

生:融化。

师:老师也想到了用蜡,老师特地做了蜡环……

反思:

问题是学生有效研讨的核心,只有有价值的和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这个教师的问题其实不管学生如何回答,到最后往往会回到教师的原点——蜡环,一节课学生没什么感觉,但是长期如此,会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老师的问题反正不管我们怎么有想法,到最后,他都给我们准备好了。于是乎,以后老师再问类似的问题,学生估计都懒得思考了。因此,有效的研讨活动是以“有效”问题为前提的。有效问题应该具有这样几个特点:(1)原创性,即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或由他们自己提出的某种“疑难”或“疑点;(2)情境性,即问题必须是具体的,且寓于一定的情境中,而不是抽象宽泛的;(3)可行性,即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要有一定的度,这个“度”即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在他人的帮助下得以解决。

二、自主探究是有效研讨的重点

反思当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我们发现尽管儿童有操作、有实验、有探究,但往往是教师高控制下的探究,儿童只需按照教师的指令、按程序操作,自然会顺利得出结论,探究活动波澜不惊,儿童的探究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且自主决策的空间狭窄,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目标,没有时间和条件尊重儿童的兴趣、欲望及学习发展的特点。

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不是说只要孩子动手操作就行了,那是机械的,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思考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方法的掌握不是靠机械的不断练习,而是让孩子在冷静的思考后收获的。思考问题的根源,思考怎样解决问题,思考在探究过程中是否可以有更优的方案,思考通过探究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越来越理解探究活动,也才会在研讨过程中收获更多。

案例2:“太阳系”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缩小比例的太阳系模型。

师:那么,什么是模型呢?比如说日常生活中你们最熟悉的模型是什么呢?

生1:人体模型、车模。

生2:海模、航模。

师:那么在科学上,对“模型”的定义是这样的:揭示原物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模仿品称为模型,它可以是按原物比例放大的,或者是缩小的。

师: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太阳系模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呢?

生:沉默。

师:需要先了解太阳系的组成,行星的排列顺序,行星的大小、与太阳的距离。(给出有关太阳系资料)

师:雖然卫星、小星体数量众多,但我们今天这节课把重点放在八大行星上面。为节省时间,我已经准备好了按比例缩小的行星模型。(出示图片)能否根据模型的大小不同辨认出八大行星呢?提示:要知道每一行星的大小,我们可以从表中的哪一项数据获得?(赤道直径)(出示模型逐一确认)

师:模型之中还缺少了太阳,那要是制造出它的模型来,会有多大呢?(提示学生根据数据计算,太阳赤道直径约为木星的10倍)

师:下面,请同一个小组的同学讨论和操作,按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好八大行星。用太阳模型所在的位置来做参照。

师:你们认为太阳系模型建立好了吗?

生:没有,还需要参照行星离太阳的远近距离。

师:我们这套模型足足比原物缩小了1787500000倍,所以行星离太阳的距离也应該是缩小了1787500000倍。为了节省时间,我已经把缩小比例后的表格列出来。请大家根据数据在课室里摆好模型。

生:摆放模型,发现问题,教室空间不够。

反思:

分析这个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为了顺利达成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事先为学生安排好探索思路,限定学生的探索方向,表面看学生确实是动手动脑了,是在“做中学”,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探究的整个过程都是教师预设的,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权,有的只是执行教师的指令,按图索骥地操作。这种没有独立思考的操作将学生沦为了工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讨活动,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之路是充满艰辛和魅力的,成功的探究教学应是教师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尝试、去反思、去总结。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路人和支持者,把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然后留给学生一个自由宽阔的空间,允许他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假设,鼓励他们自己去设计或选择探究方案,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

我的实践:

我关于“太阳系建模”的实验单

“太阳系”学生自主建模方案设计

1.以太阳直径140万千米缩减模型直径为14厘米为标准,那么:

水星模型直径( )厘米 金星模型直径( )厘米

地球模型直径( )厘米 火星模型直径( )厘米

2.建模所需材料:

3.你们能根据你们组的建模方案建起太阳系的模型吗?如果不能,遇到了什么困难?能解决吗?

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实验过程环环相扣,没有中途停顿的现象,整个建模的过程依靠实验记录引导。虽然,在建模过程中,学生遇到“模型无法建成的苦恼”,但是基本上能做到自主分析,保障了学生探究时间的连贯性,有的放矢地进行自主研讨。

三、适时引导是有效研讨的支点

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一旦进入课堂研讨的环节,就会不知所措地站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会忙碌于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也有的穿梭于讨论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新思想、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就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进行。同样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也可能会由于讨论中的一些问题而转移讨论中心,从而使讨论偏离论题,根本就没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讨论提供有效的帮助和适时的引导,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不能合理地把握和控制学生课堂讨论的进程和效果,会严重影响课堂效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还有,教师为了体现知识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得来的,面对学生的“七嘴八舌”就是不开口,放任学生“自由”探究,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还不断有新的发现。自主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应当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一些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越“放”越好,导致学生的探究盲目无序,耗时低效,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教师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在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时,既要考虑探究过程的展开,又要注意提高探究的实效;既要立足主导精心预设,又要尊重主体细心“生成”。让师生的智慧在互动生成中撞出灵感的火花,演绎生命的精彩。

总之,科学课堂的有效研讨活动应该是“感悟”和“对话”齐飞,“思维”和“激情”共舞,是学生灵性的迸发,潜在创新意识的唤醒。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实现有效教学,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把学生当做研究者,为他们创设自主研讨的空间,让他们乐于学习、乐于研讨,用有效的研讨打开科学知识宝库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喻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萨玛·沃泽曼,乔治·伊芙妮.新小学科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浙江临安市晨曦小学西校区)

?誗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有效问题自主探究
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借助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初探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