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词语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生根发芽”

2014-04-29林梅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图文结合词语教学联系生活

林梅

摘 要:词语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宜采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动作演示、图文结合、巧借多媒体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掌握词语,让文本中丰富的词语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关键词:词语教学;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动作演示;图文结合;多媒体;情境表演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词语教学是基础。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一个好詞,对于一句话乃至整篇文章而言就是一粒闪亮的珍珠,就是灵魂和核心。离开了用词的精准,当然也体会不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用于永正老师的话说,就是非用这个词语不可,其他无可代替。但是,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词语的教学却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鸡肋”。在课堂上,老师要么认为词语并不是主体,只是为学生顺利阅读扫除障碍,无足轻重,对于词语的教学或者出示一下词语,请学生正确朗读并简单说说意思,来个“蜻蜓点水”,或者直截了当地告知学生;要么怕耽误课堂宝贵的四十分钟时间,干脆交给学生课后去学习、掌握,几乎是避过词语直奔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自明,学生对这一个个充满意蕴的词语的理解经常是抽象的、模糊的、失去了生命和活力的。

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语文教师发现了以下现象:学生会读、会写的词语多了,懂的意思的词语少了;学生读过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多了,而口语交际、作文却“词汇贫乏”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都是因为教学中没有重视词语教学,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实现“言意兼得”。

词语教学应从低年级抓起,为中高段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借助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由此可见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而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在发展有意注意,但占优势的还是无意注意。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枯燥的词语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既费时又缺乏实效。因此,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要采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掌握词语,促使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识记创新能力增强。那如何让词语教学扎实有效,在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根发芽”呢?现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联系生活,在表达中理解词语

“生活即课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时,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通,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为载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肯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举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在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一课的第四自然段中,“迫不及待”是重点要理解的词语,以下是我的教学片断:

教师: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真诱人啊!小猴子多么想赶紧尝一尝,所以它就———

学生: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教师:轻声读读这两个句子,比一比,有什么地方不同?

出示句子: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学生:喜欢第一句,因为多了“迫不及待”,比较具体。

教师出示词卡:迫不及待是什么样子?

学生1:小猴子很想去吃葡萄,他的心情很着急,是迫不及待的。

学生2:小猴子看到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恨不得马上就把葡萄吃进肚子里。

教师:是啊,老师一提出问题你们就迫不及待地要回答,你们刚才着急的样子也就是迫不及待。

教师: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想迫不及待地做些事情,比如,天气很热,我来到游泳池,迫不及待地——

学生:跳下去。

教师:你也有过这样迫不及待的感受吗?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迫不及待地做一件事情?

学生1:我生日那天,妈妈送了我一个小礼物,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礼品盒。

学生2:今天的语文考试我得了一百分,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家人。

学生3:下课铃声刚响,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操场玩游戏。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语言表达,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应用表达,相信“迫不及待”一词一定能扎根于孩子们的心间。

二、联系上下文,在朗读中理解词语

我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思,触手可及。因此理解这些词语时,应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的具体语境中去揣摩,能帮助学生攻克以词解词的难点。

如:理解二年级下册《丑小鸭》一课第三自然段中“欺负”一词。我没有直接问学生,你们知道欺负是什么意思吗?而是换了一种问法:“哪些人欺负丑小鸭,是怎么欺负的?”学生通过朗读本段,一下子就找出丑小鸭受到欺负的具体语句:“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有的学生还从第四自然段也找到了相关语句:“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咬”“啄”“讨厌”“讥笑”“追赶”都是“欺负”丑小鸭的表现,教师无须多解释,学生就已经理解了“欺负”一词,对丑小鸭的怜悯之情油然而生。

三、动作演示,在情境中理解词语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比较抽象的词语很难一下子领悟。教师若采用直观演示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使词语和表象有机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形象,运用此方法,学生兴趣盎然对词语的理解更深刻,记忆效果更好。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第三自然段的“渐渐”一词时,为了让学生对该词语有直观形象的理解,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小石子、带有刻度的瓶子装了半瓶蓝色水。当我把这些教具摆上桌面时,学生一个个伸长脖子、睁大眼睛,十分好奇老师想做什么。我请了一只“乌鸦”上台慢慢地将小石子一粒一粒地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扔下去。同时提醒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位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的水逐渐升高时,忍不住喊起来:“水升高啦!”“乌鸦要喝着水啦!”我立刻追问:“瓶子里的水是一下子就升高的吗?”“不是,是很慢很慢升上来的。”“是一点一点往上升的。”“课文里有一个词说明水是慢慢升高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渐渐地。”因为是亲眼所见的实验现象,所以学生马上就直观地理解了“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这样的教学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活泼。

四、图文结合,在观察中理解词语

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配有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都是经过编者细心筛选的,也是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每幅插图画面丰富、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特点。学生受生活环境和阅历的限制,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听教师语言描述,也不能深入理解领会。这时,恰到好处地利用好这些插图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学会在“可见的”图画中读懂“不可见”的意义。

如: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中“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一句中的“井沿”一词。“井”在孩子的生活中已经很少见了,“井沿”又是井的哪一个部位,学生更是不明白。我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并摆摆青蛙与小鸟在井上的位置。学生纷纷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了解了“井沿”就是井口的边。“井沿”一词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毫不費力。

又如,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第二自然段的“神气极了”一词,我是这样展开的:

老师:(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你从哪里看出来猫头鹰“神气极了”?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猫头鹰的表情、动作、姿态。

学生1:猫头鹰神气极了,眼睛瞪得大大的。

老师:有万兽之王的风范。

学生2:它真神气,站在大王的宝座上,身子挺得直直的。

老师:站在高处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

学生3:猫头鹰拍打着翅膀,昂首挺胸的样子神气极了。

老师:是啊!想到自己是万兽之王,猫头鹰忍不住瞪大眼睛、拍打翅膀、

昂首挺胸地站在宝座上下达命令,真是神气极了!

通过图文结合,“神气”一词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中猫头鹰的表情、动作、姿态,理解了词语,“神气”一词“活”了起来,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巧借多媒体,在欣赏中理解词语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课文中有些词语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但借助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词语更加鲜明,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这一点体现在低年级教学中尤其明显。

如: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一文“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是本课词语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而这两个词是国画专业术语,如果仅用语言干巴巴地描述估计很难使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更不可能体会到戴嵩高超的绘画技巧。为了使学生对词语心领神会,我们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知、理解。以下是教学片断:

老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浓墨涂抹”,什么是“轻笔细描”吗?

学生有的摇摇头;有的小声议论;有的眉头紧锁,陷入沉思;有的拿起课本,试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要仔细看,认真想。

(播放用“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技巧画国画的视频。学生个个露出了惊叹的神色。)

老师:现在你知道什么是“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吗?

(学生们一个个高高举起小手。)

学生1:“浓墨涂抹”就是用很浓的墨大块大块地抹。

学生2:轻笔细描是用笔尖轻轻地、细细地描。

学生3:我知道“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都是画国画时的动作。

老师:是的,这两个词语是形容我国国画中绘画技巧的,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画法。

学生在目睹绘画技巧的同时,理解了这两个词语,并且看后久久不忘。相信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会更深刻地感受到戴嵩的高超画技。

六、情境表演,在体验中理解词语

模仿和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在学习课文时,如果能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就可以加深对重点词语的正确把握,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达到更深刻、灵动的效果。

如: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中“簇拥”一词的教学,文中的插图已经形象地把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了:很多丛铃兰花围绕在野蔷薇的周围,保护着它,就是它簇拥着野蔷薇。但仅仅观察插图是不够的,为了让“簇拥”一词牢记于学生心中,我请了几个学生上台进行表演。话音刚落,几个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讲台前簇拥在我身边。就这样,“簇拥”一词意思的理解落实在表演中,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文姓“语”不动摇,根据不同的词语,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理解词语,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这样,就一定能让文本中丰富的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扎根,使学生成为词语的“富翁”。

参考文献:

[1]付凌云.浅谈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EB/OL].儿童教育网,2008-01.

[2]王凤美.阅读教学中的词语理解[J].现代语文,2007(7).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寨上小学)

?誗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图文结合词语教学联系生活
优化词语教学 夯实语文基础
苏教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式解读
让小学语文教学闪光点点
迷你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索
浅谈农村初中生口头作文训练的方法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及改善途径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图文结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找准机会巧妙练笔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