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作文
2014-04-29郑瑞林王亚洲
郑瑞林 王亚洲
摘 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的兴趣,点燃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使他们爱上作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积累素材;为学生搭建交流与表达的平台,进行平等对话;引领学生步入经典,含英咀华,丰富语言表达;让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看到进步,增强自信,相信学生就会爱上作文。
关键词:作文;情境;对话;积累;激励
理想的作文课堂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作文呢?我想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困惑和不断思索的难题。今天,我想谈一谈自己平时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创设情境,点击学生生活
叶圣陶老先生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的本身。”
但看看学生每次面对写作时,一脸愁容,抓头挠腮,翻箱倒柜,“怎么又写作文呀!”“天天写,哪儿有那么多可写的事情!”……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首要的就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习作与生活相融合,这就需要创设恰当的情境。
同时,我也让学生做个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室、寝室、食堂、操场、校门外、街上……可以是真善美,也可以是假恶丑,于是,学生的作文就洋溢出生活的气息。
二、平等对话,活跃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
这种“平等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还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分享,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每个人都有所“听”,有所“思”,有所“说”。通过多向沟通,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对话的收获。
有时候,我也会与学生进行对话式的叙写片断,展现生活中的精彩。
比如,那次我刚回到家……
又如,午休的起床铃怎么迟迟没有敲响。我在心里暗自思忖。睁开朦胧的双眼,可周围已空无一人。糟糕!我突然明白,原来我睡得太沉了,我的同学都早已稳稳地坐在了教室。只有我……
就这样,老师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对话,后面的情节会如何继续,如何用准确、形象的语言去表达,你会怎么说?他会怎么说?老师又会怎么说?比较一下,你认为怎样表达更贴切?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从言语的应答到心灵的应答,共同提升。
三、品味经典,丰富语言积累
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没有一定的語文欣赏能力,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把赏与写紧密结合,注重先赏后写,由仿到创,循序渐进,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选择了一些大家的作品,如:张晓风《不朽的失眠》、毕淑敏《悠长的铃声》等。也有历年中考中的优秀满分同题作文,给够学生时间品赏、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可以摘抄好词好句或片段,可以记录当时的读后感受……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知识与写作素材、精彩语句,为今后写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也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了许多的精彩,欣喜
万分:
夏日里的太阳总是固执到释放出最后一份热量才肯隐去。然后黑夜瞬间降临。我抬头仰望摩天轮,迷幻的灯光闪烁着,仿佛每一个格子里都装满了幸福。然而,那一次,我知道你再也不会陪我玩了,我很悲伤,也很无奈……
望着你那渐渐隐去的孤单背影,我突然想起了周杰伦的《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那写的,也许就是这情境吧,我忽然觉得也许从此以后,你与我也许就真的像那歌词里写的一样,相隔千万里了吧!想到这里,我的一颗心就像被放进了冰箱里的冷藏室,渐渐没了温度。心里开始后悔起来,为什么要说那样的话,为什么要伤害无辜的你呢?
……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此言就是劝诫我们通过大量阅读与欣赏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四、激励肯定,树立学生信心
每次作文下来,学生们都先看老师的评语,科学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增强写作信心,为写好作文奠定动力基础。只要学生写得好,哪怕只有一两句,我都在班上读出来给予赞赏,尤其是那些较差的学生,更要及时鼓励,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此外,我还有意识地为学生的习作发表创造条件,有的送校报《希望》,有的是黑板报选登,有的是打印出来,发给小作者,从而满足了他们渴望作文获得成功的欲望。
著名诗人何其芳说:“生活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让我们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真正让写作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爱上作文。
参考文献:
陈荣艺,姚春杰.作文有效教学招招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3.
|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