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名言,结构全文
2014-04-29朱海峰
朱海峰
摘 要:议论文写作中,直接引用或巧妙化用名言佳句,可快速结构全文,形成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等基本结构方式,从而提挈起文章的“精神气骨”。
关键词:名言;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议论文写作中,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格言智语、诗文佳句来思辨述理,不但可以使议论精巧而又意蕴丰厚,说理形象而又文气隽永;而且可以别出心裁地巧妙构思,谋篇布局,快速结构全文,转化成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等基本的结构方式,从而提挈起文章的“精神气骨”。下面将逐一例析其具体运用。
一、并列式
“并列式”,就是在论证中,文章几个段落层次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从事物的多个方面同时展开论证,有利于呈现事物的多面性,使论题内涵变得开阔而丰厚,从而完整全面地认识问题,深入总结。而借助名言来建构“并列式”主要是通过选取两至三句与确定的中心论点相关的经典名句等作为分论点来实现的。比如,为了论述“孤独”的独特意义与价值,可选择如下三句:“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歌德);“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南森);“为了从事创造性工作,人类需要孤独,可是在孤独中,广义的人类仍存在于内心”(奥伊肯)。此三句分别从“迸发灵感”“发现自我”“发现创造”三个角度阐述,紧扣中心,巧妙勾连。而如若引用的是一段“排比型”的名言,则又会使文章呈现“总分式”的结构,形成两种结构方式的交叉,后面要分析的“层进式”中也会出现此种情况。比如,要论及知识分子所承载的使命,可引用北宋大儒张载《张子语录》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切题的情况下,将此置于文首,再逐层剖析之,则自然形成先总后分、三层并列的结构形态,简洁明了,妙合天成。
当然,采用“并列式”结构,必须注意几个并列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要指向不同维度,又要系统地融为一体,切勿随意选择,简单排列,以致文章松散无序。
二、对照式
“对照式”,就是在论证中,文章主体部分两个段落层次间的关系是正反对照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加以分析议论,最后进行总结。对照的目的是以一方衬托突出另一方的正确性;或两者之间形成互补,通过辩证分析以使结论更加完善。而借助名言来建构“对照式”则与建构“并列式”的做法基本相同,只不过某句名言内部间或不同名言之间要有鲜明的“对照”关系而已。若是达成第一种目的,比如,要论述“生死意义与人生取舍”,可引用:“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而从教学、考试中的实际效度来看,达成第二种目的的“思辨”类更为重要。比如,要阐述对待“机遇”的理性看法,可引用:“机会不会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狄更斯)“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泰戈尔)要论述对待“追求”的不同视角、心态与哲学观,可引用:“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萧伯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周国平)。而在阐述关系类论题时,此应用范围更广,比如,要思辨“自我信念与他人指引”的关系,可引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当然,采用“对照式”结构,必须注意每一方面内在的逻辑层次和内容的丰富,避免直接叙写两大段而使之简单对立,或只是堆砌论据,造成观点生硬,内容单薄。
三、层进式
“层进式”,就是在论证中,文章几个段落层次间是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的一种结构方式。它的几个分论点间有主次轻重之分,能构成意義的层递;或按后一个分论点由前一个分论点派生出来的逻辑顺序逐层深入地提出分论点,并进行分析论证,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共同为中心服务。其通常是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实至虚,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等,符合认知规律,容易让人接受;而且论证严密,极具说服力;还使文意腾挪生姿,充满张力。而借助名言来建构“层进式”,最紧要的是找到切合命题要求的一组语意逐层加重或思辨逐渐深入的名言。就第一类而言,比如,要论述“借鉴”之意义,可直接引用《旧唐书》中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当然也可巧妙化用,如:2007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诗意地生活》就将“诗意地生活”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联系起来,精练地概括出“种下理想,不懈奋斗”“收获诗意人生”的新颖观点。而就第二类而言,比如,有这样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阅读“九叶派”诗人辛笛的一首哲理小诗《有和无》“小花对牡丹说/我开故我在/待到百花齐放时/也就不再有我在//星星对星座说/我亮故我在/待到星斗满天时/也就不再有我在//溪水对江河说/我流故我在/待到百川归海时/也就不再有我在”,然后写作。这首诗形式上借用笛卡尔的著名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阐述了小与大、个体与集体、小我与大我中存在的辩证关系:小生命以各自的方式表明自身的存在,同时“小我”在溶入“大我”时完成存在的价值,但个体作为独立的自我也不能在集体意志中消失。写作中,按序引用如下三句作为每一部分的分论点,恰可逐层深入表达出诗歌所包孕的哲思:“河流里没有一滴多余的水;”(鲍尔吉·原野)“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力量;”(雷锋)“海,汹涌的大海,我听到你召唤的涛声——一切江河,一切溪流,莫不向着你奔腾;但它们仍然是水,是水!它们属于你,也属于自身。”(陈敬容《水和海》)如此以“水”与“河海”之间的关系连贯全文,论辩说理,妙不可言!
当然,引用名言来打造“层进式”等结构,务必要切题,且注重分析,切勿堆砌语录。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