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达国家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

2014-04-29唐莹莹赵宗

关键词:国际比较文化建设

唐莹莹 赵宗

[摘要]北京已经是中国的国家文化中心,但与发达国家文化中心城市相比,北京还只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中心。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文化中心城市,在推进文化建设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高度的文化自觉、宽松的文化环境、严肃的文化法制、成熟的文化市场、主打的文化品牌和市民的文化共享等等。北京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前提下,如果能够更为自觉地加强国际文化的交流,吸收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应该能够发展得更好一些。

[关键词]文化中心城市;文化建设;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4)02001907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把首都建设成为在国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文化中心城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市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北京已经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中心,但与发达国家文化中心城市相比,北京还只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中心。无论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强国”,还是要把北京建设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文化中心城市”,我们的文化都必须要走向世界。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国际的研究视角。①北京的文化建设,尤其需要与一些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这对研究北京在国家文化中心建设上的职能定位、主要任务、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发达国家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经验

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中心城市,在推进文化建设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可以为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高度的文化自觉

一个城市的文化及其自觉情况与这个城市的历史、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尽管城市发展背景不同,路径不一,但作为文化中心城市,他们都对自身的文化优势有着高度的清醒,对发展文化有着强烈的责任。

一是紧密结合城市特点,体现城市性质。纽约成为美国的文化中心,源于其经济中心和移民中心的形成;其高度的文化自觉,也源于其經济中心和移民中心的推动。发达的经济对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也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为了保持经济中心的地位,纽约必须提供相应的文化设施、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具有发达的文化产业,形成强大的文化人才群体。纽约的文化具有移民文化最基本、最丰富的特质,文化的多元性是其最主要的体现。仅从宗教而言,纽约有教堂、礼拜堂、庙宇以及各种宗教建筑3600多座;大约有近一半的纽约人信罗马天主教,23%的人信基督新教,26%的人信犹太教,3%的人信其他教或不信教。[1]正是对经济中心、移民中心这种城市特质的深入理解和把握,纽约人对自己有着哪种文化、需要哪些文化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使得纽约在文化中心建设上有了高度的自觉,逐步培养了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敢于创新的文化意识和自强不息的文化品格,形成了纽约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品质。

第12卷第2期唐莹莹等:发达国家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4月

二是经济发展倒逼文化发展。由于二战后全国性经济结构的调整,纽约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制造业急速衰落,从而导致纽约传统经济地位下降。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70年代开始,纽约把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把加速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措施。由此,纽约的第三产业逐渐取代第二产业而成为纽约第一大产业。同纽约一样,伦敦的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城市发展的转型需要。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在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英国开始认识到工业发展所导致的资源约束与环境污染问题亟需解决,尤其是经过对泰晤士河的治理和“雾都”称号的深刻反思后,英国政府决定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实现经济复兴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伦敦市政府决定把创意产业作为核心产业来经营,“创意伦敦”的概念应运而生。

三是政府的文化自觉起着主导作用。有“西方文明之都”称号的巴黎,一直是文化立市的典范。巴黎是全世界公认历史遗存保护最好的城市之一,整个城市像一个巨大的天然博物馆和艺术圣殿。在发展文化艺术问题上,法国采取的是政府主导的体制。二战后美国的崛起,使法国的文化传统和产品受到英语国家的渗透与侵蚀。面对挑战,戴高乐政府于1959年成立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部,阐明了法国的文化政策:“使最大多数的法国人能接触全人类的、首先是法国的文化精华;使法国的文化遗产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文化艺术创作,繁荣艺术园地。”[2] 在财政上,法国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给以大力支持,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给予不同形式的财政补贴或赞助。此后,法国历届政府基本上持续执行了这一文化政策,而这项政策也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文化政策。面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侵蚀,法国政府采取了强势立场。[3]面对美国全球性的“文化入侵”,纽约取代巴黎成为世界新的文化中心的时代背景,巴黎人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法国化的文化发展战略:即在充分弥补公众文化设施不足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的魅力,并赋予它们21世纪的新活力。

(二)宽松的文化环境

具有宽松的文化环境,是这些文化中心城市普遍的特征之一。而政府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创造、保护这样一种宽松的文化环境。

除了移民城市这个特点之外,纽约文化艺术之所以始终保持不衰的活力,还与纽约宽松、优惠的文化政策分不开。美国对于文化艺术采取松散、间接的管理方式。美国没有一个全面、综合、统一主管文化事业的部门,关于文化事务的有关问题,主要由国家人文艺术基金会来管。这个基金会不是一个文化政策的制定机构,而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为文化艺术服务的机构,主要是通过自助行为来引导全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在管理方式上,纽约市对非营利文化与营利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但共同点就是都采取了非常宽松的政策。对非营利文化经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实行免税政策,对于营利文化的政策则是通过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实行财政优惠政策。通过这些优惠的财政、税收和信贷政策,改善文化产业的经济环境,减轻文化部门或团体的经济负担,使其有更多的经济收益,促进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巴黎宽松的文化环境主要体现在:一是兼容并包。巴黎以其特殊的方法巧妙地在这片狭小的空间中汇集了大量精英,因此它成为欧洲甚至在某种程度也是世界的“文化之都”,形成一个得天独厚的“文化场”,吸引法国的“外省青年”和世界各地的“有志之士”来此奋斗。二是求同存异。巴黎的管理者似乎深谙“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对这种“巴漂”越来越宽容,并不动辄清理;而且,管理者从政策、资金方面扶持自己赞同的文化,但对自己并不喜爱的某些文化现象并不压制。三是有效的载体。19世纪末,越办越多的杂志成为当时巴黎的文化基础,许多杂志的存在又使文化环境一点点宽松,这种良性循环更增强了巴黎的文化吸引力和辐射力。当时,对“文化”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各种报告会,这些报告会已远不限于教育界、学术界,学术报告会与通俗报告会的界限也不再严格。正是这种自发形成的沙龙和随现代化而生的杂志、报告会形成的“非正式制度”形成了特殊的空间,造就了巴黎“文化之都”的地位。[4]同时,尽管法国政府在扶持文化方面制定有力政策并投入大额经费,但它并不干涉文化的市场运作,更不参与艺术创作,这就给予创作者很大的自由空间。

(三)严肃的文化法制

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的文化中心城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通过健全法律制度、营造法律环境,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一是系统地制定有关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比如纽约,对文化活动和对社会经济活动一样,由政府制定一系列有关文化发展的法规和规定。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自大萧条以后第一部支持文化艺术事业的法律,即《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另外,版权法、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条文的出台都极大地保护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直至今日,美国已经建立起以《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为主的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很好地保护和促进了美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与发展。[5]另外,日本通过法律调控文化市场的手段也已经机制化,制定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和《有关振兴文化艺术的基本方针》,使日本政府调控文化产业的手段更加完善。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就是1970年制定的《著作权法》,截至2009年,修法18次,差不多两年1次,这种修法速度可能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6]该法的实施,有效维护了著作权益,使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注重通过法律制度保护文化遗产。通过法律制度来保护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各国文化建设中的共同做法。在这方面,巴黎、伦敦和东京都有一些自己的创造。如法国政府有全面而严格的保护政策,一些历史建筑一经被确定为文物便施行非常严格的保护制度。巴黎的《城市规划和保护法》是世界上最全面、最完善和最严格的城市法律之一。188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古迹保护法》,至此开始了英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建立过程。现在,英国已经制定了几十种相关法令、条款,保护对象也扩大到建筑、保护区、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环境。日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发展演变以相应的法规颁布为契机,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

(四)成熟的文化市场

作为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的文化市场也相当成熟,这不仅仅体现在市场充分孕育、现代传媒产业高度发展、文化传播力强劲、文化设施齐全等表象上,更体现在其对发展文化市场的认识,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一是体现在对文化市场的理解上。文化建设不同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不仅仅只是搞几场演出、办几次展览。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就必须着眼于“大文化”,形成规模效应、连锁效应,真正使文化产业化。这方面,东京的做法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东京在发展传统的文化产业,如展览、演出、体育、新闻媒体、广播影视等基础上,结合其民族特点,凸显民族文化在产业中的影响,培育出了动漫产业,并成为拉动经济、体现和输出日本民族文化的“拳头”产品。对文化市场核心要素的理解和把握,使得东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产业,对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是体现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美国倡导的自由经济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无为”和“零管制”是美国政府特别是联邦政府的执政原则。政府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自由竞争环境的同时,提供了各种软硬件支持。在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上,主要来自于市场,而不是政府投入。[7]长期以来,日本经济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产、官、学”的发展模式,即企业通过与政府及研究机构的合作来谋求发展,政府负责提供政策支持、研究机构负责提供市场预测、发展前景等信息支持,企业则利用这些优势充分发展。对于伦敦来说,大伦敦政府作为伦敦市战略决策的行政机关,担负着制订和实施伦敦全市文化发展策略的法定责任。但并没有一个类似的政府机构来支持文化战略的实施。事实上,伦敦并不存在一个单独的文化传播部门,而且伦敦文化部门的发展也并非主要依靠大伦敦政府的赞助——在伦敦有许多文化传播组织和部门,它们的资金来自国家彩票收入和其他的公共基金。[8]

(五)主打的文化品牌

纵观发达国家的文化中心城市,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并深深地植入到人们的印象当中,只要你说出这些特点,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这个城市。比如一说起百老汇,人们就会想起纽约;一说起动漫,就会想起东京;一说起艺术,就会想起巴黎;一说起创意,就会想起伦敦。

(六)市民的文化共享

文化的主体是市民,本质是共享。只有市民参与的文化,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国际大城市都十分重视城市公民文化建设问题。加强城市公民文化建设,已成为增强城市凝聚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巴黎,文化不是被围墙和收费窗口重重包围的堡垒。2009年起,全日制的欧盟国家学生可以免费参观大部分文化场所(包括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凡尔赛宫等)。最高端的博物馆如此,最平民化的图书馆也如此。巴黎市政图书馆是散落在巴黎各个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虽说是社区图书馆,但一些社区图书馆的藏书量甚至超过大学图书馆,门类齐全,除了法语藏书,还有大量英语和德语藏书。市政图书馆面向所有人开放,居民只要免费办一张借书卡,就能外借最多5本图书,而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9]

二、对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启示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亦然。发达国家建设国家文化中心的经验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结合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一般性规律,以及北京城市转型发展的当下实际,我们认为,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首先需要找准症结,找准阻碍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一)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主要障碍

1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认识不统一

北京科学发展之路,必须放弃走经济中心、产业中心、工业中心的老路,回归中央对作为首都的北京城市的功能定位,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走文化立市、科技强市的道路。但以GDP论英雄的观念还很有市场,对北京要不要以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为重心尚存争议,没有充分认识到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落实中央要求的重要内容,是回归首都城市性质功能定位、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大城市病、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2对文化中心建设的规律认识不到位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理论准备,也需要实践探索。在这个进程中,很多同志没有关注到国家文化中心建设与北京文化建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没有意识到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所应有的担当与责任,没有处理好文化意识与文化事业产业之间的关系,没有协调好加强文化法治建设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关系,使得在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视野不够开阔,布局不够大气,措施过于简单。

3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名城的保护意识亟需增强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北京有经验,也有教训。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事件,足以令我们反思现代与传承、拆迁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怎样把北京这座负有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成为更加名副其实、熠熠生辉的文化之城,还是一个十分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4文化中心建设的品牌不清晰

品牌建设在国家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在实现中国梦、复兴中华文化的浪潮中,需要有一面旗帜、一种力量来凝聚和鼓舞大家。2005年的时候,北京曾经提出要建设“创意之都”的目标。这个口号不是不能提,问题是提了能不能做成,能不能成为这方面的“老大”?这就不能不慎重。如果创意之都搞不过伦敦,艺术之都搞不过巴黎,动漫之都搞不过东京,音乐之都搞不过维也纳,大片之都搞不过好莱坞,那就还是另选品牌的好。当然,我们不是说,人家有的我们一律不搞,这些我们也得搞,而且还得搞好,但是,不能再把这些作为我们独擅胜场的北京品牌来搞。我们得另谋思路、另辟蹊径。

5文化法治不健全

北京的文化法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文化立法总体薄弱,在一些重要领域尚属空白;文化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业态缺乏相应的法制规范和促进;有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现实需要,亟待修订完善;有些法律法规比较原则,可操作性、针对性不够;文化执法能力不足。[10]72-74

6文化消费不均衡

近年来,北京市在引导、方便市民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比如图书馆、博物馆以及部分公园免费开放等举措,使得更多市民有机会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然而,与成绩相比,北京市文化消费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文化消费品层次失衡。主要体现为享受文化消费超前发展,基本文化消费和发展文化消费呈滞后状态。文化消费水平超过社会实际消费水平,压缩了文化消费的发展空间和资金投入,导致宏观上的失调:一方面,适合普通大众的消费场所难以满足需要;另一方面,高档设施大量闲置,造成了文化资源新的浪费。二是市民整体消费水平不高,消费水平有两极分化迹象。根据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08年调查显示,书籍、报纸和杂志的消费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文化产品类别,目前仍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文化产品;而零消费率最高的文化活动是参观艺术场馆、观看艺术表演,可见高雅艺术、精英文化与老百姓的审美需求仍有一定距离。[11]

(二)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建议

文化发展的核心在于解放文化生产力,国家文化中心建设需要从理念、制度、措施上进行全方位的革新。

1牢固树立建设国家文化中心的自觉

北京要自觉坚持中央确定的城市定位,自觉加快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速度,自觉提升国家文化中心的质量。对国内,它应该是全国文化的聚集之地和首善之区;对世界,它应该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代表者和集大成者;在未来,它应该是与世界著名文化中心城市比肩而立的国际文化名城。当然,要做到这一步,现在必须以极大的自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集中精力扭住文化中心建设这个任务不放。因为这既是建设国家文化中心的需要,也是北京自己实现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科学发展的需要。如果不是这样,过不了多少年,北京将会被人口、资源、环境、交通等瓶颈性问题所围困而陷于瘫痪的边缘。有鉴于此,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放弃一些不适合北京长远发展的想法和做法,真正走向以文化中心建设为己任、以建设世界一流国家文化中心为目标的文化自觉。

2明确国家文化中心承担的基本功能和任务

纵观世界各国的文化中心和文化大都市,无不是在文化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文化凝聚力、文化辐射力和文化创造力。凭借其文化影响力与控制力,这些城市始终引领本国、本地区、甚至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它们不仅是时尚的风向标,更是时代发展的领导者。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一是和国家首都的城市性质相融合,是國家首都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和全国政治中心的功能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三是和国家的国际交往密切相连,具有开放性和国际化的特点;四是具有唯一性,是国内任何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因此,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文化上应承担和发挥好五个方面的基本功能:第一,代表展示功能。荟萃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引领中华文化创新,率先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代表和向世界展示的窗口。第二,向心凝聚功能。发挥文化对增强国家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使首都的文化成为全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美好精神家园,成为凝聚人们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第三,首善影响功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始终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高地,成为创新活力最强、包括科技教育在内的文化最发达和社会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引领和影响全国文化的发展。第四,示范带动功能。在文化创新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中走在全国的前列,为全国的文化建设探索思路、积累经验,引领文化创新先河和文化发展潮流。第五,服务保障功能。为首都人民和全国人民的文化需求服务,为中央领导全国文化建设和推进全国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服务保障。[10]24

3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

政府在国家文化中心城市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这首先体现在政府的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上。这需要建立在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基础上,有明确的目的和切实可行的目标,有特色、竞争力和差异化的文化品牌,与城市整体发展相结合。北京在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上,应当立足北京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个传承优秀传统、充满创新活力、开放、包容的全国文化中心。当前,在文化时代来临的全球背景下,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国内形势下,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创新的抓手。这是因为文化是一个城市、一个地方保持其独特性和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北京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就是要将文化思维始终贯穿在城市发展创新活动中,以文化的视野来评估城市发展中的各类要素情况;把文化作为核心资源来整合城市的各种资源,从文化角度考虑和制定各类公共政策,在文化资源和公共政策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协同的关系,开展城市创新决策;用文化价值观来评估各项发展措施的效果。

4营造宽松、多元兼容的文化环境

一座城市文化繁荣的标志是出大师(文化精英)、出上品(文化精品)、出流派。这三者的状态如何,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关键,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精神高度和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而这三者的状态如何,恰恰与是否具有自由宽松、多元兼容的文化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许多城市的文化史证明,自由宽松、多元兼容的文化环境是一个城市文化人才聚集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对于大师、精品、流派的出现至关重要。1986年,时任中宣部部长的朱厚泽曾指出:“文化要发展,各行各业要发展,推而广之,要使一个社会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有一件事情恐怕值得引起我们注意,就是: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看法,与传统的东西有差异的观点,不要急急忙忙做结论;同时,对积极的探索、开拓和创新,要加以支持。……有篇文章,讲到宽厚、宽容和宽松。三个‘宽字,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跟我们原来的想法不太一致的思想观点,是不是可以采取宽容一点的态度;对待有不同意见的同志,是不是可以宽厚一点;整个空气、环境是不是可以搞得宽松、有弹性一点,完全刚性的东西是比较容易断裂的,它不能抗冲击。”[12]这就是著名的“三宽政策”。在此基础上,应当改革党在文化领域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能力;改革政府配置文化资源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政府管理文化企业事业的方式方法,提高政府的文化管理能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产业新秩序。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加快实现政府文化行政管理职能转变,要从“办文化”、“审批文化”的传统向“管文化”、“服务文化”的方向转变。

5健全文化法治

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必然提出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从世界范围来看,由政府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文化向运用法律法规间接管理文化转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美国,政府更注重的是文化及其产业是否合乎法律规范,凡是违法的依法予以取缔,而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更是严惩不贷。在其他发达国家,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也越来越宽松,法律保障则越来越严密。当前北京市文化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文化产业立法要顺应发展趋势,尽快出台亟需的法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规范、促进和有效管理。要根据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文化产品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文化产业所需的政策环境等,制定有关法规;根据文化团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文化消费人群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接受能力不同,制定市场准入的法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引进资金的需要,制定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及财税优惠的法规;根据文化产业人才和技术的需要,制定引进文化人才和技术的法规等。要加强执法,依法行政,保证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并促进其发展的持续、高效、稳定。

6扩大市民的文化参与

发展文化,说到底是为了提高每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陶冶情操,提升自我。接触文化、参与文化、消费文化应当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每个人的自觉和必需,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广大市民更广泛地参与到城市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其他城市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巴黎,为了加大文化对年轻人及特殊人士的吸引力、体现文化政策惠及全体巴黎市民的主旨,把年轻人从酒吧、球场吸引到艺术场所, 巴黎政府主动降低艺术表演的票价。巴黎每年给予面向年轻人的文化表演的发行津贴超过75万欧元,并制定了关于青少年影视才能的教育计划。同时,在对残障人士的文化关怀上,巴黎政府决定更新部分博物馆(如赛尔努斯博物馆与小皇宫)的建筑结构,方便残障人士的参观,并在博物馆中设立专门人员帮助有视觉听觉障碍的参观客。此外,巴黎政府于2007年在巴黎9区兴建了一个国际视觉剧院,进行以手语为语言的戏剧演出。[13]

7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文化交流

当今世界上的国际大都市都非常重视培育和营造国际化的文化氛围,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北京要提升城市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一是依托国家政治中心的优势,汇聚全国政治、文化精英,进一步向国际化城市迈进。二是发挥城市本身已经具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都优势,形成具有较强国际吸引力的文化魅力。三是通过定期举办国际性的特色文化节,与世界各国开展文化交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国际形象。四是通过经常承办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以及国际性的会议,扩大对外交往,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五是加强国内各省市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我国各地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弘扬传播这些优秀文化不能仅在地方,还应在首都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展演,使其获得更广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发玉:《纽约文化探微》,北京:中央編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2页。

[2]肖云上:《法国的文化政策》,《国际观察》1999年第6期。

[3]朱伟明:《法国政府对本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当代世界》2007年第6期。

[4]雷颐:《巴黎:文化之都的“秘密”》,《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7期。

[5]孟东方:《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企业文明》2012年第3期。

[6]甄西:《日本著作权法修改纵览》,http://www.pep.com.cn/cbck/0911s/201012/t20101227_993396.htm。

[7]孟东方:《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企业文明》2012年第3期。

[8]黄正骊:《文化大都会2010伦敦文化战略的传播》,《时代建筑》2010年第6期。

[9]杨阳:《巴黎文化不设防》,《政府法制》2011年第32期。

[10]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课题组:《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年版。

[11]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12]朱厚泽:《关于思想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人民日报》1986年8月11日,第7版。

[13]尹明明:《巴黎文化政策初探》,《现代传播》2010年第12期。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n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enter

Cities and Its Revelation for Beijing

TANG Yingying1 , ZHAO Zong2

(1.Law Schoo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Institute of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2. Institute of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 Beijing has already been the national culture-centered of China. However, compared to culturecentered citi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Beijing is still a cultural center of developing country. Culturecentered cities such as New York, London, Paris and Tokyo have accumulated much beneficial experience in their culture development: high level cultural selfawareness, loose cultural environment, strict cultural legal system, mature culture market, major cultural brand and culture sharing in citizens, etc. Beijing may develop better if it enhance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nsciously and absorbs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s of human society while insist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y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culturecentered cities; cultural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TrZhang Jing; Cui Xianquan)

(責任编辑孙俊青)

猜你喜欢

国际比较文化建设
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购物免税与退税政策的国际经验启示
信用证欺诈及例外原则的比较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金融资产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发展启示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