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事利:让丝绸回家,让品牌出国

2014-04-29栗子

文化交流 2014年5期
关键词:丝绸文化

栗子

一家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当它面临传承和创新的课题时,把视线转向了文化。走进万事利大厦,我们首先看到和听到的不是经营和产品,而是万事利丝绸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从产品制造到文化创造再到品牌打造,这是万事利走过的淬炼和升华之路。万事利集团董事局主席屠红燕从母亲沈爱琴手中接过这面大旗已有10年,她开启的是用文化、艺术和时尚印染的新丝绸时代—

丝绸炫动文化,让更多人爱上丝绸

提到万事利丝绸,人们最先想起的可能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青花瓷”丝绸颁奖礼服。奥运会上的“青花瓷、宝蓝、国槐绿、玉脂白、粉红”五大系列颁奖礼服,演绎了中国丝绸文化的至高水准,成为了2008北京奥运会上当之无愧的魅力文化主角。

时隔两年,万事利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世界级盛会上海世博会的舞台,并且散发出更为迷人的品牌魅力。为联合国国际交流合作委员会制作的丝绸版《2010上海世博会参展国政要金石印谱》融丝绸文化、书法文化、篆刻文化于一体,让世界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丝绸文化。

企业以生产丝绸面料、给外商做订单赚取低廉加工费为主,那基本上是第一代浙商的成功模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成功创业。对从母亲手上传下来的丝绸,屠红燕有着不一样的思量。

“当你着眼于丝绸的面料属性,它产生的利润可能只有2元一米;当你着眼于丝绸的文化和历史特性,它产生的利润可能达到20元一米。”从北京奥运会,到广州亚运会再到APEC峰会,万事利一次次的精彩亮相正是其内在蜕变的华丽外现。

丝绸既是中国文化,又可以承载各种民族文化。近年来,万事利通过开发四大名著系列、诗书系列、国画系列丝绸文化书刊,采聚中国文化的精华运用于丝绸产品开发,许多高端礼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国贵宾。

走进万事利的丝绸文化博物馆,除了传统的睡衣、丝巾、旗袍、礼服、领带等产品,还有华贵的丝绸装饰材料、织锦画、《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丝绸书籍以及精美的丝绸艺术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织造技艺传承人、受聘为万事利丝绸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的钱小萍曾这样感慨:“像万事利这样的民营企业能够主动挑起中华丝绸文化传承的担子,实为难得。”钱小萍1991年创办了全国第一座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50余年来一直在丝绸文化领域默默耕耘。她说,万事利总裁李建华曾与她一起溯源丝绸的古老工艺和文化,让她颇为感动。

一家民营企业的文化担当同样让我们感动。继发起成立浙江省丝绸文化研究会后,万事利又创设国家第一家民营丝绸文化博物馆,打造丝绸艺术品展示和丝织技艺交流平台:不辞辛劳地去世界各地搜寻最古老的丝绸文物;竭尽全力寻找即将失传的丝绸绣娘和老艺人,即使不产生经济效益也把他们“养”起来,这些不计回报的事,只出于万事利对丝绸文化的热爱与专注,“我们只希望把老祖宗的文化传承下去。”

几十年来,两代人心无旁骛,耕耘丝绸,坚守丝绸,为的是让更多人爱上丝绸。

丝绸作为媒介,才能真正融入生活

屠红燕递上的名片是丝制的,白底黑字,橙色LOGO,拿在手上丝滑润泽。它比普通的名片贵上10倍多,面料工艺也不简单,加上特殊印制,可谓精致考究。或许,它可以代表屠红燕时代的万事利深入发掘丝绸的文化价值,使之更好地与生活融合。

万事利人在认识、探索、弘扬丝绸文化的同时,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对丝绸产品的再认识。从产品制造走向文化创造,万事利走出了一条丝绸企业“传统产业+文化创意+高科技=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新路子,不仅实现了丝绸的文化价值,而且也实现了更高的经济价值。

屠红燕发人深思地说:“当你着眼于丝绸的环保及艺术品属性,它的利润可以达到2000元一米,甚至20000元一米。”“未来中国真正能成为奢侈品的就是丝绸。”“无丝绸,不杭州。”—这就是丝绸在杭州、在中国,在历史中的本来形象—高端、典雅。

承载悠久古老丝绸文化渊源,万事利专注于中国文化与现代丝绸的高端接力,以恢复丝绸作为奢侈品的本来面目为目标。执著于追求生活中的优雅格调,将丝绸的柔美、华贵融入家居生活的每个角落,以“丝绸让生活更美好”的全新理念,力求让生活变得更舒适、更艺术、更有格调。

生活中,丝绸犹如亲密伙伴,一直与我们如影随形。从美丽的绫罗绸缎,到装饰优雅居室的幔帐床褥,庙宇里的绣像金身,甚至小到领带、纱巾、荷包等小物件,到处可见丝绸的踪影。万事利也因此推演出“丝绸生活”的概念,认为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丝绸必将创造一种温馨的高品质生活,因此就在丝绸面料、丝绸服饰与丝绸礼品等业务板块的基础上,推出了一项新的业务:丝绸艺术装饰。

丝绸,乃是蚕宝宝穷其一生孕育的,是一种健康环保的纤维原料,含有18种氨基酸的蛋白纤维。它对人体有着特殊的亲和力。蚕丝性能优越,不但纤维光滑,而且易于染色。这些特点与织造工艺相结合,使丝绸成为富有光泽、柔软滑爽、色彩鲜艳的名贵织物,在崇尚自然、讲究绿色的21世纪,丝绸当然更受青睐。因为,它是环保的,也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对人类来说是最健康的,也最符合当下所提倡的低碳环保。

丝绸连接古今,时尚品牌全球共享

2013年,对于万事利来说,有几件大事值得标记。

由于受纺织工艺技术、设计研发能力以及对世界尖端时尚的把握能力所限,一直以来,中国丝绸企业始终没能实现国际品牌突围,也很难挣脱为海外市场提供简单生产、加工、代工服务的命运。为了摆脱产业现状束缚,走出国门,多年来万事利一直在寻找着“走出去”合作的机会。

2013年,机会来了。

第一件大事就是,集团正式宣布与法国里昂一家有着120年历史的丝绸企业MARCROZIER(马克·罗茜)达成战略合作。今后马克·罗茜不仅要为国际一线大牌做代加工,也要为万事利设计和生产丝巾,实现中国丝绸法国制造。至此,万事利迈出了中国丝绸民族品牌“国际化”里程碑式的一步。

2013年11月15日在杭州举办的“2013中华丝绸文化论坛”现场,万事利创始人沈爱琴将12幅用独特的高科技复制还原的敦煌藏经洞千年古绢画赠予敦煌研究院。这就是万事利去年的第二件大事。

这12幅古绢画曾藏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在百年前与大量敦煌文书一起流失海外,被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国人难得再见。现今,万事利集团运用其独特高科技将千年古绢画复原后“迎回”敦煌。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不禁感慨:“这对敦煌来说是结了一个善缘,更是为中国文化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事实上,这两件事同样体现着万事利的生命力、包容力和创新力。是其在丝绸行业昂首向前的一种全新的姿态。

如果说丈夫李建华忙着传承中国丝绸文化,那么妻子屠红燕则不遗余力地做着中国丝绸品牌国际化的事业。“万事利要真正叫响‘中国的爱马仕。”说这句话时,屠红燕显得底气十足。“要打造国际品牌,必须聚焦三位一体:品质技术决定品牌高度,国际视野决定品牌宽度,文化积淀决定品牌深度。”转型成为一家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万事利一边把持着文化、艺术和时尚的高水准,一边坚守着技术、品质和生产的硬指标。

的确,底蕴和视野决定了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力和竞争力。“在第一条丝绸之路上,当装满丝绸的驼队从西安出发的时候,我们还在沉睡;在第二条丝绸之路上,当满载丝绸的船队从泉州始航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觉醒;但我相信第三条丝绸之路必定始于浙江,始于杭州,中国丝绸必将征服全世界。”屠红英如是说。这是万事利的信心,也是中国丝绸的期盼。

猜你喜欢

丝绸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参展“丝绸苏州2020”的思考与启示
海上丝绸路
遥望“丝绸路”
谁远谁近?
路上丝绸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