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丰塘

2014-04-29关传友

寻根 2014年6期
关键词:寿州六安用水

关传友

在安徽淮河南岸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城南30公里处有一座闻名天下的古代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芍陂工程,今名安丰塘。安丰塘为春秋楚庄王时令尹孙叔敖所建,距今约2600年,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灌溉工程。在几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安丰塘屡经兴废,历史上曾号称“灌田万顷”,至今仍发挥着农田灌溉作用。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丰塘名称的由来

安丰塘原名芍陂,首见《汉书·地理志》。它的得名是因淠水入陂,水经白芍亭东,故名为芍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肥水》:肥水“又东北径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芍,凫茈也。”清人段玉裁注云:“今人谓荸荠,即凫茈之转语。郭朴云:苗似龙须,根可食,黑色,是也。”荸荠家种红而野生白,白芍即野荸荠,古代为救荒妙品。江淮地区所在多有,成为地方著名的农特产品。陂塘边浅处为凫茈滋生之地。此陂生长凫茈繁多,故以芍为名称芍陂。当代水利史家姚汉源先生认为其得名是“沟”义,《说文解字》训为“激水声也”,芍陂(或“汋陂”)因古有取水灌田之利而名。(姚汉源:《泄水入芍陂试释——读<水经注>札记》)隋代安丰县移至芍陂西北堤下,故唐代始称芍陂为安丰塘。《旧唐书·地理志》在寿州安丰县下记载:“梁置安丰郡,县界有芍陂,灌田万顷,号安丰塘,隋因置县。”可见安丰塘因所在行政地区而得名,故在唐代以后,芍陂与安丰塘两名并用,近现代则称安丰塘,如安丰塘镇、《安丰塘志》等。

安丰塘的历代修治

孙叔敖始建安丰塘时,选择了邻近淠河东侧一片时潦时旱的湖群沼泽洼地,利用地形和水文的自然条件,因湖拦水而成为陂。芍陂建成后,农业因灌溉而增产,古寿春从此“人赖其利,境内丰给”,战国至汉代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六大商业都会之一。延至两汉之际,芍陂年久失修,逐渐荒废,东汉章帝建初中庐江太守王景主持修陂,开陂塘口门五,吐纳川流,是史载芍陂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修治。三国魏邓艾屯田治芍陂,凿大香水门,开渠引水,使其蓄水能力和灌溉面积得到了空前增大。《晋书·刘颂传》记载西晋太康年间,芍陂因“豪强兼并”,造成“孤贫失业”的严重局面,淮南相刘颂采用“使大小戮力,计功受分”的办法修治芍陂。南朝宋元嘉七年(430年),豫州刺史刘义欣镇寿阳,义欣陈之曰:“江淮左右,土瘠民疏,顷年以来,荐饥相袭,百城凋弊,于今为甚……芍陂良田万余顷,堤堨久坏,秋夏常苦旱,义欣遣谘议参军殷肃循行修理。有旧沟引渒水入陂,不治积久,树木榛塞。肃伐木开榛,水得通注,旱患由是得除。”(沈约:《宋书》卷五一)对芍陂做了比较彻底的修治,出现了“灌田万余顷,无复旱灾”的景象。

芍陂溉田由万顷减至隋代五千顷,至晚唐时则仅有数百顷。至北宋仁宗年间,李若谷“知寿州,豪右多分占芍陂,陂皆美田。夏雨溢,坏田,辄盗决,若谷摘冒占田者逐之。每决,辄调濒陂诸豪使塞堤,盗决乃止”(《宋史》卷二九一)。地方官员的严明,处事坚决,芍陂水利得以重兴。北宋明道年间,安丰县知县张旨“浚淠河三十里,疏泄支流,注芍陂,为斗门,溉田数万顷,外筑堤以备水患”(《宋史》卷三〇一)。芍陂灌溉面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王安石写《安丰张令修芍陂》予以褒奖,诗云:“桐乡赈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目想倡功追往事,心知为政自当年。鲂鱼鲅鲅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临川文集》卷二四)称述张旨修治安丰塘后周边农田的丰收景象。

明清民国时期安丰塘的水利修治明显增多,据清人夏尚忠《芍陂纪事》和清光绪《寿州志·水利志》及《安丰塘志》统计,明代安丰塘水利较大规模的修治9次,清代修治16次,民国修治3次,都是由地方官府组织实施和环塘士民积极参与的。但由于豪强侵占垦田,到民国末年,塘身周围仅25公里,灌田所及不过六七万亩。

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就原貌检修加固,后又开挖了100公里长的淠东干渠,连接总干渠,引来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三大水库之水,使安丰塘成为灌区的一座反调节水库。到20世纪80年代末,安丰塘蓄水近1亿立方米,灌溉农田面积达67万亩。

安丰塘延续至今的原因

安丰塘历经2000多年延续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之利,究其原因除上所说的历代王朝大力修治之外,还有如下原因。

一是有丰富的补充水源,确保安丰塘用水。关于古芍陂的水源,据史料记载有三源,一是子午渠引淠河水(即今之淠河干渠下游段),二是山源河来水,三是肥水。淠河是发源于大别山北麓的淮河南岸的主要支流之一,全长253公里,东距安丰塘11~16公里。为补充芍陂水源,楚国人在今六安城北15公里的鲍兴集开挖了一条人工河道——子午渠(今名淠源河)。据《芍陂纪事》载,芍陂建成后至“秦汉之间应有修培,史不具载”。从东汉王景修芍陂至两宋时期,历代均有疏浚。元代以后,由于淠河上游水土流失加剧使其淤塞,积久难治;寿州与六安州的政区调整,人工重修疏浚工程浩大,明清时期此引水渠完全废弃。山源河来水主要是把六安城东面江淮分水岭的龙穴山诸山系(包括望城岗、小华山、大潜山、彭山)流下的溪水经姑贤墩汇集于芍陂之中。由于溪水受降雨影响较大,加之明清时期人地关系日益紧张,上游六安州人修筑了许多塘堰,如高家堰、永和堰、朱灰塘等,使山源河流量减少,天气干旱年份还会发生拦河截水的现象,造成安丰塘因无补水而干涸的局面,引起上下游的纷争,地方官府不时发布禁令。经现代学者的实地考察,肥水作为芍陂的水源是不存在的。现代淠史杭灌区修建后,安丰塘的补充水源才有了根本保证。

二是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由于芍陂的灌溉之利,历代王朝都重视对其管理。据史料记载芍陂是最早设有“陂官”管理的水利工程。

安丰塘在汉代就已建立了用水制度,《后汉书·王景传》载王景修治芍陂时“曾刻石铭誓,令民知常禁”,就包含有均分、合理用水的制度。宋代是“宾堤三十六门,均水与入,各有后先”(宋祁《景文集》卷四六),是说三十六门放水有先后顺序。明清时期出现有安丰塘用水制度的规约,清人夏尚忠《芍陂纪事》记载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在当时寿州州佐颜伯殉的支持下制定了“先远后近,日车夜放”的用水规约。每到用水之时,由沿塘各水门的门头开启水门,夜间放水,次晨水可到沟稍,然后按先远后近的规定车水灌田。水车应距渠道丈余安放,不准伸至渠中,以保证渠水向下畅流。放水灌溉时,由塘长派员沿渠巡查,以防跑水和查禁违例者。日落停车,夜间放水,循环往复,渠水不竭。所有农田全部灌完后,由门头锁闭斗门,钥匙交公。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强弱无间,远近齐沾”,这实际上是对安丰塘此前用水制度的重申与延续。清光绪三年(1877年)订立的《新议条约》,其中对用水就有“慎启闭”“均沾溉”“分公私”“善调停”“议罚款”等规定。这种新议条约明确体现了“均沾溉”的用水原则,针对放水期間容易出现的问题,规定斗门启闭之前“约同照知”,渠长田多的斗门先启迟闭,渠短田少的斗门后启先闭。若遇干旱或塘水少时,采用就近舍远的办法,使有限水量获得最大水利效益。对违反条约,或知情不报、私相庇护者,一律秉公议罚。1931年6月,安丰塘塘民大会审查通过了《寿县芍陂塘水利规约》的用水制度,并呈请官府备案,其内容与《新议条约》基本近似。

三是打击占塘垦种和拦河截水等不法行为。安丰塘“陂之兴废,固由官长主之”(夏尚忠:《芍陂纪事》卷上)。安丰塘因其塘身较浅、土地肥沃易耕作,成为历代豪强觊觎对象,纷纷铤而走险侵塘垦种。历代地方官员均采取严厉措施打击这种不法行为。

为确保安丰塘的补充水源,地方官府对在山源河上拦河截水的六安州人行为也给予明确制止。明嘉靖《寿州志》载:“明正统以来,六有奸民辄截上流利己,陂流遂淤。”明弘治二年(1489年),江南巡按都御史李昂,檄寿州、六安地方官员会勘,参考古典,指点旧迹,拆除拦河水坝,众皆输服。

猜你喜欢

寿州六安用水
解析几何试题精选
去常熟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去常熟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节约洗碗用水
安徽六安:致力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