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古城
2014-04-29龙山
龙山
高昌古城,维吾尔语称为“亦都护城”,也即“王城”之意。(《北史·高昌传》中载,它因“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高昌。
高昌古城是新疆最著名的两座古城遗址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昌古城同时也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22处申遗点之一。
建筑结构纷繁壮观
高昌古城最初创建于公元前1世纪,至13世纪废弃。它是吐鲁番地区千年沧桑变化的见证,也是西域与汉王朝交往最多最典型的城市。这座驰名中外的西域古都,曾先后为麴氏高昌王国、回鹘高昌王国等多个王国的都城,历尽繁华与战乱变迁,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
现遗存高昌古城,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城墙全用黄土夯筑而成,最高处达11.5米,基宽12米,夯层厚8~12厘米,间杂少量的土坯,有清楚的夹棍眼。墙外筑有较密集的马面,遗存有5座城门缺口,有的城门还有瓮城残迹。西面及南面的城墙保存较多,北墙仅余部分残迹,东墙尽毁。高昌故城保存最好的部分首推外城墙,结构完整,宏伟壮观。
其建筑和基本格局形成于前凉至高昌麴氏王朝时代。登高展望,全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分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布局似唐代的长安城。
外城呈不规则方形,周长约5公里,是唐时麴氏高昌王国时期所建。现存外城有寺院及民居遗址。外城的东南和南面是寺院区,西南部寺院面积较大,占地近一万平方米,从遗址看,有寺门、场院、正殿、讲经堂、藏经楼、多层佛龛的塔基,龛中还可见到残存的彩色壁画、佛像。寺院遗址内有一外方内圆的寺塔,塔顶已损坏,据说这座建筑就是当年玄奘法师为高昌王讲经弘扬佛法所用的讲经堂。外城西南部有四合院式寺庙遗迹,残存有多层龛的塔基及一些附属建筑残迹,城内遗物种类繁多,其中以回鹘时期摩尼教壁画、经典、文书,佛教壁画、塑像、经典及不同文种的文书数量最多、最著名。内城在外城中间,城墙全为夯土城,西、南两面保存较好,其建筑年代较外城为早。内城主要为宫城及寺院建筑所在,周长3600米,現仅存西墙980米,南墙850米。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印证,现存的内城在高昌郡时期就有了。内城中偏北有一高台,上有高达15米的方形塔状建筑物,俗称“可汗堡”,意为王宫。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双层建筑,现仅存地下部分,南、西、北三面有宽大的阶梯式门道供出入,规模虽不大,但与交河故城现存唐代最豪华的一所官署衙门建筑形式相同,可能就是宫殿遗址。
宫城在最北面,外城的北墙是宫城的北墙,内城的北墙是宫城的南墙。宫城属堡垒式建筑,周约700米长,现遗存的数座高3米至4米的土台,即回鹘高昌王朝的宫廷所在地。这里发掘出的绿色琉璃瓦、纹饰华丽的石柱础和巨幅的奏乐图精美壁画,记录了故都昔日的繁华和宫城大兴土木的情形。
高昌城北面是茫茫戈壁中的庞大墓群,那时的人死后可能大都葬在这里。整个墓群从城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公里,占地10平方公里左右。20世纪初以来,在这里发掘清理墓葬500多座,出土文书、丝毛棉麻织物、墓志、钱币、泥塑木雕俑、陶木器皿、绘画等各种历史文物数以万计。
历史地位非同寻常
高昌古城所在地,秦汉时默默无闻,只是车师前国的一块普通属地。
公元前1世纪时,西汉大将赵破奴扫边扩疆,攻克车师后,高昌与交河古城随之归汉王朝,此地设了高昌壁,为兵屯之地,一直到东晋。
进入南北朝之后,这里的局势开始动荡,当地豪强自称高昌王的事渐次多起来。327年,前凉张骏在此设置高昌郡,开创了西域郡县制的先河。继之又先后为河西走廊的前秦、后凉、西凉所管辖。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灭车师前国,吐鲁番盆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转移到高昌城。460年,柔然人杀北凉王安周,“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之称王自此始也”(《周书·高昌传》),从而掀开了高昌王国的序幕。这个时期,这里虽诸王争霸,但国号仍为“高昌”。后来,麴氏高昌王朝成了大气候,属地拥有3州5县22城,传了9世15王累计141年(499~640年),跨越了南北朝、隋朝一直到唐初,统治时间最长。前前后后这些“高昌王”,均受中原王朝的册封。麴伯雅还曾到隋朝长安朝觐,并娶了隋朝华容公主为妻。
唐贞观年间,高昌王勾结西突厥截断丝绸之路,唐太宗派吏部尚书侯君集带兵平定了高昌,在此设置了西州,下辖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5县。由侯君集所得高昌国户籍档案统计,当时有人口3.7万。
9世纪中叶以后,漠北草原回鹘汗国衰亡后,西迁的部分余众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其疆域最大时远远超过了今吐鲁番盆地。但当时回鹘高昌国仍臣属中原王朝,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1208年,高昌回鹘臣附蒙古成吉思汗,得赐回鹘高昌王为成吉思汗的“第五子”,并赐嫁其公主。此时,高昌回鹘称“畏兀儿王国”。
之后,高昌便遭不幸,陷入不断的动乱和纷变,先后遭吐蕃、蒙古的争夺、霸据和破坏。13世纪以后,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西北蒙古游牧贵族以海都、都哇为首发动叛乱,多次南下侵犯臣属于元朝的回鹘高昌国,1275年最多的一次出兵12万围攻火州(高昌)达半年之久,亦都护(高昌王号)火赤哈尔的斤终于战死在同海都、都哇的战争中。这一段时期,纷乱的战火延续有40余年之久,高昌城在战乱中严重被毁。至此,高昌城成了一座废城,这座阅尽1500多年繁华和烽烟的庞大古城成为一堆零落的历史文明碎片。
多元包容的文化遗产
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与中亚、欧洲的枢纽,文化和经贸活动十分活跃。
佛教文化和艺术是高昌文明最重要的部分。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由高昌传人内地,可以说,它曾经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之一。
高昌古城内有历代遗留下来的大面积佛教建筑,并残存有不少壁画和珍贵文物等,但大部分被英、德、法、日等国探险者盗去。城内大片的佛教建筑遗址,是研究西域三大佛教中心之一吐鲁番地区佛教兴衰史的重要证据。
现存高昌的著名佛教遗迹,有吐峪沟石窟和伯孜克里克石窟。
吐峪沟石窟于东汉末年至北魏年间开凿,延用至唐代,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在南北朝时期,吐峪沟石窟是高昌王国最高统治集团全力经营的佛教重地之一。到了唐代,吐峪沟大峡谷两岸的佛教洞窟有了进一步扩展,壁画艺术也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吐峪沟石窟现存洞窟94个,但仅有8窟残存壁画。其中,1~4窟,佛坐胡床,全国罕见,是研究我国佛教文化史、美术史、古建筑史的历史依据和实物资料,具有无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另出土文书残片近万数,以佛教写经为大宗,还有道教、世俗文书和古书注本等。文字以汉文为主,还有粟特文、婆罗迷文、藏文、回鹘文等。这对于重新认识吐鲁番的历史文化以及各民族、各宗教和谐共存的社会背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伯孜克里克石窟,现存壁画约1200多平方米,最早的第25窟始建于西魏时期。唐中期后,当地佛教进一步兴旺,很多原先的僧房也逐渐改为石窟。
高昌的文化胸怀,还在于它对多种宗教的包容。吐鲁番接纳过的宗教有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佛教入主高昌,要比敦煌早,开始是讲经,后来借助绘画和雕塑,绵延千余年。
汉唐以来,高昌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经贸活动集散地。当时波斯等地的商人,从他们国家带来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宝石和骏马,又从这里带走中原来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有意思的是,高昌王国鼎盛时期,即麴氏高昌时,十任国王都是汉人,因此汉文化对高昌的影响非同寻常。但高昌毕竟属于杂胡地带,车师、回鹘、突厥以至后来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杂居,因此当地人会数种语言者比比皆是。此外,高昌人的服饰也十分考究,并擅长制作美食。驰名中外的高昌古乐,更是高昌人的骄傲,它以浓烈的异域风情和丰富的艺术语汇在汉唐古都流行,被列入唐朝十部大乐之中,成为中西融合的文化瑰宝。可以这样理解,高昌古城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多元的文化底蕴,因此视之为中原与西域交往史的典范和标本,实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