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工程方法对我国城镇化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2014-04-29肖娟
肖娟
引言:伴随着城镇化建设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影响了农村城镇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城镇发展的潜力。为此必须探索解决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新途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协调好城镇化与生态化之间的关系,达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均衡。
在农村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人们更注重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伴随着城镇化建设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以惊人的速度摆到了国人的面前,如環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影响了农村城镇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城镇发展的潜力。为此,必须探索解决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新途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收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一、推测造成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1、当前的环境管理体系难以应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建立在对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环境管理体系,对农村的环境污染特点及防治重视不够,加上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所以不能很有效的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2、农村环保机构的匮乏。我国最基层的环保系统是县一级环保机构,由于环保部门缺乏经费和人员,大部分地方乡镇没有设立环保机构,据调查,目前还有许多乡级行政区域还没有成立环境保护机构,乡镇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工作的薄弱环节。除了环保机构匮乏外,农村环境技术支撑体系更是不健全,其它技术咨询、服务组织更少。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农村许多环保工作很难落实,给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带来众多困难。
3、科学技术落后或发展不足也是导致农村生态坏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科学技术水平还非常落后,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贡献率较低,据统计,200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与世界发达国家70%和80%的转化率相比,差距明显。
二、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解决
1、运用切克兰德方法论来建立研究框架。如图1
图1
2、根底定义。
根定义的构成要素包括:C(Customer):系统的受害者或受益者;A(Actors):系统活动的执行者;T(Transformation process):系统输入/输出的转换;W(World-view):使根定义有意义的世界观;O(Owners):该系统的废止者;E(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系统的环境约束。
主要工作是根据各方面信息收集与调查,在整理获取资料的基础上,对涉及的各个利益群体的相关系统进行根定义。基本前提与观点(w)指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E指我国城镇化的大环境;C指该系统中的受害者;A指系统活动执行者;T至系统输入输出转换。
3、明确造成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如图2.
(1)土地资源污染和浪费:用地规模扩大;结构不合理,布局凌乱
(2)工业污染严重:乡镇企业“三废”;城市工业污染“转嫁小城镇”
(3)人口集中打破原有系统平衡:大量生活垃圾;大量生活污水
4、针对原因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
(1)统筹发展。
我国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形成的“重城市、轻农村”的不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偏向是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国家制度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环境问题治理同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也处于弱势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在环保投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法律政策研究等方面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都很不够,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不合理倾向,正是在这种错位的环保政策下,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才“表现出失控的趋势”
(2)政府监管。
政府在协调农村城镇化和环境的保护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第一,经济手段的使用和优化。经济手段主要包括收费、补贴和建立市场等几个方面。第二,行政手段的使用和优化。我国在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中行政手段使用得较多,但是,行政命令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缺乏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检查与监督;规范不够、约束力不强、地方政府的保护行为较为严重等问题,因此必须不断优化。第三,法律手段的使用和优化。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从而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使其与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致。
三、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个方案的可行性。
图3 图4
通过层次分析法可得三个方案的优劣顺序为:C1>C3>C2。
也就是说,在城镇化中出现生态环境破坏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不然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最主要的是要统筹治理,其次是社会公众要有环保意识,政府加以监管,一定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应洛.系统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