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2014-04-29张志远

中国电子商情 2014年6期
关键词:化学溶液思维

张志远

引言:在新理念深入课堂,互动教学成为时尚,“满堂灌”为千夫所指的时候,课堂却折射出另一种倾向。许多教师将新理念形式化,“对话”变成“问答”、“满堂灌”转为“满堂问”、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整体性教学内容被肢解得支离破碎,降低了智力价位。教师在课堂把知识上掰开、揉碎、深挖、细掘、讲深讲透,使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明白。这种被动接收的教学方式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去追究知识、技能的来龙去脉,思维被禁锢,得不到锻炼和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将变得毫无创造力。《化学课程标准》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不仅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此,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注重梯度

教学是一种有效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和掌握知识的活动。从学习活动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不仅要设计好单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序列。问题序列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递进式问句系列,即初问浅显,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从一般化问题逐步走向抽象化问题,最终达到预计的提问目的,这是高中目前经常采用的问题形式;另一种是渐退式问句系列,即开始提出一个较抽象、较一般的问题,以引起悬念和产生整体印象,当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时,再逐步具体化,直到学生做出正确回答。例:

问题:足量的铜与含2molH2SO4的浓硫酸混合并加热,能产生的二氧化硫多少摩尔?

起初,学生错误地回答产生的二氧化硫为1摩尔。为此,在课堂上我进行了如下系列提问: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根据以上化学方程式计算,产生的二氧化硫为多少摩尔?这时我接着提问:随着反应地进行,浓硫酸的浓度会有何变化?铜能否与浓硫酸反应?有了提示,学生答出浓度变稀、不能反应。教师接着提问:那产生的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应为多少?学生明白了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为小于1mol。接着我顺水推舟:如果把上题中的铜换为金属镁,则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多少?为什么?经过学生的思维学生易回答所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应大于1mol且小于2mol。通过以上的一系列的提问,学生学会了如何去进行“先行组织者”,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以初步培养,同时能很好理解浓硫酸与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教师自己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要善于诱导,使他们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深化,得到锻炼。

二、课堂提问要新颖别致,注重趣味性

课堂教学过程,本质上体现的是教与学的有效互动过程。要使这个过程保持一种和蔼的、积极、互动、有效的状态,科学把握提问要新颖别致,注重趣味性是至关重要。“一张一弛,相得益彰”。在一堂化学课上,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一个“趣味实验”, 提问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它有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种积极的休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

在学习《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时,当学生已经了解Al(OH)3具有两性后,我们可以变个小魔术“清水—牛奶—清水”给大家缓解疲劳。在试管里加入10ml 0.5mol/L Al2 (SO4) 3溶液,滴加2 mol/L NaOH溶液,边加边振荡,观察现象。教师可进行如下提问:为什么滴加2 mol/L NaOH溶液时“清水变牛奶”?为什么随着2 mol/L NaOH溶液的增加“牛奶会变成清水”。学生易回答上面实验中“牛奶”制得是因为生成了Al(OH)3沉淀。“牛奶变清水”是因为Al(OH)3沉淀在强碱溶液里能溶解。通过趣味实验操作现象的提问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进一步深化理解了白色胶状沉淀Al(OH)3也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再如,在进行人教版化学必修1关于“铁的氢氧化物”的教学中,可将[实验3-9]改为分组实验,做Fe(OH)2的生成实验时,有的同学按照基本的操作规程进行:将NaOH溶液滴加在盛有FeSO4溶液的试管里。由于氧气氧化的作用(课本上有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这些学生得到的都是灰绿色的沉淀,最后变成红褐。这与课本上所讲的Fe(OH)2是灰白色的沉淀不同。老师可以提出富有挑战性问题:为什么在Fe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会出现与课本上所讲的不同的实验现象,学生积极的思考后回答:生成 的Fe(OH)2易被空气中氧气的氧化成Fe(OH)3如果老师在教学之中恰如其分地多提些趣味性的问题,一定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提问要联系实际,注重实效

化学教材中每章节的内容都是处于特定的知识系统中,知识之间独有的内在联系方式以及表达形式构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它是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关键部分,作为教师应抓住学生理解化学教材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惑,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与新授知识的矛盾及知识能力不足所产生的障碍,并以此去设计疑问、提问,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构建桥梁,引导学生带疑探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注重提问的是教材内容重难点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提问的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知识范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和信心。例如:

在学习硫酸型酸雨的成因时,可用二支试管各取少量SO2水的溶液进行以下探究:1、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值。2、滴入2-3滴石蕊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现象:少量SO2水的溶液变成了红色。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该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生成了酸性的物质。学生不应只满足理解生成了酸,为此还可提问:生成的酸成分可能是什么?如何用实验验证是生成H2SO3还是H2SO4?通过以上的提问,学生能很好地掌握H2SO3还是H2SO4的化学性质。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设计提问,并进行拓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但容易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的方式多变,切入点具有多层性和多彩性。准确把握课堂提问,切入教学,鼓励学生对知识富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和创造性思维,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提问和准确的回答问题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提高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化学溶液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
『溶液』知识全解读
解读“溶液”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