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籍高校毕业生赴苏高校培养工作研究

2014-04-29沈瑾刘阳

领导科学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化融合

沈瑾 刘阳

【内容提要】 认真做好新疆籍高校毕业生在苏高校的培养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结合金陵科技学院近年来的具体做法,从尊重差异,注重细节;交融文化,分享成果两方面探讨了如何以文化融合为抓手,注重细节,尊重差异,促进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新疆籍高校毕业生 赴苏培养 文化融合

【作者简介】 沈瑾,金陵科技学院学工处副处长,讲师,南京农业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刘阳,金陵科技学院新疆班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6-0017-03

2010年5月17日,中央召开了新疆工作座谈会,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次会议确定了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重大举措。开展新疆籍高校毕业生岗前培训,正是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金陵科技学院对此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

一、尊重差异,注重细节

新疆籍大学毕业生岗前培训班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回族与汉族等五个民族组成,其中以穆斯林民族学员为主体。这些学员有三个特点:一是少数民族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汉族迥然不同。其独特的穆斯林民族风俗习惯,更是与内地差异巨大;二是学员都已经大学毕业,有的已经踏上社会十几年,其心理成熟度与思想复杂程度有别于在校生;三是学员们大多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由于语言沟通、生活习惯、礼仪环境、相处方式等多方面的改变,使培训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大大提高。

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曾说过,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只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只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政策与风俗习惯知之甚少,更需要了解、认同并接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工作中力求做到尊重差异、注重细节。所以,金陵科技学院在新疆籍大学生岗前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始终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各个环节中去,注重细节设计,开展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充分尊重新疆少数民族的民俗习惯。

1. 学习先行,举办培训班

学员的93%是新疆少数民族,只有熟悉和了解民族政策与风俗习惯,才能在不违反民族政策,尊重民族差异的基础上,把培训工作做细、做好。因此,在学员到来之前,应该对参与培训工作的干部、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及学生进行培训,让其充分了解新疆籍大学生岗前培训工作对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国家关于新疆少数民族的相关政策,熟悉新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常见礼仪,为培训工作奠定思想与言行规范的理论基础。

2. 精心挑选,配备优秀人员

学校在配备管理人员及授课教师时,也非常注重细节设计,优先使用来自新疆或熟悉新疆的工作人员,选择那些既有较高的授课水平,又熟悉新疆少数民族特点的教师。同时聘请曾在新疆长期生活过的校内教授担任这项工作的顾问,这也为新疆籍岗前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因材施教,精心组织教学

教学管理及教学设计也要尊重差异,注重细节。这些新疆籍学员个体差异很大,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既有取得HSK水平考试八级的学员,也有没有取得汉语水平考试任何级别的少数民族学员。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员只是稍微学了一点汉语,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非常低。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在教学工作开展前,进行了分班测试,根据成绩分成两个班,实施小班化教学。虽然增加了教学成本,但却能够保证培养效果。小班化授课使教师能因材施教,分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顺利实现。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把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热情与爱全部倾注到教学中,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学员的汉语水平及听课习惯,尽可能降低语速,在讲述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时,则创设一些有效的教学情境来辅助讲解,一直到学员理解为止。同时,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

4. 特色管理,共建和谐集体

金陵科技学院学生处与伊宁市领队、辅导员组成了最佳管理团队,并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以学生党支部为核心实施管理。“感恩、规范、互助”是管理特色。

(1)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员常怀感恩之心。在为期一年的培训中,多次召开班会,学习江苏省及伊犁自治州、伊宁市的相关文件,了解江苏与伊犁两地党和政府对新疆籍大学生岗前培训班的投入与期望,让学员从中体会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多次召开以感恩为主题的座谈会,鼓励学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党和政府以及学校的爱。

(2)以量化考核与个别谈心的方法规范学员的言行,提升学员的自制力。学校从新疆籍大学生岗前培训班的实际出发,和学员一起商量制订了《新疆籍岗前培训班学员量化考核标准》。该标准以准社会工作者的“德、能、勤、绩”为一级考核目标,其下再细化分解成二级考核目标。如“绩”的考核包括学员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交办事项的得分等;“能”的考核包括学员的汉语水平(汉族学生为维语水平),知识、业务技能的提升得分等;“德”主要考核学员的社会公德和精神面貌;“勤”主要考核学员的考勤情况。考核时间上的划分则按照月与学期进行目标考核,结合具体的奖惩办法把考核落到实处。因为学员的思想比较成熟,所以量化考核目标只是方法之一,更多采取一些人文化、个性化、适合学员特点的谈话交流的方法。对于一些思想情绪波动较大的学员,可采用个别谈心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谈话谈心方法交替使用,使学员很快融入集体,认同规范。一年来,培训班没出现一例违纪事件。

(3)以民汉结对互助学习形式,帮助少数民族学员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了创造和谐集体,提高学员进入工作的岗位适应能力,针对培训班学员有1/5是汉族学员的实际情况,学校以语言学习为抓手,开展民汉互助、互帮互学的活动,即汉族学员帮助少数民族学员学习汉语,少数民族学员教汉族学员维吾尔语,民汉学员在互相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了民汉“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同时,为取得实效,还将这一活动纳入个人量化考核目标中。

二、交融文化,分享成果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国家打造文化建设软实力的今天,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更是题中之义。各民族在文化交融中相互了解、相互吸收、相互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鲜明特征。

江苏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应在民族交流中获取更多的先进经验,这是本次培训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努力以文化融合为抓手来设计活动,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

1. 在教学中体现文化融合

学校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注重把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即把汉语学习作为手段,了解中华文化作为内容,增强“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作为终极目标,在强化汉语学习时,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学员在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和而不同格局的基础上,增强“四个认同”。比如安排关于汉语与文化的系列讲座:汉字与中华文化、儒释道文化与中华文化、汉族民俗与中华文化、酒文化与中华文化、插花艺术与中华文化等。

2. 在活动中突出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除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还是要融入到活动中。内地文化与新疆文化有着鲜明的差异性,正是内地与新疆的差异性,才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学校在活动设计中结合江苏文化与新疆文化融合这一主题来进行,让学员了解江苏的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及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开展相关的系列活动中,牢固树立“四个认同”思想。

(1)参观学习,了解历史文化。司马迁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懂得历史,才会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懂得历史,才能理解现在的国情。为此,学校组织了一系列参观学习活动,即把爱国主义与“四个认同”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于少数民族学生心中。让学员在参观游览南京的历史文化古迹过程中,体会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传统文明,从而激发学员的中华民族自豪感;让学员在凭吊革命先烈的过程中,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记住历史,珍惜今天,从而增强学员的历史使命感;让学员在品味佛教文化的活动中,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从而加强学员对“和而不同”思想的深刻理解;让学员在参观现代科技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从而激发学员的爱国热情。

(2)社区学习,分享管理经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江苏走在了全国经济的前列,无论是GDP指数,还是人均收入,特别是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式都成为先行者,江苏江阴华西村就是这样一个代表。华西村是江苏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之一,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它对全国的新农村建设都起着示范意义。学校专门组织学员前往华西村参观学习,在聆听原书记吴仁宝的报告与实地考察过程中,学员们认识到改革开放对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意义,同时也认识到新的理念与勇于实践的精神对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巨大作用。学校还组织学员深入南京的先进社区、福利院、基层财政所等地参观学习,并开展“带着课题,走进社区”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分享南京市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学习南京基层单位的先进经验,从而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丰富经验、增长才干。

(3)开展活动,强化文化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学校全方位、多层次为新疆学员搭建文化融合的平台。在活动和互动中,加深对“三个离不开”思想的认识。

首先,积极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学习汉语活动。为迅速提高新疆学员的汉语水平,学校组织开展在校汉族大学生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学员学习汉语的活动。大学生们在活动中,共同成长。在校大学生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的意义,新疆学员也感受到内地大学生的热情与温暖。

其次,组织文艺演出,展示新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新疆歌舞以动听优美的音乐,绚丽多姿的舞蹈,深刻反映了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学校利用各种节假日,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学员开展文艺演出,让学员展示新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让其他民族的大学生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增强构建民族和谐大家庭的意识。

三、结论

总之,在举办这次新疆籍大学毕业生岗前培训班的过程中,金陵科技学院充分调动新疆籍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注重理论探索,又注重实践体验,达到了增进友谊、交流经验、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目标,帮助新疆大学生牢固树立了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观念,并号召他们积极投身到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中去,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关于民族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1).

[2] 李月明.新疆文化产业的特色发展道路[J].实事求是,2008,(5).

责任编辑:赵春燕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
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研究
论高校师生文化冲突与整合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跨文化视角下对《喜福会》的解读
美国社会中苗族移民的文化融合
《智取威虎山》: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合中的隐忧
解读美剧流行的文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