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影像中的中国文学

2014-04-29刘丹

大学生 2014年6期
关键词:秋瑾纪录片英文

刘丹

找不到本土中国片

令人遗憾的是,遍寻图书馆和资料库之后,我竟然找不到一部中国本土制作的关于20世纪中国的纪录片。我原想有英文原声的最好,实在没有英文原声,有英文字幕也行,可即便如此,依然一无所获。我只好在美方教师的建议下,选择了一部美国记录片《革命中国:1911-1949》(China in Revolution: 1911-1949)给学生放映。

这是1989年由两位美国导演拍摄的记录片,该片以历史亲历者的人物访谈为特点,探索了1911至1949年复杂的中国社会、历史与变革。由于是西方人的视角,其公允度与还原历史的忠实度还有待考证,但不争的事实是,学生看完该纪录片后,对中国上世纪前半叶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就这样,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探索正式拉开了序幕。

华裔导演的纪录片《秋瑾》

也是机缘巧合,刚刚阅读完鲁迅先生的作品《药》,同学们还在琢磨“夏瑜”这个名字的隐喻内涵呢,《秋瑾》纪录片的制作人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2009年10月14日,在美方院长的安排下,我有机会与另外两位华裔纪录片制作人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华裔夫妻导演张蕊(Rae Chang)和曹健铿(Adam Tow),将他们的电影新作《秋瑾》(Autumn Gem)带到梅森大学放映。为了更好地推介这部纪录片,我们决定将此次观影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将选修我课程的学生作为此次观影的主体。《秋瑾》片长约一小时,片中专访了多位中国、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及秋瑾生平的学者,中英文对白,部分有英文字幕。

影片放映完后,作为活动的主持人,我邀请张蕊和曹健铿与学生现场互动。学生都对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竟然就有了这样一位不让须眉的、积极捍卫女权的革命者感到惊讶。然而,短短的一小时影片毕竟不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资料,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和了解,我在观影结束后临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在看完纪录片《秋瑾》后,你们对于解读鲁迅的作品《药》有何新的启示与发现?

在后来的课堂上,我发现同学们经过进一步阅读和思考之后的反馈很有意思。有细心的同学发现纪录片引用了秋瑾创作于不同时代的诗作,这些诗作很好地揭示了她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此外,同学们还就秋瑾为革命献身是否值得展开了论争。而在我看来,在赞赏两位华裔制片人推介中国文化的勇气与努力之余,这部西方视角下的《秋瑾》仍存在一些局限,先姑且不论片中人物蹩脚的中文配音,更为重要的是,片中呈现出的秋瑾形象还是有些单薄,片中采访的秋瑾研究者也未能提供更深入的解读。不过,学生们的讨论还是让我意识到丰富的影像与文字资料对于有效传递中国形象的重要性,于是,我一直继续着搜寻资料的历程。

后来,我在工作的大学里有幸结识了一位在中国出生的美国教授卡玛·辛顿(Carma Hinton,中文名韩倞)。她目前已经拍摄了13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其中有些颇具影响力,如《八九点钟的太阳》是一部关于中国文革的纪录片,被《新闻周刊》称为“一部令人震撼的纪录片”。由于她的作品影响甚远,很多美国人都选择通过她的作品了解中国。在了解她的传奇经历后,再想起如今中国本土记录片匮乏的现状,我不禁思索,难道我们只能通过西方的视角来传递中国的社会、历史与现实吗?

《湘女潇潇》与《萧萧》

沈从文的作品《边城》极具地域色彩,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想如果学生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了解一些有关于湘西的地理、人文、民俗的介绍,就能让他们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可是搜索许久,我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影像素材。具有讽刺的意味的是,当时恰逢美国大片《阿凡达》上映,我告诉学生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特地到湖南张家界取景,又从 YouTube上找到相关的介绍,好歹让学生可以了解湖南之美。但湘西凤凰毕竟不是张家界,所以仍让我有些耿耿于怀。

这时候,一部根据沈从文小说《萧萧》改编的、由谢飞导演的电影《湘女潇潇》进入了我的视线。虽然它拍摄于1986年,图像也不是高清的,还没有英文配音,好在有了英文字幕,这样我就不担心美国学生看不明白这部电影了。

事实证明,同学们对小说原作和电影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讨论与阅读笔记中,他们纷纷就小说原作与电影展开积极讨论。比如,影片中有个情节是萧萧和花狗亲眼目睹了一对偷情男女的后果:男人被打断腿,女人则被无情沉潭。这一残忍而又极端的处决方式极大地刺激了二人,从而导致了花狗的出逃,并进一步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中原本没有这个情节,编辑张弦和导演谢飞特意用这一细节呈现出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偷情的解读,而这样中国特色的细节恰恰引起了美国学生的关注。一位同学说:“看到这个片段时,我不禁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女性会因为通奸被处死,而男性不过被鞭打几下而已,这是为什么?”他们也会感叹故事的结局:“在那样一个充斥着类似裹脚、童养媳等很多残忍行为的社会里,怎么可能会有宽恕呢?”

类似这样的观点,让我看到了他们解读中国文学作品的独特视角和创新性思考。跟中国学生相比,这些大洋彼岸的美国学生没有想当然的解读,他们带着西方文化特有的批判性,对中国文化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使得他们的解读往往别具一格。更令我兴奋的是,我终于发现其实我们并不是没有优秀的本土片,这里缺少的是深入的探讨与广泛的宣传,并用更多的优秀的影像资料去占据西方人的眼球,让他们透过这些影像去更好的了解中国。

可是,究竟什么才是好的影像资料呢?2011年在纽约时代广场上首次播出的中国国家宣传片引起了国内外华人的热议。有人认为宣传片用吴敬琏、杨利伟、郎平、姚明、吴宇森一个个自信友好的脸庞诠释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也有人则认为宣传片中某些我们所熟知的面孔对于西方人而言是极为陌生的,倒不如用中国一些普通百姓的生活画面来反映真实的中国。

回想找寻关于中国文学视频资料的过程,我自己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在宣传我们的文化时,虽然有必要照顾到西方的审美取向,但并不能一味迎合他们的猎奇心理。

责任编辑:曹晓晨

猜你喜欢

秋瑾纪录片英文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A Study on the Far Wake of Elliptic Cylinders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秋瑾年谱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