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贝多芬第五奏鸣曲的节奏特点
2014-04-29钟瑶瑶
钟瑶瑶
一、贝多芬第五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共创作32首钢琴奏鸣曲,包括第五奏鸣曲在内的前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均创作于1800年以前,属于贝多芬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大多是继承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前期创作的年代,是欧洲封建社会走向衰亡,新兴的资本阶级逐渐成长的时代。整个欧洲大陆正处于巨大的社会变革中。从思想上看,法国最先掀起民主自由的启蒙教育运动。从政治方面来看。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欧洲各国先后爆发了推翻封建政权,废除封建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特别是法国大革命所产生的影响最大,其胜利震撼了整个世界,可以说,贝多芬的少年时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二、贝多芬第五奏鸣曲的作品简介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编号op.10no.1,。创作于1796年至1798年间。该作品是贝多芬首次运用三乐章的结构来构思作品,前四首奏鸣曲均是四乐章结构。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1)体现了贝多芬最具代表性意义的英雄性。我所讨论的第一乐章,结构严谨、形式紧凑、情绪热烈激昂、思想内容丰富深刻。强有力的节奏,英雄式的主题思想像一阵狂风暴雨席卷而至,构成一种坚强意志的动机。
三、节奏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性
节奏,在广义的理解下,可以看作乐各部分之间对称、平衡、再现、交替、大小比例的组合关系,以及乐曲发展中音乐材料的变换或持续时间长短、速度快慢的各种组合关系。
节奏是整个作品中各音符在时间上的组合,是以小节为单位,通过节奏体系中长短时值之间按照相互结合的多种多样的关系所体现,而且根据长短时值之间存在的、一定的比值关系构成节奏体系。
节奏能使调式音列中某些音组合成一定一定意义的音调。动机的形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某一有特点的节奏型把调式音组合起来,产生某种刻画内容的必要的特性音调,再把这些组合或动机按照发展的要求有机地组合起来时,就使这一音响序列形成统一完整的乐思。
一条完整的旋律通常情况需要用一个或两个节奏性统一贯穿起来,这些节奏型对旋律的特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节奏是刻划旋律的工具,在优美动听的旋律后面,已然包涵了节奏对旋律的作用。
常见的几种节奏型:1)均等型 一组节奏中, 每音时值相同,如1111 1111可加强音乐的律动性。2)顺分型 这种节奏型顺应节拍规律的很自然的节奏发展顺序,继重拍或次重拍上的长音之后,出现在轻拍、较轻拍上的短音,随着节拍的重音逐渐变轻,音符时值就逐渐截短。3)联合型 就是将前两种类型的联合。4)逆分型 与顺分型相反;这类型重拍上的音符时值,短于轻拍上的音符时值,或重拍上为细分节奏,轻拍上简化,强拍无音等。5)延留行 主要是由强拍或次强迫上的延留因及其在弱拍上的进行二构成的节奏型,在和声上面也经常适应留音的使用条件,在这里也指在和声上没有留音效果的延留音节奏型。6)变节拍 小节的轻重音位置局部地按另一种节拍规律作转移,过后又恢复原状。7)移节拍 这是由不改变节拍固有关系而只移动重拍的位置而形成。
四、贝多芬第五奏鸣曲中的节奏
主部以c小调主三和弦加以上图中的附点节奏,造成高度的爆发感,一个大力度的强拍上的柱式和旋,之后的附点节奏的上扬式旋律线条;给人一种非常具有冲击力的感觉。这个连续的附点节奏构成的“上抛式”动机是整个乐章最具特色的,听感上最突出的因素。紧凑的连续附点节奏,与主部主题中的其它部分的节奏形成了强烈的对置,而且这种节奏上的对置在展开部及再现部中没有丝毫的减弱,贝多芬在展开部没有将这个“连续附点节奏动机”进行充分展开或稀释。这样的一种“节奏冲击力”带来的矛盾和张力,直到第二乐章开始才得到缓解;连续的附点节奏被充分地运用在了慢板主题中,甚至出现了连续的复附点节奏,但这时音乐的性格和氛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附点节奏所内涵的性格与意义,在此才得以改变,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的出现这个节奏型动机,贯穿整个曲子。随后由3小的跳进分解和旋上行加上一小节的跳进分解和弦上行加上一小节的双音级下行组成,感觉好似汉语语气中的一问一答。第二乐句的前三小节运用同样的变化重复,使得音乐从一开始就充满活力。紧接着出现的四分音符的切分,与开头的连续附点节奏,形成几个对比,节奏一紧一松,旋律走向一上一下,力度一大一小。
第9小节在旋律音调走向上表现为开始不断级进下行,形成了具有叹息音调性质的节奏型。第13小节起的一连串的切分音,因为力度较小,旋律走向朝下,节奏点密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效果柔和,在此有缓冲的作用,很自然地引出了之后力度为“pp”的三连音“试探性”旋律.在此十六小节内,根据结构组成,旋律特点,节奏类型可划分为第一阶段:1至8小节;第二阶段:9至16小节。而从17小节开始就是主部主题的发展阶段,节奏方面的对比表现在由开始的乐句强起变为后来的乐句弱起;力度也由一开始的一个f变为了pp。
在主部主题陈述完,休止一个小节后开始连接部,节奏方面变化不大。
建立在主调c和声小调的关系大调降E大调的副部主题,在旋律音调进行方向、调式调性、织体以及节奏型方面都改变了许多。听觉上却没事感到主部与副部是分裂对立的,体现了贝多芬高超的写作技巧。
五、如何演奏贝多芬奏鸣曲中的各类节奏
贝多芬的奏鸣曲红的力度变化幅度较大,经常使用强音,整个奏鸣曲充满戏剧性的冲突、张力和对比,这些都是贝多芬惯用的表现手法。对于贝多芬奏鸣曲力度的把握,每一个音符的力度把握都是随着内心情感起伏而表现出来。因此需要我们演奏者对作曲家的思想、背景以及当时所处时代的文化现象作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当然,也需要演奏者对各类节奏特点有充分的认识,我在此略谈几类节奏的训练方法:第一种是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主张在节奏训练中,采用读法进行训练,例如:二分音符可以读作Ta—a,四分音符,读作Ta,而八分音符读作Ti,十六分音符TiTiTiTi,切分节奏(Ti-Ta-Ti)较特殊,须多加训练,附点音符(Ti-m-Li)也是演奏中的一个难点,休止符用“空”来代替。通过手与口的合作,一定会是演奏者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类,则是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德国人主张从语言和动作中提取节奏,比如在顺口溜、民歌和舞蹈中提取并训练节奏。第三类是来自瑞士的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教学法,将演奏者身体活动的自然节奏,来进行训练。第四类是我国近年来根据民间器乐的演奏特点创编的口读音响,肢体模拟乐器演奏的节奏读法。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谢成功.曲式学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3]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张璟.音乐作品分析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