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世界的圣母
2014-04-29王利方
王利方
摘要: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一个圣洁的女性形象——杜丽,她以内心的真诚、善良、美好审视着这个世界,这都源自于一种升华的爱——智慧,在人们心目中契合于圣母形象,比较全面的展示了作家所追求的“单个人的内心的宗教道德的完美”[1],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托尔斯泰;杜丽;圣母;
托尔斯泰是驰名世界的心理描写大师,他认为“人不是一片湖泊,而是一道河流,而且是草原的河流,有的地方干涸无水。因此,这道河流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泥淖,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缓,但总是这道河流。”[2]他笔下的人物虽然都有细腻矛盾的心路历程,但最终都是在寻求一条内心道德纯洁的道路。就像《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杜丽(达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的英文名字),她是真、善、美的化身,并统一于她的智慧,以她女性特有的光环蔽护着周围的人,小说通过杜丽把所有主要人物都串成了亲戚或好友,她是奥布浪斯基的妻子,吉提的大姐,列文的姨姐,安娜的嫂子,是渥伦斯基和卡列宁非常信任的朋友,她热心的奔波于这些人之间,寻求一个两性共存的、和谐美好的人类世界。
一、真
《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即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奥布浪斯基家和卡列宁家都是不幸的。当杜丽发现自己的丈夫奥布浪斯基和他们家从前的一个法国女家庭教师有暧昧关系后,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她要带五个小孩儿离开他,惩罚他,但她又不能这么做,因为她不希望孩子们受到连累,最要命的是她依然爱着奥布浪斯基。于是她徘徊于去留之间,与丈夫进行着无声的反抗,无论怎样选择,在她都会有痛苦相伴。为了孩子,她放下自尊,宽恕了一次次向她忏悔的丈夫,最重要的是她以自己的忍耐挽救了即将破裂的家庭。从卡列宁的角度看,他与安娜的家庭也是不幸的,这个彼得堡的显要官僚不懂爱情,为了保存自己的名誉,虚伪而且残酷的对妻子进行报复,拒绝离婚。
托尔斯泰是常态心理描写的大师,他笔下的杜丽以女性特有的真诚和细腻得到了周围人的信任,拯救着他们的心灵和家庭。安娜知道渥伦斯基因自己而冷落吉提、伤害吉提时,感到很痛苦,杜丽觉察出她异样的心情,在杜丽诚心的劝慰下,安娜吐露了她的烦恼。在安娜还不确定自己的感情便毫无保留的向杜丽一个人倾诉时,是大胆而不安的。安娜对杜丽是充满信任的。还有一点不可忽略,安娜临死前唯一想找的人就是杜丽,她在头脑模糊不清的状态下执意要去杜丽家:
“我到杜丽家去,坦坦白白地对她说:我不幸,我罪有应得,全是我的过错,不过我仍然是不幸的,帮帮我的忙吧……”
她在向杜丽忏悔,要杜丽来拯救她的灵魂,很显然,杜丽在这里具有了圣性,不仅仅是作为人来出现,更不只是安娜的嫂子。如果不是在杜丽家中看到吉提的话,安娜也许不会崩溃,至少不会那么快走向死亡。
热情虚荣的渥伦斯基和虚伪冷酷的卡列宁竟也被杜丽的真诚所打动,向她道出了不能向任何其它人包括安娜讲的心事,也许杜丽也无力解决他们的家庭问题,但他们把她当作一个最真诚、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把希望寄托在她身上,像卡列宁这样不敢正视生活的人都能对杜丽坦诚以待,可见她的人格魅力了。
二、善
托尔斯泰对杜丽是持赞赏态度的,虽然奥布浪斯基犯了错,可在此之后,他总是发出沉重的叹息,脸上总是出现不同于以往的特殊表情,很压抑,他真诚的向杜丽道歉和忏悔,在丈夫眼中,她曾是富有“诗意和崇高”的,即使她做了六个孩子的母亲,丈夫也觉得她“像神一样”。作为妻子,她是合格的。
作为母亲,她是称职而且完美的。法国的朱莉亚?克里斯多娃说:“对一个他者的爱,并非对自身的爱,并非对一个性别完全相同的人的爱,亦非对另一个与‘我融合(爱情或者性爱)的人的爱,而是在专注温柔、忘我之中的缓慢、艰难、快乐的尝试。”杜丽在这种尝试中是成功的,她勇敢担负起抚养、教育六个小孩儿的责任,使他们健康、幸福,而且继承了她的善良。
根据基督教教义,圣母玛丽亚的儿子耶稣牺牲已一次性为人类赎了罪,以后教徒只要在内心深处虔诚信仰上帝就能得救。于是基督教的传入结束了多神教那种野蛮的时代,使俄罗斯人的宗教生活进入了文明时代。因此,圣母玛丽亚在俄罗斯人心目中便有着更加重要的位置,产生了女性圣洁的社会心理基础,诸如普希金的塔吉雅娜、屠格涅夫的丽莎、叶琳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索尼亚,等等,都有母性的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可见,杜丽的出现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三、美
圣母玛利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具有女性的妩媚、温柔与善良,同时又借助宗教精神的内涵获得了超越性,容貌的美丑与否对人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到了很多种不同的美人,高贵优雅的安娜,温顺善良的吉提,时髦大胆的社交界新人莎弗等等,很少正面描写杜丽的容颜,仅有一次,第一部第四节开头说:
“达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穿着梳妆短衣站在那里,她那曾经是丰满美丽,现在却变稀疏了的头发,用发针盘在她的脑后,她面容憔悴,一双大的、吃惊的眼睛,因为她面容的消瘦而显得更加触目。”
像圣母一样,从文中好象无法评价杜丽是否为美人,只知道她的青春与容颜正在慢慢消逝。外表并不是我们评判一个人美丑与否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不妨从精神层面来看。
托尔斯泰对俄国的社会问题和贵族的出路问题进行着苦苦的探索,始终找不到出路,于是便诉诸一种脱离现实的理想境界,这就是返朴归真,让他笔下的人物返回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的神奇,体验自然中的无限美,才能从自然那里获得爱、智慧和力量,才能建构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才能感受亲情、升华爱情,关爱他人、维护和平,杜丽身上具有的正是这种和谐的美。
【参考文献】
[1]马家峻.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节选).外国文学作品选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2]余绍裔.丰满的人物复杂的个性.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塑造.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83
[3][意]谢维亚·里托.圣母玛利亚的故事.赵之江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4]梁坤玛格丽特:永恒女性的象征.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宗教文化阐释.武汉:外国文学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