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与传媒业
2014-04-29马强
马强
传媒技术与当时的社会形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早在20世纪初,加拿大学者伊尼斯通过研究历史上的传播形态与社会管理模式、社会结构的关系,针对历史上的媒介提出如下观点:时间上持久(时间偏向的)的笨重传播介质,在传播空间范围上可能有局限,从而只能管理小范围的简单社会;而空间传播范围广的(空间偏向的)轻薄介质,在传播时间上可能有局限,但可以管理辽阔的庞大帝国。互联网媒介的巨大发展,也必然对当今社会的结构、管理模式产生巨大影响。互联网的价值理念体现在:平等、共享、去中心化、多样化、去层级化、全球化等,与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集权、等级化、围城化等管理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和张力。互联网对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改变不可避免,传媒业作为社会的瞭望者必然首当其冲,其行业门槛也大幅降低。传统的中心化、机构化、垄断化的媒体,受到来自互联网社交媒介的业余化、个人化、在场化的强烈冲击。
传媒业的“互联网思维”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内容的并行生产与互动,即消费者、传媒机构、社会行业、政府等利用互联网技术全流程收发信息,传统媒体的信息大多不再是独家来源的自说自话,并且要接受网民的审视与质疑;二是传媒工作重点转向经营用户,而非经营内容产品,传统传媒业的模式是以机构自身采编的内容为中心,未来传媒业需要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框架内,通过自己的内容找到用户,与用户互动,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确定内容的采编角度。
“内容为王”的提法曾经在传媒业盛极一时,现在看来还不全面。内容必须契合用户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内容本身往往很难直接售卖、变现,传媒内容亦或成为吸引注意力、聚集人气的手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客户群的经营产生效益。马云在一次演说中对“互联网思维”打了个通俗的比喻: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Web2.0媒介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掘用户的需求并满足这些需求,把复杂的技术开发留给自己,而把简单的使用体验交给用户。 有了用户资源也就有了盈利的可能。
社交网络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传媒系统的生态。社会机构、个人、商业组织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信息传播形态。“媒介生态”就是借鉴了生态学的基本思想,指媒介系统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这种互动如何产生一种平衡和健康的环境。网民个体的话语权,在这个环境中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传统媒介驾轻就熟的树立典型形象的方式,遭遇了大范围的不同角度的分析、推敲与解构。社会机构可能需要适应在互联网上吸收、借鉴不同观点的“新常态”,需要通过网络传媒探索新的模式,进行理性协商,整合社会各方意见形成主流共识。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主任 )
编者按:互联网思维是从传统媒体的互联网焦虑开始发育成长的,目前已成为所有媒体人必须面对的新话语体系。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无论是用户思维、还是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其实都是互联网思维基因下的孵化产品。今天,互联网不仅要对所有传统媒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来一次颠覆,而且要对我们整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一次颠覆。必须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媒体重建才可能更彻底。本期《前沿话题》,将围绕业界和学界关心的问题对互联网思维进行诠释,期待给您带来新的思考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