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
2014-04-29张立娥李维
张立娥 李维
我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国,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决定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模式需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以适应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和大幅提高的农业生产水平,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是直接接触农民,直接接触土地的机构,也是直接能体会与影响农民、影响土地的农村技术人员,因此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技推广体系已经经过几次改革,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下,作为多年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我来讲,在这里发表一下我自己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技术改革的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近几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农民热爱土地,土地产值日益提高,但相对掌控土地的农民眼界短,技术水平低,生产出来的产品过于传统,过于单一,很难适应市场多元需求,农民收入水平也受到相当的限制;技术发展水平不均,土地不易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对土地效益产生了绝对的限制性因素。改变这一现象,除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市场需求调节外,在短时间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基层农技人员的指导,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很难适应农民的需要,很难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1.1 人员组成多样:各镇厂区街道都有自己的农技人员编制,人员组成基本分三种类型:①机关过度来的行政人员,这部分人员对土地了解不足,对农民接触有限,甚至是对农业节气变化没有知性,对农资产品性质、作用不了解,对农资市场的需求发展没有敏感反应。②刚走入工作岗位的非农校毕业学生,这部分人有知识,有水平,有热情,但缺乏工作经验,缺乏农业技术。③刚走入工作岗位的农校毕业生,这部分人员有知识,懂技术,有热情,但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农产品对市场联系的敏锐洞察力。④原有农业站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懂技术,了解农资市场,对农产品和市场关系有很高的洞察力和敏感度。
1.2 技术能力欠缺:随着改革的深入,基层农技职能被划分为公益性职能,经营性职能。让相当一部分农技人员工资有了保证,心里有了底,也让这部分人有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农民,服务农业。但很大一部分人,由于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分离,同时他们的头脑也与农民和土地产生了分离,纵使每个农技部门 都建立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五项制度,省市农技部门也经常组织针对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但他们自身技术水平欠缺或根本不掌握农技服务技术,他们有的不敢指导农民,有的没技术可以指导农民,在很多地区培训制度虚设,因此仍然是农民自己搞生产。
2 建立健全改革措施
这些现状就要求我们基层农技人员有个行之有效且不断能适应市场发展的措施,来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能力。让他们敢于指导农民,愿意与农民和土地打交道,增强地方农产品与市场的衔接。具体措施如下:
2.1 坚持培训机制长期化。科技就是生产力,要想让农民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首先要提高他们的科技意识,而提高传播和指导农民科技知识的基础农技人员的科技能力是重中之重,因此对这些人的农业知识的培训应长期化,制度化,建立起培训的考核制度,作为年终业绩考核的一项标准,并进行严格的考试制度。
2.2 测试固定农技书籍知识。发放《新农业》、《农村经济》《果疏病虫害防治》等农业刊物,实行月度考试、考核制度,以促进农技人员学习农技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农技人员指导农民、服务农民的能力和水平,为地方农村经济发展做好领路人。
2.3 划拨一定面积实践土地。各大农业院校都有自己的种植基地,院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供农业专家教授提高技术。提供理论联系实际实习场所,提高授课水平。同时更为农校学生提供认识农业产品,掌握农业病虫害知识的场所。种植基地起到了双优双补的良性作用,更是各大农校不可缺少的实践基地和教学基地。究其基础农技部门人员组成及技术水平来看,实践基地带来的有几大好处:①农技人员通过实践基地,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增强指导农民科技能力。②农技人员通过实践基地,了解、认识、掌握新品种,新技术,为引进全国乃至全世界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奠定科技基础。③农技人员通过实践基地,了解农产品与市场的关系,增加农产品发展的敏感性。④实践基地提供一个良好的转播农技知识的教学基地,引导农民认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最好的教学基地。⑤增强农技人员与农民的有效联系,更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技培训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 建立健全基地管理规章制度
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年初下达基地试验内容。
3.1 种植作物安排,品种安排,新技术安排。使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及时得到引进和推广。发展地区经济。
3.2 规定试验目的,要达到的标准。形成上下一致的标准,增强农技系统步调一致的可操控性。
3.3 年内考核时间、内容、考核标准。督促和监督基地的使用,让有限土地得到最大教科书作用。
3.4 建立健全试验田间记录备案制度,标本留存备案制度。增加基地科技教科书的可持续性、可继承性发展作用。
3.5 田块到人、责任到人制度。增加农技人员责任心,形成管理人员迅速提高技能模式。
3.6 建立健全农民技术培训制度,使农技人员科技知识及时准确传授出去,应用到广大农民生产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