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呈示部副部的结构分析

2014-04-29陈艳秋

北方音乐 2014年8期
关键词:曲式分析梁祝

陈艳秋

【摘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呈示部副部段落采用的是哪种曲式结构,在学术界是存在争议的。文章认为这段音乐采用的是回旋曲式,并针对“板式一变速结构”的“快板”段落观点和“三部性歌谣体”两种观点提出不同意见。

【关键词】梁祝;曲式分析;呈示部副部

由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所以其结构带有某种混合自由曲式或边缘曲式的特点。在学术界,对其曲式结构的认识还存在不同看法,主要表现在对总体曲式和次级曲式的两个方面的认定。其中对次级曲式的分歧集中在表现“同窗三载,共读共玩”内容的这一段音乐,也就是总谱的51~243小节。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见:“板式一变速结构”的“快板”段落;三部性歌谣体;回旋曲式。

一、板式-变速结构的“快板部分”

在这些意见中,武汉音乐学院陈国权教授的观点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他在《“板式一变速结构”与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一文中,将《梁祝》的总体曲式分析为“板式一变速结构”,这是一种我国传统音乐常用的曲式结构。以此为依据,“同窗三载,共读共玩”这一部分就是“板式一变速结构”的“快板部分”。

二、“三部性歌谣体”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梁祝》的总体曲式是奏鸣曲式,但其中呈示部副部——“同窗三载、共读共玩”一段是具有三部性(AABA)的,持此观点的王震亚教授称它为“三部性歌谣体”。

认为副部是三部性歌谣体,主要有以下三点理由:一是这段音乐只出现了A、B两个主题,并且A主题有再现,这符合三部性的特点。二是这段音乐中两个主题各自都做了大量的变奏性处理,这种处理手法可能给人以“多段结构”的印象,而误认为是回旋曲式。三是副部的调性可以划分为“B徵-E徵-B徵”三大部分。从调性布局的角度看,其“三部性”多于“回旋性”。

三、奏鸣曲式呈示部副部

虽然以上两种观点都提出了相对比较充分的依据,但本文作者还是比较赞同这段音乐属于“奏鸣曲式呈示部副部”的观点。首先,《梁祝》的总体曲式比较符合奏鸣曲式的特点,虽然其再现部省略了副部,造成了奏鸣曲式结构的不完整,但只能认定它是一种变形的奏鸣曲式,也就是省略再现部的奏鸣曲式。而这种结构,在西方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中也屡见不鲜。所以,不能认定它是“板式一变速结构”,也就不能认定“同窗三载,共读共玩”这一部分是板式一变速结构的“快板部分”。

对于“三部性歌谣体”这种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在《梁祝》总谱中可以找到这段音乐属于回旋曲式的依据。《梁祝》总谱的乐曲说明中这样写道:“在一段自由的华彩尾声过后,引入了活泼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幸福生活。”由此可见,采用回旋曲式是作者创作的本意,这种观点在学术界也得到普遍认同。如王安国教授曾明确指出:

“如歌的第一插部与欢乐的第二插部穿插于副部主题的三次呈示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同的生活侧面。”

其次,相对于“三部性歌谣体”的特点,回旋曲式更适合表达这段音乐所承载的内容。回旋曲式,源于欧洲民间的轮舞曲,是以一个反复的基本主题(三次以上)与若干不同的插部交替出现的形式。用回旋曲式写作的乐曲,可以是独立的作品,也可以是作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结构,回旋曲式可以表现各种不同情绪和场面的对比。但由于回旋曲式的舞曲体裁特点,使得它更加擅长表现活跃欢腾和生活化的场景。《梁祝》的副部表现的是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欢乐场景,回旋曲式的特点使其尤为适合作为《梁祝》副部的曲式结构。

最后,以主题对比、再现关系来否定副部回旋曲式的特点,这样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副部主题,基本音调取自越剧过门的音乐,因此在音乐风格上与主部主题较为接近。从插部的角度,回旋曲式可分为“展开性插部”回旋曲式和“对比性插部”回旋曲式。展开性插部回旋曲式的特点是其插部通过展开主部材料而形成。而对比性插部回旋曲式是通过不同主题与主部主题进行对比而形成插部。也有些回旋曲式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也就是一部分插部是展开性的,一部分是对比性的。而且回旋曲式的第一插部往往较接近主部,第二插部才远离主部造成强烈的对比。《梁祝》这段音乐正符合以上特点,也就是第一插部主题是根据主部主题展开的,将主部主题在节奏上放宽了一倍,形成了速度上的迂回和对比。并且这一部分采用了卡农式陈述手法,使音乐变得更富有歌唱性和抒情性,与A部主题欢快、跳跃的特点形成对比。

至于没有转调的问题,作为第一插部的B段与主部A段都采用B徵调,没有实现调性上的对比,这成为否定副部为回旋曲式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回旋曲式的早期形式——古回旋曲式当中,插部往往采用主调或其近关系调。所以,不能以没有转调来否定这段音乐的回旋曲式特点。

四、结束语

基于以上观点,认为作品呈示部的副部采用的是回旋曲式较为准确,其结构为:AAIBA2CA3。由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的是“中西合璧”的创作方法,中国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文学结构、审美标准、传统音乐等都对《梁祝》的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结构中带有很多自由性和边缘性。正如胡净波在《西方协奏曲形式在新中国的嬗变》(上)一文中所说:“音乐创作发展到今天,即便在西方,纯经典曲式的运用也不多见,各种边缘性的结构演化,使得人们无法将他们生硬地归类于某种模式。因此,只有通过多视角的观察,才能较为全面地对音乐做出合理的解释。”这种开放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无疑会得到更高的认可度。

猜你喜欢

曲式分析梁祝
梁祝年
永恒的梁祝 永远的蝴蝶
明清闽南梁祝戏曲、俗曲的出版与传播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拉赫玛尼诺夫两首前奏曲分析
优美与崇高的艺术特点浅探——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徜徉
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之《四月——松雪草》曲式分析
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曲式分析
钢琴曲《六月——船歌》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