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彝族舞蹈“跳菜”的民俗文化元素探析
2014-04-29杜涓李晓燕
杜涓 李晓燕
【摘要】大理南涧彝族是能歌善舞的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一向享有“火的民族”的美誉。该民族的“跳菜”舞蹈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古老艺术形式,伴随着南涧人民的发展,直接、生动、直观地表现了南涧人民的性格、气概、气质、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等等,其自身隐含着很深的民俗文化。文章将从舞蹈生态学和意象两方面入手,从南涧彝族舞蹈“跳菜”的起源分析、文化认同方面进行探究,以期能够对“跳菜”的舞蹈表现形式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旨在为跳菜的文化知识进行补充,可以对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也可以促进南涧跳菜民族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南涧彝族;舞蹈文化;“跳菜”;民俗文化元素
一、南涧彝族舞蹈“跳菜”概述
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民间,每当有聚会宴席,“跳菜”师傅把菜品端到宾客面前的期间,师傅们会跟随着音乐,踩着彝族“跳菜”舞蹈特有的舞步,将美味呈给宾客。它是南涧彝族举行婚丧嫁娶、祭祀等活动的必有节目,被称为“奉盘舞”,又被叫做“抬菜舞”,常见的有“宴席跳菜”和“舞台跳菜”两类。该舞蹈在南涧彝族地区是融合了音乐、舞蹈、饮食于一体的上菜礼仪。
二、南涧彝族舞蹈“跳菜”特征的源分析
(一)地理环境对“跳菜”产生的影响
南涧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区,大理州南端。地处大理、临沧、普洱三州(市)五县的结合部,处在所属政区的南边,山间水流潺潺,故称“南涧”。南涧县境内有无量山、哀牢山、横断山三大山系和澜沧江、礼社江、把边江三大水系,高山河流之间相互交错,立体气候明显,地理环境非常特殊。
南涧彝族先人们都聚居在深山里,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再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了能捕获到更多的猎物,以种群而居的各个族群之间要相互协作。围捕猎物时,人民聚集到一起,用跺脚、吼叫、跳跃、左右闪躲等动作来威吓猛兽,然后齐心将猎物捕获。有了食物,人们并没有因为分配问题而互相残杀,而是围聚在火堆前,以共同分享这来之不易的食物。他们向深山呼喊,感谢其赠与食物;为猎人“英雄”欢呼,感谢其不惧危险为族人捕获食物,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人们开心地喊着、唱着,不由自主地舞动着。但是彝族先人们觉得这也无法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在将食物呈给族人和客人的时候,便学起狩猎时的动作,想着狩猎时紧张的氛围,于是变换着跺脚的轻重和频率,模仿着与猛兽搏斗时的前倾和后仰、蹲下和跃起、回转和摇摆。彝族先人觉得这样的动作甚是喜庆,不仅能表达自己的喜悦,最重要的是能与族人互相分享食物,能让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因为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的发展史,南涧彝族人民的性格变得较为粗犷、豪放、刚健、宽厚和爽快。南涧彝族舞蹈“跳菜”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了这样的特色,无不洋溢着奔放与热烈、豪放与刚健的激情。
(二)宗教信仰对“跳菜”产生的影响
艺术与宗教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意义的文化事件,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宗教是一种文化系统》中提到:“宗教是Ji"符号系统,它的作用是在人们中间确立强有力的、普遍的、持久的情绪和动力,它设立了一些概念以说明存在的普遍秩序,并且给这些概念披上某种真实性的氛围,使得这些情绪和动力看起来无比真实。”
彝族的宗教信仰基本上还处于原始宗教的阶段,彝族人民冒着生命的危险获取食物、兽皮,对山林有生存依赖和畏惧,这使南涧彝族人民产生了虔敬心情以及感恩、敬畏、惜福的心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普遍存在于社会当中。
南涧彝族生活在山区,彝族人民崇拜自然更敬畏自然,南涧县乐秋乡村落里的人们就在山上建“山神庙”,在山林中找到生长得最大的一棵树敬奉为“神树”,每年正月初二,彝族人们都会拿着香钱纸火,拿着各种食物去敬奉、叩拜,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人们会去“朝山”,所有人都聚到一起,唱歌跳舞,叩拜山神,感谢自然的馈赠,“跳菜”便是“朝山”不可缺少的节目之一。世世代代的口头相传、技艺教授的“跳菜”,表达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神灵的敬仰之情。它不仅形成了这种南涧彝族特有的舞蹈,更让彝族人民相信自己是被神灵眷顾的民族。
(三)风俗习惯对“跳菜”产生的影响
每逢喜事和过年过节,彝族人民都用特殊的方式来进行祭拜、庆祝,不论婚丧嫁娶,都要请全村人吃饭。彝族人民生活活动中比重较大的仪式少不了“跳菜”的身影。首先,由家里年纪最大的长辈主持祭祀,抱着准备宰杀的鸡,其他人低头虔诚地跪在桌子前,祭祀长辈的口中低声念着祷告词,念完后杀鸡,将鸡血涂在“三叉松毛”上,磕三个头。其次,主人准备早饭,接着进行祭祀仪式,托盘里放上三碗饭、三碗煮好的肉、三双筷子,先后端着这些到厨房祭拜“灶君老爷”,阁楼祭拜“家坛”,门口拜“门神”。最后是“送明司”,传说“明司”是看管家禽牲畜的神仙,主人把“三叉松毛”带到房子后的沟里将其用木桩钉在墙上,祭拜“明司”希望保佑家里牲畜健康。而“跳菜”拜三方的仪式在整个祭祀活动中一直承担着“主角”:在欢乐的芦笙和唢呐声中,“跳菜”师父带领徒弟双手拱揖,拜天地“三届”神仙,拜列祖列宗以及吹芦笙和唢呐的乐师。南涧彝族舞蹈“跳菜”,跳的不仅仅是舞,更是对食物的热爱,对亲情、生命的热爱与珍视。
三、南涧彝族舞蹈“跳菜”的文化认同
(一)“跳菜”风格的文化元素认同
南涧彝族舞蹈“跳菜”属于生活类的民间舞蹈,是由广大的南涧彝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彝族地区多山多河流,地势险峻,交通不便,这样的地势环境形成了彝族人民走路脚步急、动作气势大的特点。南涧彝族人民受生存环境的影响,根据狩猎和祭祀,加上新奇和变幻多端的舞步,使得“跳菜”以其豪迈热情的舞蹈动作显示出它独有的风格特点,也更加深了彝族人民对“跳菜”的理解和认同。
(二)“跳菜”律动的文化元素认同
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中最强有力的因素是与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节奏运动”,律动就是动作中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来表达感情。
南涧彝族舞蹈“跳菜”的动作来源于生活又区别于生活,“哪里么有酒哪里醉,哪里有铺哪里睡,阿苏啧呢么跷着,西苏啧呢摇着。仄楞么仄楞翻过克,楞仄楞仄翻过来,阿苏啧呢么跷着,西苏啧呢摇着。”这几句调子几乎所有南涧人都会唱,不仅会唱,高兴的时候,人们都会跟着“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的节奏跳起舞来。
根据地区的不同,哀牢山系的“跳菜”比较舒缓和流畅,舞蹈动作主要以左移右摆的律动为特点,“跳菜”的时候演员的动作轻盈,悠然自得,带有从反向开始的律动特点,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放先收,追求平稳和谐。无量山系的“跳菜”则比较欢快,舞者的舞姿以上耸下踏的“蹲”、“起”律动为特点。主要注重脚下功夫,每一个大小步伐都是以“踏”的律动为主,在情感达到高潮时加以翻转的动作。“跳步两翻两转”、“三翻三转”、“踏步半翻半转”都是南涧“跳菜”的典型组合。忽高忽低的步子让宾客们为之揪心,表演惊险纷呈,它们使得舞者对情感的宣泄达到了一个癫狂的状态,体现了无量山人的热情、豪迈、洒脱。
(三)“跳菜”造型结构的文化元素认同
舞蹈造型不仅包括了动作姿态,还包括了能与动作姿态构成造型网络的服装、道具、构图等因素。舞蹈构图包括运动路线和构图画面,是舞蹈的三大要素之一。
1.运动路线造型
南涧彝族舞蹈“跳菜”与其他舞蹈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在视觉上的冲击性。其运动路线大多数都是直线运动。开场大多以前横排与后横排相继相对进入。随后,前横排转向并列向后推进,后横排并列往前,这种运动方式营造出了强烈的压迫感,显示出了磅礴的气势;有一些运动是以前排进行“喜鹊抱窝”的蹲跳步与后排直立舞步来产生参差的视觉效果;横排、竖排、斜排的互插方式也是“跳菜”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路线。这些路线产生的反衬效果很直观地展现出了彝族人民的热情与豪迈。
除了直线运动,“圆”也是一种重要的路线,可以通过舞者自身个体和整个舞蹈的构图两方面来呈现。在舞蹈的开场中,舞者从两侧进入,舞者一直以“左右各大跨一步,转回背面,再左右各大跨一步,转回前面”这样的步伐,身体用夸张的大幅度动作配合脚步,自身的运动就形成了一个“小圆”;在画面构图方面,舞者们会围成一个大圆,朝一个方向转动,时而往圆心靠拢,时而往外扩散;或者以“大圆套小圆”的形式,两个圆时而往不同方向转动,时而交换位置。这样以“圆”作为运动路线,经过舞者们不同的变换产生不同的效果,使得“跳菜”充满了灵动性。
2.技巧造型
南涧彝族舞蹈“跳菜”中,舞蹈动作是极为重要的特征。其动作主要以为宾客上菜为主,为了让整个“跳菜”看起来不平淡,演员在舞蹈动作表演及端菜的方法上都加入了高难度的技巧动作。主要有“口功跳菜”、“手功跳菜”和“头功跳菜”。“口功跳菜”是一门绝技,它将人体充分利用起来,演员头上顶一碗菜,嘴里咬着两把到四把大勺的勺柄,在各个勺中放一碗菜,同时双臂平抬与肩同平,双手合拢端一碗菜,在左右手肘形成的三角处各放一碗菜,演员上半身形成一个半圆锥形,身体还要随着音乐摆动,堪称惊险。“手功跳菜”则以手端托盘进行上菜,舞者将托盘举上举下,跳得不亦乐乎。“头功跳菜”是将托盘置于头上,经常与“手功跳菜”结合。在“舞台跳菜”中,除了这些基本的形式,还加入了叠罗汉等高难度动作,让整个演出更加新奇。但是最让宾客期待的则是“跳菜”师傅使用桌子来进行表演,方形桌子上摆满菜肴,师傅用口咬住桌面的一角,桌腿抵在肚脐周围使桌子保持平衡,这一种表演方式特别惊险,颇受人们欢迎。这些难度颇高的技巧,不仅让观众们欣赏了舞蹈,还在舞蹈中加入了不同的造型,让整个作品看起来更加饱满生动。
(四)“跳菜”服装、道具中的文化元素认同
1.“跳菜”中的服装
在彝族先人的家里,都会饲养黑山羊,这些是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人们以羊肉为主食,将羊皮整件剥下,晾干缝制后变为衣物,羊披有两个功能:第一是御寒,在天气变化无常的山林里,羊披可抵御严寒,给人们取暖;第二是伪装,人们穿着羊披出现在山林中,整件天然的羊披将人完美地伪装成为一只羊,能吸引野兽靠近,人们就能合力将其捕获。故而,在“跳菜”的服装中,男人的主要有褂子、裤子和对襟衣裳,颜色鲜艳,衣服宽松,便于舞蹈动作和上菜;女人的衣服主要有折包头、裤子、围腰、领褂。“舞台跳菜”的服装为了要在舞台上凸显彝族人民的豪迈粗犷,男人仅穿一件羊披,一条宽大的黑色裤子,再加一双草鞋。羊披一般用大羯羊的整张皮毛,经过工匠将整张羊皮缝制成衣服的式样。在舞蹈“跳菜”中穿着羊披,不仅是为了突出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表达对羊的尊敬;除了羊披以外,宽松的大裤管的裤子也是彝族人民特有的服饰。“跳菜”的彝家汉子都会在耳朵上戴上一对特别大的耳环,在舞蹈的同时,耳环随之摆动,不仅让画面灵动,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彝族特色。
南涧传统的彝族女性服饰款式丰富,服饰上均绣有图案和花纹,最鲜艳的是彝族姑娘的头饰,是用许多彩色的布缝起来的帽子,帽子上还缝有很多大小不一样的银泡,特别闪耀夺目,有的形似鸡冠,这样的头饰被称为“鸡冠帽”;有的在头饰后面钉一个插花座,插着三支八朵以上的彩色花团,则称为“樱花帽”。彝族姑娘跳起舞来,头饰上的银饰穗子和彩色花团跟着摆动起来,甚是喜庆。
2.“跳菜”中的道具
南涧彝族舞蹈“跳菜”不仅是跳舞那么简单,关键是还要“上菜”。托盘便是“跳菜”必备的一件道具。它明确地告诉人们“跳菜”是一种“为食物而跳的舞”。托盘的造型独特,颜色也通常刷有黑和红这两种极具彝族特色的颜色,托盘中间画有红色的太阳和月亮等图形,寄托着彝族人民对日月天神的崇拜与敬仰。除了托盘这一道具,“跳菜”师傅手里的毛巾也是舞蹈的一部分,在舞蹈动作中加入挥舞毛巾的动作,看上去诙谐滑稽,让整个表演更生活化。
四、结语
“跳菜”起源于南涧,南涧因为“跳菜”而被更多的人熟知和了解,其历史的久远,舞蹈动作的粗犷豪迈,向世人展示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南涧“跳菜”的发展,不仅让更多的彝族人民在生活水平上有所提高,增加了经济来源,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了“跳菜”的队伍,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日常的娱乐中真正感受到南涧彝族舞蹈“跳菜”的文化,了解“跳菜”的起源、发展,增加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有利于南涧“跳菜”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