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意识与和谐班级文化的建设基点

2014-04-29陶菊良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8期
关键词:和谐班级主体意识班级文化

陶菊良

摘要: 基于教师的传统班级建设理念明显落后于新时代的要求,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和谐班级创建,学习环境构建的教育理念促使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创建班级文化,即培植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主体参与、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主体表现等基点构建和谐班级文化。

关键词:高职学生;主体意识;和谐班级;班级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本身是非物质的,但是客观的事物一旦沾染了意识便体现了人类的文化属性。意识,作为一种主体文化的反应,本身带有个体的主观性,但个体意识一旦汇集在一起便具有了文化的特性而成为客观存在。文化和意识同样赋予了教育以特殊的内涵,离开学生有意识地参与,教育便失去了根基;离开文化环境的积极构建,教育便失去了依托,教育是一种主体间在文化下的互动。主体意识是基于每个学生的动态呈现,具有个体性;和谐班级文化是基于群体的稳定呈现,文化一旦形成,对于个体来说它又有客观性,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

一、主体意识——学生自觉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存在,哲学意义上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实践的对象,为属性所依附的实体。在教育学意义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主体间性,教育内容及其影响因素都是客体,客体被两个主体共同作用的同时又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所谓主体意识,就是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自主意识和自由意识是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1 ]主体意识是伴随着主体认知、主体意志、主体情感而存在的,是主体处理主客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基础,主体意识必然会在主体行为中得到体现。

二、以培植学生主体意识为基点构建和谐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一个班集体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总会产生文化。班级文化又具有自构性,任何一个群体总会有自己的文化构建,差别仅仅在于这种文化是被动形成还是主动创造的。培植学生主体意识与和谐班级文化的构建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培植学生主体意识能提高和谐班级文化构建的进程,推动和谐班级建设。

(一)以学生主体参与打造特色的物质文化

荀子曾经说过:“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这都说明了物质环境对人的作用。[2 ]物质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熏陶作用的环境培育,对班级成员具有感染、陶冶、提升的作用。整洁的教室环境,优美的环境装饰,合理的桌椅布局,这一切都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作用。

以学生主体参与打造特色的物质文化,首先就要让学生动手布置自己的教室环境。班级物质环境由学生自己打造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首要要求,通过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小组交流、方案论证,并最终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施,实现学生自己完成教室物质环境的布置。其次,让学生布置合适的环境文化。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3 ]最后,让学生维护自己的环境文化。教室环境的布置是一时的,但环境的维护是一个长期的日常过程,让学生维护自己的物质环境文化就是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环境的意识,使学生时刻留意自己的环境变化,从而发挥环境文化的长期效用。

(二)以学生主体地位制订严肃的制度文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精神文化的现实反映,是班级物质文化的保障。制度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约束力的文化,对班级成员具有约束、规范、导向的作用。制度文化又可以划分为“外加的制度”和“内生的制度”,制度文化建设是一个由“外加制度”到“内生制度”的演化过程,即由“他律”到“自律”的提升过程。文本制度必须被赋予主体属性才更有价值,只有实现“外加制度”的“本土化”“内生化”,才能显现制度文化本身强有力的约束力量。

以学生主体地位制订严肃的班级制度,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学生要参与制度的制定。通过赋予学生制度建设的参与权,提高学生对校园制度的敬畏感。通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制定制度,可以提高校园制度的可行性和服务性,提高学生对制度的认同感;第二,制度体现学生承受度。外界强加的制度一般具有普适性,也带来了抽象性,只有将其具体化制度才具有可行性。单纯的“拿来主义”,只会导致制度的“水土不服”。“恶法不如无法”,只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制度才是和谐的班级制度,只有体现学生身心的制度才能为学生拥护和接受;第三,建立开放的制度。学生制度建设旨在提升学生素质,而不是压制学生发展,要以学生主体地位制订开放的制度,重视制度的执行评价环节,体现制度的“人性”,在制度的制订和执行时多从“人之好奖不好罚”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扬民主,最终实现“内生制度”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效果的扩张作用。

(三)以学生主体表现培育规范的行为文化

任何团队都有集体行为,行为传达着精神,行为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班级行为文化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行为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传导力的文化,对班级成员具有传导、模仿、认同的作用。班级行为文化同时又是一种行动文化,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到:“要有观察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该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 [4 ]因此,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最为直接有效。

以学生主体表现培育规范的班级行为文化,就是建立以学生日常表现为基础的班级交往礼仪,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明确礼仪行为。制度与礼仪的区别在于,制度是靠约束发挥作用,礼仪是靠提倡形成氛围。班级行为文化建设中,按照“大学生文明规范”明确要求,发挥礼仪的引导作用。其次,内化礼仪内涵。将礼仪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发挥正面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明白礼仪的必要性,认识礼仪的作用,从而实现将礼仪内化直至同化和顺应。再次,养成礼仪习惯。通过学生的主体表现,发挥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作用,使学生不断矫正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以学生主体个性推进和谐的精神文化

文化作为人的创造,必须是人在精神上把握的东西,即是说它首先是人们在观念上拥有的东西。因此,这里认为文化有在观念上精神上的存在,这就是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提振力的文化,对班级成员具有克制、提振、凝聚的作用。在班级文化系统中,班级精神文化是核心,处于绝对的“领袖”地位。同时,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又是深层次的建设,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班级 “文化”丰富了,却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的原因。

以学生主体个性推进和谐的精神文化。首先,充分挖掘校训精神。校训作为一个学校的精神凝练,具有深厚的底蕴和巨大的内涵,挖掘校训精神,使学生熟悉、认知学校历史,培养学生热爱母校、团结奋进的情感。其次,创作个性化的班徽、班歌。以学生的时代个性创作属于学生的班徽、班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满足学生张扬个性、融合团队的需要。最后,培植理想信仰,提升价值追求。团队是建立在共同志向上的,在中学时代培育学生积极上进的精神面貌十分重要,基于学生个性,培植个人理想信念,提升班级价值追求,能有效提振班级精神文化。

(五)以学生主体体验营造温馨的情感文化

人是生命的精灵,拥有意识、体验和情感。心灵是精神活动的场所,心灵的本质就是精神,没有心灵,精神就失去了居所和意义。心灵的培育要比任何文化形式的设计都更重要。 [5 ]班级情感文化一种最具有感染力的文化,对班级成员具有感染、关怀、鼓舞的作用。当前,社会情感文化逐年弱化,加强高职学生情感文化建设,有利于完善学生价值体系。

以学生主体体验营造温馨的情感文化,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谐班级的自我构建过程。第一,让学生体验帮助同学。和谐班级氛围的构建就是班级成员和谐关系的体验过程,培养学生帮助同学的意识,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感受班级情感。第二,让学生体验关怀他人。引导学生建立关怀他人的情感意识,教育学生学会付出,共同建立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构建温暖的教室氛围。第三,让学生体验差异,从而理解他人。在班级交往中,学生主体间必然存在差异,存在差异就会有分歧,和谐班级文化是一种承认个体差异并追求共同理想的文化,班级情感文化也必然是在体验差异、学会理解的过程中达成的。

(六)以学生主体观念架构积极的网络文化

当今,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环境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网络文化是班级文化在虚拟空间的延伸,是班级隐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具有舆论影响的文化,对班级成员有舆论、凝聚作用。以学生的主体观念构建网络空间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观念,用大众的、理性的、科学的文化架构虚拟空间,建立积极的、有效的、互通的班级网络文化。

以学生的主体观念来架构自己的网络空间,就是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动班级和谐、进步的功能。首先,引导学生完成主体观念是前提。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文化,具有任意性和抽离性,很容易造成文化失控,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主体观念就是培植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这是实现有效班级网络文化的第一步。接着,建立理性的主体自我意识,帮助学生找到真实自我,从而建立合乎学生真实环境的网络空间,避免学生自我迷失,导致网络意识与现实意识的脱节,从而使学生丧失自我。最后,班级网络文化应该包括物理网络、虚拟信息、互动平台、信息媒体等全方位文化,是面对现实文化的网络依托,班级依托全方位的网络路径,构建有效互通的、积极的班级网络文化。

三、结语

“教室”是离教学、离学生生命最近的场所。“班级”是离教育、离学生心灵最近的空间。培植学生主体意识是“教室”和“班级”融合的钥匙,这一融合便出现了和谐的班级文化,它能使每个学生的呼吸与节律都变得柔和,大家能够安心、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在“班级”里构筑心与心之间的真诚信赖。只有这样,学生的心态才能是开放无拘的,教育也因此变得异常轻松愉悦。

参考文献:

[1]方世南.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异同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3):16-18.

[2]崔华前.试析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贡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3-136.

[3]王学广.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浅谈班级文化建设[J].新课程(下),2014(2):146.

[4]彭凤飞.养成教育——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6):218-219.

[5]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3(3):26-31.

■ 编辑∕岳 凤

猜你喜欢

和谐班级主体意识班级文化
用心教育 润物无声
用爱与责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借“文化三宝”促“班级文化建设”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建设班级文化,增效班级管理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构建和谐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