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心体会文本 细致解读教材

2014-04-29吉春梅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读文叶老爬山虎

吉春梅

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教材的味道。所谓味道,就是教材传递的思想内容及文章样式。潜心解读教材是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读不懂文本,就无法进行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语文教学的使命,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备课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不依赖教参,不急着教学设计,先细致读文,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俗地讲,解读教材要经历“站出来——钻进去——跳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结合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谈谈我对解读教材的几点感悟。

一、宏观着眼 给文章定位

同一篇文章由于所处于不同的位置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材中的单元导读及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为我们从宏观角度解读教材提供了许多信息。文章位于哪个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同组还有哪些课文,与其他课文之间有何联系,都是要提前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只有“站出来”,纵观教材的位置,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两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这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本单元阅读教学主要的训练点是: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边读边想能提出不懂的问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不仅让学生阅读作家的成长故事,通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平易近人,堪称楷模的人品和文品,而且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文章。找准了文章的位置,从单元的角度宏观把握教材,我们下一步细读文本时就能有的放矢。

二、整体把握 能居高临下

1.整体读文:抓住文章说了什么,自己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进行概括,首先明确文章传达了什么意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回忆他少年时代受到叶老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这些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

2.慢慢读文:摸清文章表达的思路和顺序。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深受感动,叶圣陶先生的人品和文品让“我”受益终生。

3.细细读文:体会文章浓墨重彩之处。读了几遍文章,合上书,文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之处一定是作者用心描写之处,一定是文章浓墨重彩之处,这样做容易把握文章的重点段落,这些段落一般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直指文章思想内容。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过程中,我感觉文章两次写到叶老院子里那满墙的充满生机的爬山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及叶老和“我”见面时的情景是作者重笔写的地方。文章浓墨重彩之处,也是文章的着眼点之所在,根据这“浓墨”之处,就能找到这篇文章的切入点及体会重点。

备课不能急于求成,以上的过程走完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再细细品读,印证刚才的想法。这样读文,对文章就会有居高临下、鸟瞰全局的感受。

三、品读文本,读出味道

会阅读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另一只眼睛透过表面要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内容。细读文本,就是让我们跳入文本当中,慢慢走,细细看,读出文章的内涵,读出文章的味道,让这篇文章在你的心中丰满起来,显示出它的独特之美。在此细读基础上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体会文本过程中我把自己设想成不同角色,站在不同角度品读,这样便于多角度理解文本,更有利于自己把握学情。这一“品”,使自己在前面整体理解基础上更进一步。

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把握学情,从十一二岁孩子的阅读水平来看,读文之后可能理解到什么程度,读文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文,从而对学情进行预测和分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学生弄不懂的问题可能是“为什么文章反复描写爬山虎?”“写景背后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对叶老“堪称楷模的人品”体会不深。课从疑处生,从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入手,这些疑点将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也是教学设计的重点。

站在编者的角度:作为编者选择这篇文章一定有他的道理,结合单元导读和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经过综合阅读我认为:从“人文”的角度选编此文,是为了通过读作家成长的故事,引起学生对自己成长的思考,明白如何与人相处,向叶老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表达”的角度来看,首先文章中有多处谈到叶老给“我”修改作文,能让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其次,本文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能让学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本的阅读方法;另外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特点。明白了编者的意图,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逐渐“浮出水面”,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好比航船有了方向。

站在作者角度:把自己设想成作者,究竟他要和我说什么?我能和他找到共鸣点吗?细读文本,我感觉作家肖复兴在文章的表达过程中感情真挚,叶老对他的影响让他终生受益,他对叶老的情感不仅是敬佩,还有感恩和深深的怀念。由此我想到,如此情感丰富的文章,必须让学生在反复的感情朗读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只有读好了,读出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体会到叶圣陶先生堪称楷模的人品与文品。

站在老师的角度:怎样利用这篇文章教语文,而不仅仅是教这篇课文,这是语文教师品读文本的重要角度,也是见教师解读文本功夫的地方。品读教材浓墨重彩之处,才能真正走进文本。

教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自己从文章整体角度看重点段落,进一步体会这部分传达的信息。读中体会作者描写细致、用词优美、含义深刻的语句,抓住这些词句想开去,不放手,让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逐步丰满起来。

例如我反复朗读第九自然段,对“融化”一词理解更深入。“融化”一词表面的含义是指:由于温度的变化使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一般形容冰雪、糖、盐等的融化。而在文中“融化”是讲叶老和“我”交谈过程中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让“我”感觉到轻松、激动而幸福的感觉。所以,这个词语非常重要,是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一个重点。像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这就是把文本读厚的过程。品读到这里,已经基本能够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a.通过自主阅读“修改作文”部分和课后“资料袋”,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学会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文品。

b.通过抓关键词句,运用层层深入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品读第七至九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词和句子(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握了握手老朋友等)体会叶老堪称楷模的人品。

c.通过质疑,理解题目的含义,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人物与景物的对比赏读,反复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让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四、立足文本,适度生发

解读教材不仅要钻得进去,还要跳得出来,全方位、多视角地理解文本。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怎样借助教材开掘更多、更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需要我们认真研读,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寻找。语文教学资源不仅仅是一本语文书,要开放地去审视教材,如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情况介绍,再找原文进行对比阅读,有的文章选编进课本时删掉了部分文字,表达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在备课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等。肖复兴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出版过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肖复兴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就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对他的影响。原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纷纷抖着翅膀”。1988年,叶老永远离开了我们。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往事历历在目,他满怀深情地写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会,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及品质的感受,是体会文本的助推剂、升华素。

总之,潜心体会文本,细致解读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基石。用自然的状态、放松的心态体会文本,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读出教材的味道。

猜你喜欢

读文叶老爬山虎
爬山虎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弃单间和学生一起办公
爬山虎
前“练”后“写” 读“文”写“作”
叶圣陶:精神的健康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叶圣陶为什么会长寿
阅读教学中的“读图”与“读文”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