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的自我道德许可
2014-04-29曹红蓓
曹红蓓
每个身居高位的腐败分子,都会有一 份长长的道德行为履历。
反腐败工作深得民心,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国内外一些相关调查和我们的日常经验表明,国人对腐败的容忍度可能并不低。不是说因为环境脏而不好意思太干净,而是将心比心,谁都保不齐自己如果一朝权力在握,会不会也抵御不了由腐败中获利的诱惑。为什么我可能抵御不了?因为我一直是个勤勉善良的好人,我纳税献血给灾区捐款还给留守儿童读故事,但我一直都没有发财,工作之便获点小利是我长久做好人应得的报偿。
国外心理学家做过很多实验来探究这种想法。比如先让研究参与者表态是不是支持奥巴马当总统,然后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要他们把固定数额的资金,按照自己希望的比例,在一个白人社区和一个黑人社区之间进行分配。结果奥巴马的支持者在稍后的实验环节中建议分配更多的资金给白人社区。
还有个实验,研究人员先是分别提供一些明显有性别歧视倾向的文字,和一些中性的文字给两拨实验参与者,让他们就此写下感想,然后让他们假装自己是雇主来筛选求职者。实验结果表明,先前对性别歧视发表了激烈反对意见的人,更倾向于在模拟招聘中拒绝女性求职者。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道德许可”,意思是,只要人们能够想起以前自己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高尚的行为例子,他们就会觉得可以表达或做出可能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高尚的、会损害自己道德名誉的态度或行为。
道德许可不仅常出现在社会偏见领域,在助人、消费心理方面都有类似的现象。比如,在实验启动阶段让参与者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助人行为,参与者就会更倾向于在后期的实验中作假;用道德词汇做启动的实验组在之后的实际捐款环节中捐出的数量最少;而光是想象自己做一个志愿者的情境就足以增加之后选择奢侈品的倾向。
与此同时,道德许可的反向效应也是存在的,比如,当设法让实验参与者把自己与“卑鄙”、“恶毒”等不道德词汇联系起来后,他们捐的款最多。
按照这些实验的结果,单是多看几眼道德词汇,让自己觉得是站在了高尚的一边,就容易在之后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或只是在脑海中假想自己道义凛然的样子就容易干一些龌龊事,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目之所及到处都是自己的成就和道德,我们又将如何自处?
国内的心理学研究者已经注意到道德许可和腐败现象的联系。在腐败的心理驱动中,可以看到行为者和容忍者都具有道德许可的意味。每个身居高位的腐败分子都会有一份长长的道德行为履历,他们或者用以往的道德账户支付腐败产生的道德债务,或者通过把自己的腐败行为模糊为非腐败行为来让自己安心。而充当观察者角色的人也往往由于参照了腐败分子以往的好人史,而给他们的腐败颁发相应的心理许可证。在对道德许可的解析中,心理学家把以前做过的道德行为叫做给予许可行为,可能做出的不道德行为叫做被许可行为。对腐败者来说,以前的政绩就是给予许可行为,现在的腐败就是被许可行为。
现代社会,政府的权力是由公众权力的部分让渡而来,不再是君权天授,道德高尚和公务人员履行义务之间并无真实的联系了。但是,对很多人而言,就像在意外中丧失胳膊的患者仍然感到胳膊还在一样,难舍那并不存在的道德幻肢,腐败也就继续偷享了那一份不该存在的道德许可。
(作者为心理学博士)